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点心果子香
2014-08-15李梅
李梅
古代小食所谓的小,是与正餐相对而言的食品,有人说“小食”最早见于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卯日小食必至君家”,这是不确的,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小食”一词出现了。
《说文解字》曰:“既,小食也。”甲骨文里的“既”字左边是一个食器,右边是一个人吃过饭准备离开食器,意思是吃罢吃过了。正因为如此,近人罗振玉反对《说文解字》里的这种解释,他说:“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不论他们谁对谁错,这至少说明东汉时候就有小食一词出现了。
相传点心一词,也来源于东晋,说一位大将军在战场上见战士们英勇杀敌非常辛苦,甚为感动,就做了很多美味糕饼,前去慰问,以表“点点心意”,这就是点心一词的来源 。如今北京话里的点心可以重叠成“点点心”,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
但真正有点心一词出现是在《唐书》中,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于侧,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可且点心。”孙危页的《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中,也有点心一词出现,“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不过,这两处的点心还不是如今的名词点心,它们显然都是动词,与前面说到的《搜神记》中的小食,是一个意思,都当动词讲。
至于“果子”一词,在唐代也已经出现了,它和点心、小食是一个意思,只是称呼不同罢了。《李林甫外传》中说,李林甫在款待一个道士时,那道士“唯少食茶果,余无所进”。《太平广记》中引《传奇》也说,孙恪入一大户人家,小娘子“命侍婢进茶果”。还有日本园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他于开成五年(846年)在长安过冬至节“吃粥时”,“行馄饨、杂果子”。正是因为此,果子一词还传到了日本,至今点心在日本仍称为果子,就是这个原因。
点心一词到了宋代,就有了名词之意。周密《癸辛杂识》:“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王明清《挥尘录》:“童贯谓贾谠云:‘勿勿未能小款,翌午朝退,幸见过点心。”周晖《北辕录》:“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这些点心,很明显都是名词了,这说明从宋代开始,点心已经是人们普遍称呼的食品名称了。这些点心就是晨馔,与我们现在把吃早饭说成吃早点,没有什么两样了。
宋人吴曾还曾对点心一词作过考证,认为“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这虽然与我们刚才说得正相吻合,但唐代以后,人们对小食、点心依然是并用的。《普济方》:“平旦服药,至小食时……”这里指的是早点;《双桥随笔》:“一日手制小食上之。”这里的小食就是指某种具体的食品。而把点心与小食联系在一起,还是清代的顾张思,他在《土风录》中说,“小食曰点心”。
小食和果子之词,我们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点心一词还经常用到,我们现在说早点,一般是指早餐;而点心一词,就是指某些具体食品了,这与古代是没有什么区别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