深耕高中语文教材,巩固民族团结教育
2021-01-19吴健雄
吴健雄
摘要: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有着明确的要求,在校园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高中阶段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学科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描写少数民族自然风光、介绍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课文之外,还隐含了许多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值得教师去挖掘。如何发挥高中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入手,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精神 民族心理 文化认同 学科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部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也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在学校教材及课堂环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中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演变及现状出发,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体会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基本原则、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学习要求等板块中分别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探索民族心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要求和策略。高中阶段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往往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学校,而在内地非民族聚居区的学校,大多数师生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还不够到位,忽视了教育资源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教育的时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描写少数民族自然风光、介绍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的课文之外,还隐含了许多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值得教师去挖掘。如何发挥高中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入手,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爱国主义贯穿民族团结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批体现反抗外来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古典诗词或人物传记,教师往往对其中有关汉族英雄的赞颂与现阶段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存在困惑,如《辛弃疾词两首》《苏武传》,陆游的《书愤》,姜夔的《扬州慢》,霍去病、岳飞、卫青的事迹……不一而足。如何在歌颂民族英雄与维护民族团结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触及这些文本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点?站在民族团结的立场,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不是指中国的某一个特定民族,而是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的统称;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出现过自己的英雄,我们宣传和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为了弘扬和学习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因此,语文课堂上谈民族英雄,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前提: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以爱国主义贯穿始终。苏武死不负国的爱国情操、辛弃疾渴望收复中原的救国雄心、霍去病何以家为的牺牲精神都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穿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的轴线,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热爱眷念,也有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期盼,更有各民族共通的对卖国求荣的不屑和对爱国志士的敬仰,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教材中的苏武等英雄之所以历来为各族人民所称颂,正是因为他们诠释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核心。维护民族团结与歌颂民族英雄是相辅相成的。
二、以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数千年灿若星辰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政权彼此争斗的情况,但这些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内部事务,其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其最终目的是统一,在此之后各民族才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协调发展。高中语文教材《采薇》一诗里的久戍思归,《咏怀古迹》其三中涉及的王昭君出塞和亲,汉匈和睦的客观史实,《过秦论》中描述的“南取北筑”的大一统局面无不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对分裂战争,向往统一和平的愿望。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依托。我国宪法也对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不难看出,讲团结和反分裂是互为因果的。就国家来说,团结是繁荣兴旺的前提,更是统一和睦的基础,表现为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因此,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反对民族分裂行为,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价值与意义。
三、以民族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教育
《课标》提出:“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外化为带有民族特征的物质或文化,如建筑风格、服饰装扮、语言艺术、风俗民情等。高中语文教材中《边城》一文描画的湘西充满人性与牧歌情调的风土人情,正是苗族文化心理的充分展现。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高考试题中也逐渐出现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材料,如2019年浙江卷就以“苗绣”为内容设置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使考生在充分阅读、认真思考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到民族文化特点及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除去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活动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搜集少数民族姓氏源流、了解少數民族特有风俗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又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中《红与白》一文,向我们系统阐述了土家族地区的文学珍品——哭嫁歌,介绍了土家人独特的婚丧风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土家族社会演变和民族信仰的多彩画卷,增进了学生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汉家寨》中塑造了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的几间破泥屋,展现的是大西北地区特有的景致及我们的祖国、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坚守精神。《语言的艺术》中对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关系的梳理与阐述……这些内容都会引导学生研究各民族的文化,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校资料室和信息网络教室查找资料,丰富感性认识;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关于民族文化的讲座,帮助学生理性思考。最后以班会或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知识共享、互动交流,强化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正是民族凝聚的内在前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自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认同也是民族凝聚的外在表现,这一点对巩固民族团结教育影响深远。
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师,我们在掌握相应的民族政策、理论知识后若能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关于民族团结的素材,寻找语文知识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点,时刻关注,主动探索,将民族团结牢记于心,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既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