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食里的光阴》:跟着节气过日子

2021-01-19刘学正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食青团过日子

刘学正

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不只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式农耕文化传习,还有散落于民间、缠绕在舌尖的循古传统小吃。翻阅这本书,立春的名糕、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芒种的梅子酒、立冬的芝合糖……仿佛都有了独特的生命和灵性,从乡野故土優雅自然地走到字里行间,而那些日渐遗忘的小美好与慢生活,也循着一笔一画、一米一茶,不慌不忙地渲染开来。

书中有字画,有美食,有温暖的日常,有大地和四季阳光。作者朱应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家。她把江南古镇的素朴小吃,用最正宗的食材,最传统的古法手作一一还原。哪怕一捧米、几粒枣,也容不得半点含糊。心之所至,纯粹的食物便有了最浓郁的情感寄托,如此方可代代传承。

当节令小食遇见互联网时代,市面上便冒出了不少“网红”,比如咸蛋黄、酸菜鱼、小龙虾味的青团。朱应却反其道而行,一心追溯起胖团子那一抹绿色的由来。南瓜叶,是比艾草更早被应用于青团的颜色来源。首选南瓜未熟时藤上的叶片,叠起来存一个冬天,来年春天再用;稻米磨成粉后,要晒上整个腊月,这样口感才更糯;红豆不见得越大越圆就越好,农家篱笆地种的赤小豆最地道。就做这么几只青团要耗上一整天。朱应不急不躁地做着青团,每一个步骤都有对食物满满的敬畏。这门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让她领悟到了“慢慢做”的精髓,“以前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很耐心、很踏实,这是一种很高级的生活美学。”

作为一位妈妈,朱应喜欢跟孩子一起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寻觅传统小食的制作方法,或拜访手艺人,或翻阅古书典籍,用心感受前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有时间,朱应就带上孩子去江南乡下找年纪颇大的老人“学艺”,那些工艺烦琐、难以量产的小吃食里,既有大人难忘的童年,也有孩子需要了解的故事。“节气是什么?是盼头,是希望。”时令运转,一年一轮回,久违的小美好伴着小甜蜜自会依次重来,不早不晚。朱应还会引导孩子设计小食包装,绘制温情小画,这样的心手传递,她称之为“有态度的传承”,让孩子对传统节日充满了新的感知和憧憬。

人类是自然的孩子,无论过去和未来。跟着节气过日子,是一种中国式生活美学,其中有润物无声的坚持,有细腻悠远的诗意,在浮躁都市里营造心灵的风景。从容恬淡,默会于心。如朱应一般,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化,可以让我们在忙碌日常中收获一份小确幸,体味一份久违的温暖。

一碗热粥,有安有暖。或许,随着节气应时而食,慢点生活,就是踏实、美好的一生吧!

猜你喜欢

小食青团过日子
奶奶教我做青团
苏州青团
青团
会过日子
我一个人也可以
营养小食是王道
易小食“如花”小食的召唤术
小食神
一双筷子
小食点心果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