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字”解锁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

2021-01-19石依诺

教育家 2021年51期
关键词:职教职校数字化

石依诺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职业教育行业加速发展之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应加速推进技能型社会人才支持。

这一要求,亦是对当前时代变局的回应: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日新月异,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在不断重构,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适配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最新觉察到市场需求变化的,是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多数人都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正在重塑职业教育,但如何让技术真正赋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数字化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深圳答卷值得借鉴与学习。

“当前的职业教育模式是适应大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形成的,随着工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同步转型。”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对记者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坐标,深圳始终走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从产业对接、课程优化两个层面升级,力求培养出更多适配大湾区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人才。

从有到优,强化职业教育支撑新业态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建设、智能教育装备等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的普遍硬件,但若想通过数字技术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等都必须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系统化变革,而不是“蜻蜓点水”“补补丁”式的微弱改变。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数字化赋能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配度,获得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的更多认可。

目前,深圳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新增开设了“数字化+工业”类、“数字化+商贸”类、“数字化+信息”类等专业。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党委书记杨欣斌介绍,深职院颁布了《专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专业结构从数量到品牌优化、专业内涵从单一到融合、课程体系从平面到立体、实践教学从分散到系统、教学资源从数量到质量、教师能力从单兵到团队、教学模式从传统到智慧、质量评价从测评到指导、职教研究从跟跑到领跑、国际交流拓展从引进到输出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创新和改变往往意味着颠覆与融合,这既要求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又要求学校打破旧有理念,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对于学校而言是压力也是挑战。在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博伦职校”),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机器人社团“IROBOT”,社团成员在近五年的时间中获国家级比赛奖励21项、省级37项、市级16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其新型的培养模式——该社团由博伦职校与达闼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社团教师深度参与项目开发,以掌握市场最新需求、动向,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未来,我们计划外聘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做技术导师。”据博伦职校副校长余若海介绍,学校为适配产业需求、培养定向人才,近年来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并与达闼科技合作打造机器人实训教室,让学生感受真实商业环境,为机器人产业输送更多适配人才。

不仅仅是机器人产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大湾区带来的影响,还辐射到了更多行业。

深圳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依托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该地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借信息产业发展之势,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申报开发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移动应用技术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联合中国联通、华为、神州物联等知名企业,开展相关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及师资培养、技术标准开发等工作。目前已向大湾区输送大量信息产业人才,为区域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陈秋明介绍,深圳市在推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组织开展了“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实现“双元”育人;推进理实融合,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本色;推进书证融合,将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技术与文化融合,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养成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教育与生活融合,寓教育于生活,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接受教育。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深圳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也强化了职业教育对新业态的支撑能力。2021年7月,深圳职教“六融合”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六个共同”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向全国推广借鉴的“深圳经验”。

从点到面,让职教课程回归“以人为本”

“数字化是近年来职教领域面临的重大变化与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主任崔秀向认为,“数字职教”不只是引入、应用新技术,还注重促进创新和改变思维方式。

基于此,深圳在全国职业院校率先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为“人工智能”通识课,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同时联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发起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说课活动,推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转型,通过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加快传统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改造。

2020年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让很多学校按下了“暂停键”,但深圳华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华强职校”)的学生仍然能够在“货仓”里实现物流配送——这是华强职校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虚拟货仓,用以物流实训教学,且学生操作过程完全可视,教師可精准评价并指导,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

“场地的限制与练习的缺乏是职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华强职校校长赵盟感慨,VR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空间难题,让学生在几平方米的空间就能完成上万平方米场地的物流任务,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传统的职教课堂正在被技术推动着发生深刻变化。”赵盟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职业院校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基于学校需求,还是学生需求?在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安职校”)校长胡龙看来,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此,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化建设要以生为本,回归课堂、回归职业、回归成长。“数字化教学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优选技术,有效解决学习困境,让技术助力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胡龙这样说,也这样在教学中践行——宝安职校搭建了“3D云展厅”平台,学生可借助3D交互展示技术,在移动端等平台实现360度全方位展示和触控交互,观看产品每个细节,为工艺作品、毕业设计作品等提供云端立体展示服务,实现作品云端可看、永久存储;在宝安职校的另一端,服装及动漫专业打造的数字化“服装园”和“动漫园”,建成产教一体的数字化多功能共享型实训室,集实践教学、双师培养、社会培训、企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而数控专业群线下使用的“理虚实”一体化实训平台,可完成虚拟仿真实训、上机实操等教学任务。

“无论采用何种信息技术,最终都必须指向‘学’的变革。”技术应该让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活”起来,让课堂更加鲜活而生动,这是胡龙对数字职教的思考,也是深圳各职业教育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中的共同期许。

数字化赋能要求每个职业院校重构自己的生态系统,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教育的流程再造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显现,宝安职校的创新变革只是深圳职教的缩影,深圳市职业教育一直致力于加快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深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全过程,构建以沉浸、嵌入、互动、应用、协作、虚拟、跨界、触达为特征的现代课程,提升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企业定制化人才培养的标准。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下的教育,也在重塑未来的教育。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即将数字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与数字人才培养相关的新技术应用、新场景构建、新职业产生、新模式变革等。因此,践行数字职教理念,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引领职业教育步入发展新阶段,是我国职教人需要探索的重要命题,值得每一个职教人深思。

猜你喜欢

职教职校数字化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