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19姚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学科素养实践活动

姚小燕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引导和促进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发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环境中去进行实践,汲取道德智慧;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既凸显了生活化的价值、学生的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促进了学生的素养落地生根。本文结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创设情境,以教学实践为依,激发学生汲取道德智慧,强化法治意识,为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实践活动;学科素养;教学实效

道德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善于拓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走向社会生活,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特别是在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汲取道德智慧,在生活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促使学生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的素养培养落实到行为上。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为提升学生素养而积极主动去探究与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要从低年级开始实施,需要向着在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强化法治意识的方向开拓创新。下面笔者结合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研究成果的真正实现秘诀。一个人兴趣广泛而浓厚,爱探究、勤思考,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实践性很强,所以教师要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研究,引生活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小世界、大舞台”。生活大舞台就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堂,从而可以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化教学角色,贴近学生,引向生活,创设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教学情境,想学生所想的社会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小朋友一起探究,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通过融入课堂中去体验、去品味生活。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具有特色的人生课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习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成长,汲取道德智慧,强化法治意识,在快乐的氛围中让素养落实到行为上,让学生幸福呢?

(一)聚焦生活情境,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学源于生活,走出知识体系,关注儿童与生活,让学生喜欢学习,在课堂上主动探究。教师只有亲近学生,善于鼓励表扬学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知识。笔者觉得“幽默感”必不可少缺,如融入了幽默,创造课堂活跃气氛,这既调动了知识讲授的“输出功能”,又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这样,不仅是在乐趣中教学,又寓学于趣,寓教于心又寓践于行。

(二)创设生活情境,化难为易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理或观点是从实践中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总结出来,有些道德观点甚至显得空洞、干巴。结合低年段学生年龄特点,若把抽象、空洞的条文以网络多媒体手段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就会便于提高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小声点儿》是一课对抽象声音常识的探究学习。据观察,学生的一日学校生活,笔者发现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薄弱,活泼好动,所以,在课上经常出现噪音大的现象。由此可见,以“绘本故事”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声音》对本课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地聆听,真切地感受,从而走进文明,高于生活,感受更多生活的美好。

这样,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解决教学上的难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促使了学生热烈探求新知识,并凸显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知行合一。

二、法治意识的实践,凸显生活化价值

学生对生活有了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能力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找有代表性又易理解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学生解决生活能力的问题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善于进行解读教材,梳理分析教材的内容,探究策略,因材施教,创设情境让课堂更有效。通过生活实践,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的理解。教师在筛选活动时,不要一味地做与生活主题相似的活动,这样学生的生活策略只会停留在此阶段。所以,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灵活化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如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才能凸显生活化,学生学习才能实现真正地从生活环境中实践,在快乐的氛围中去品味生活,培育法治意識,促素养落地生根。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

《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公共场所知道要排队,遵守规则、懂得礼让。根据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引导学生发现当地生活的实际现象,体验排队好,辨析排好队,在实际演练中喜欢排队的要领和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欠缺,规则的意识不强,不受规则的约束,常出现秩序混乱的生活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生活,引发共鸣,在课堂上“育”得精彩,“活”得精彩。

(二)利用视频,激趣学生认知意识

活动二视觉体验,感受生活(怎样排好队)

1.排队好处多,那我们在学校需要排队吗?(洗手、装水……)

2.视觉体验:播放视频:高年级学生排队的小视频。

3.排队的方法:保持距离生活中的“一米线”。

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播放校园、公共场所等生活中的情境视频、图片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体验活动经历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生活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加强队列的意识,感受排队带来的文明有序、安全和谐的生活,也能体现人与人的平等、公正。这样学生经过视觉体验,真正地感受了生活。

(三)教师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生活,明辨是非。结合生活故事,通过评一评、比一比,让学生用心地体验社会生活,教会学生照顾好自己。

安全有序,和谐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以动画故事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的所见所思有感而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排队我快乐,礼让我文明”,这种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就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了。

(四)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促素养落地生根

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道德冷漠现象,也与一些公众缺乏公德意识有关。然而,小学生年龄还小,我们得贴近学生,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点滴抓起,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开始,主动实践,积极探究,才能引发他们的内心共鸣,真正让学科素养落到实处。

整节课的学习方式的构建是教师从教为主转到以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催生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以学习活动的创设与运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有机连接生活,善于在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并运用知识和技能,自觉树立规则意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最佳整合的示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生活进行德育理念下,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构建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形成法治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与思考,能把抽象、模糊的德育概念转化成直观、具体的行动,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之间的关系也会一目了然。总而言之,不同的德育主题有不同的策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择法。要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融合生活实践汲取道德智慧,落实行动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更要开展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学,让学习在生活中,让成长在实践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收获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徐珊梅.引领生活课堂教学尽显活力师生互动心灵成长共享欢乐——品德与社会教学例谈[OL].https://wenku.baidu.com/view/9be15d3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9.html.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学科素养实践活动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