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涵
2021-01-19谷虹黄双
谷虹 黄双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奠基性的关键作用。今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时需把握以下几点内涵:坚定站稳“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一个核心立场;精准把握“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两个基本点位;系统建构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框架与具体指标;全面贯穿指标体系于幼儿园教育的典型活动样态,以期从起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园教育 基本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对于幼儿园教育提出的任务要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内涵。
一、坚定站稳“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一个核心立场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教育部在2014年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2]。
“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落实《意见》与《纲要》的奠基性一环,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础性抓手。而其灵魂在于传承精神血脉、建立文化自信[4]。我们必须牢牢站稳“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这一核心立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等成为植根幼儿内心深处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素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最早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也就是说,我们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和功能,让这种母体文化成为在学前这个个体发展关键期就不断经历和持续追求的内心体验和外显行为,从而从起点便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从精神血脉上培养出有中国根、中国心和中国情的“快乐中国娃”,让幼儿增添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奠基“最中国的国际人”和“最国际的中国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准把握“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两个基本点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需把握“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两个基本点位。“融入什么”是指建构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体系及基于框架体系的指标体系,这是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如何融入”是指全面推动在幼儿园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統文化教育,是确保幼儿能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举措。
具体而言,把握“融入什么”这一基本点位,主要是明晰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评判这样文化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文化具备哪些特点,这样的文化为什么又适宜幼儿园教育,也就是确立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的逻辑起点与目标系统。一方面有助于全方位解析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以文化自觉理论为指导,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剖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的内涵型支持。也就是说,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推进面向幼儿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握“如何融入”这一基本点位,主要是明晰怎么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结构、内容的基础上,从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框架体系出发,依据“蒙以养正”的思想,以“养”为主要教育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活动中和生活中,以浸润式、渗透式的学习方式滋养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中,在有意图的教育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正”为教育目标,将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内在端正品德,外在端正行为的能够展现中华精神、中华风采的新一代,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系统建构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框架与具体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亟须转化为适宜于幼儿园教育的适宜性框架体系,使其符合新时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及乐于接受与学习的内容范畴,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考虑到目前“传统文化热”的走向和趋势,很多幼儿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偏而不全”“宽而不优”“虚而不实”,内容选择上缺乏科学标准,活动展开时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持续发挥文化涵养、浸润作用。
为此,我们应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的学习方式、接受水平等相关因素,系统建构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框架与具体指标,切实发挥其对“融入什么”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融入什么”首先应由国家意志决定,应做到响应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坚定国家立场,从国家整体利益视角,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角度去拟定适宜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横向结构维度[5]。另一方面“融入什么”应由幼儿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坚定教育立场,尊重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考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幼儿园教师教研水平等实际因素。积极建构新时代走出“简单小学化”和“表面游戏化”误区的系统,建构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框架及下设的可成为课程、学材、教学抓手和载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真正使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进活动、进学材、进师幼头脑。
四、全面贯穿指标体系于幼儿园教育的典型活动样态
只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标体系切实发挥对幼儿园典型教育活动的全面指引,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这一终极目标,避免简单的“幼儿园教育”+“传统文化”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标体系作为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五种典型样态的目标指引、方法指引、内容指引、评价指引,促进各级指标与活动基本要素的有意义的系统结合。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知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先行后知”“行知合一”,即幼儿先通过文化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初步认知,然后将内化的初步认知再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文化实践活动……由此螺旋上升式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們要尤其注重挖掘上述五种典型活动样态的资源抓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活动中可以用到的玩教具、图画书的有意义结合,也就是说,要开发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自制玩教具、原创图画书,为幼儿充分营造一个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情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11-28]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3-26) [2020-11-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11-17)[2020-11-28]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
[4] 霍力岩,胡恒波.构建有中国底蕴的启蒙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7-11-09(2).
[5] 王燕飞,周平.中国边疆研究的国家立场的坚守者——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八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35.
本文系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究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03)”研究成果;“大成国学基金”资助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