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2021-01-19高丽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美感小学语文

高丽婷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可歌之、可舞之、可咏之。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不怕险恶的人,方可领略那无尽的风景。走近诗词人文意境,与诗词人交谈,与先哲沟通,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丰盈人生、启迪人生,争做具有真善美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感;诗歌教学

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满足于将诗文翻译、默写、诵读,未展现诗文的特殊魅力,未发挥诗人的文学作用,也并未使诗人的美好形象进入学生内心,诗的美也不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巨大震撼,学生的想像力不能得以发展。因此,诗的德育功用也无法充分发挥,诗的创作功用和阅读效果更不能显现。下面笔者探讨怎样实现诗歌教学的主要功能。

一、诗歌的美感教育

画里有诗,歌中有画,有不少大师都是诗和画兼修的人。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诗歌课堂中,教师们大多数是以话语表现,用自己的话去影响学生的思考。但其实形体逻辑思维远长于抽象式的话语逻辑思维,学生的思考力胜于思考技巧。而且,学生的直观感特强,爱借助优美的画面来充实自身想象力,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中也要发挥画面功能,表现和诗词有关的画面,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教学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面,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如珍珠月如弓。”四句短短的诗句,如果教师仅用口头表达,学生根本体会不了大自然的美丽;如果采用多媒体展示夕阳的余晖画面,则学生将能够借助视觉、听觉来共同感受,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面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学生观赏完了《暮江吟》精美的语句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重塑诗歌艺术美。学习诗歌,精神情感和意识情感上的双方交往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诗文的时候,教师也要深刻地认识文章,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在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关系,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景当中。学生理解问题是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也就合乎了他们的认识规律。而经过教师的话语描述,学生对诗文产生了正确的审美观,在诗中可以体会诗文的形式美、语言美、韵律美。

二、诗歌中的德育功效

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德育素材,因为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往往能够影响学生,从而能够达到动情、立德、笃行的教育功效。部分语文教师常常因为追求考试分数,而放弃了传统诗词教学的德育功能。诗是言志抒情的文艺载体,通过诗歌中的德育,学习者更易于感怀立德,这比生硬的说理教育更有效果,学习者也更易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前两句描写战士们征战万里,守边御敌至今还没有归来。特定的战争场景,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战士的英勇作战精神,也使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叹避免了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了有血有肉、含义深刻的警句。借助插图、视频等教辅资料让学生感受战士们英勇作战的场面,从而激发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诗歌的阅读教学功效

“诗正是文化的高山,认识了诗再来读写散文就如履平地”,由此可见诗的高度。由于写诗需要具备丰厚的想象力,再加之语言高度精练,所以诗歌创作引导得法,阅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能加强、加深、活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经典古诗《寒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里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有寒山、小路、枫林、马车、霜雪,尤其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文本只是窗户,学生透过文本窗户能够饱览世间无限风光之美,但不要让文本的高墙阻挡了学生的目光,更不要让文本的高墙影响了学生的眼界。而诗意文本虽然小,但是给学生的想像空间却非常巨大。当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诗意的国度,学生也可以通过扬长语文的鞭子,想像宇宙之大,从而提升想象能力与读写能力。

四、诗歌的写作功效

教师在指导学生赏读诗歌后,与作文相结合,能发挥诗教学的写作功能。经过对诗的练习,学生充分汲取了语言养分,丰富了想象力,这是学生写出好诗歌的先决条件。同时,写诗也启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抓住美、展现美、发掘美、描绘美,丰富了生活情感,也激起了学习者的创作兴趣。当学习者在这些情景下创作时常常是有情可叙、有感而发、有志可言,正是因为思想感情的充沛、真挚,所以文字才变得更有生命力。诗词的创作表现方法是多样的,再加上历代至今持续地发展与革新,语言运用上也出现了灵活而多样的比喻、夸张、借代等,不过所有方法都离不开想像,而丰富的想像也是诗的重要特征,它是诗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手法。在我国诗歌中,用比较现代的观点分析,中国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1.比喻——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比于事。”比喻中也有一个常见的手段,便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边的金柳,是暮色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中荡漾着。”把“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都当作人来对待,以人拟物。

2.夸张——是把需要表达的事物放大,就像是在电影里的“特写”摄影镜头,以唤起阅读的联系和注意。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里说到“深千尺”,虽然缺乏真实性,但是他所创造的画面,却活生生地展示了事物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飞瀑》),“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道破了诗人丰富的想像,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3.借代——就是以此事物代彼事物。它与比喻有点类似,但又有所不同,主要不同点是:比喻是指事物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而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则是指一个相对抽象,但是又相对具体的,可以在抽象与具体中间架设桥梁,以便使诗歌的表现形式上更为突出、强烈,并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也正是艾青所说的“给思维以羽翼,给思想感情以衣裳,给歌声以彩色,让时间流逝而变幻者凝形。”

无论是比喻、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作者对客观事件作出敏锐的思考,并深入作者自身的心灵与社会情感,展开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无论是现实主义派还是中国浪漫主义派,如果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写出优秀的诗歌。以豪放著称的李白,想象力丰厚、诗风雄奇;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浮想联翩的优秀作品《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诗歌的表现手法还能够利用人们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掌握的丰富素材,多方位去表现人物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它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领域。

五、诗歌的语言功效

诗歌是文学语言的精粹,诗歌语言以凝练著称,词汇精准。这对学生锤词炼句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其它文学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在“绿”字位上屡试验“到”“入”“过”等动词,均觉平淡而弃,最后得一个“绿”字,名词作动词使用,竟成为了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就有了春天的色彩感,使人對满目翠绿的春天气息感知无遗。让春风将绿带到了江南,春风吹过江南后便重新开始绿色。诗歌教学中的语言功能非常巨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诗歌的功能还有待于教师逐步发掘,既要能够全面影响学生、启迪学生,又可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震撼,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美感小学语文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