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再认识
2021-01-19李晓辉
李晓辉
【摘 要】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强调学生立场。在此条件下,也应重新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考量。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应重视知识选择与整合、活动设计与组织、动力激发与维持三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基本功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教学从概念到观念的转变,要处理好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关系。
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布之后,考核方式的转变也在督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核心素养价值导向下,教师教学基本功也需要重新进行考量,笔者基于生物学科进行阐释。
一、课堂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要落脚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以教师教学要更强调学生立场,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
课堂要素由学生、教师和知识三个方面构成,对应的过程要素即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知识的呈现。站在学生立场的角度,课堂要素应该强调学生,过程要素应该强调学生的学,因此,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对于活力课堂的探索,最初是从教师的活力、学生的活力和知识的活力这三个并列角度着手的。近年来,我们进一步从学生立场来看,整个课堂教学应该是为学习服务的,提出了学习课堂的探索,将原来并列的三个要素转变为具有方向性的关系,也就是教师和知识都要指向学生(见图1)。
在学习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并列关系。在教师与知识的关系中,教师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表征方式,凝练支持学习活动的问题(或问题序列),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组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系统,也涵盖了配置资源、布置环境、程序与规则、方法指导等。在知识与学生的关系中,在教师的设计下,课堂所涉及的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要适应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课堂并不是把原来关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推翻,而是从学生立场和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堂。
二、教师基本功的再认识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和学习课堂的背景下,笔者以生物学科为例进行阐述,教师的三个基本功为知识的选择与整合、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1.知识的选择与整合
在教材内容编排到位的现状下,教师还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位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授课的,只有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到位,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知识的选择与整合能力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方面,即先进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1)先进性
先进性要求我们选择核心概念、前沿知识和带有文化立场的知识。
一是选择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观念,高中课堂的内容应当少而精,即强调最核心的知识。比如,对于“结构与功能观”这样一个基本的生命观念,应该选择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理解完成相应的功能,或者说具备一个特定的结构,就能完成相应的功能,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学习核心概念还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在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速度难以跟上现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因而要更强调观念,而不是知識和概念。而核心概念的学习才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认知层面的观念。例如,根尖的结构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概念,这个核心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结构和模式,帮助我们应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二是选择前沿知识。教师要敏锐地发掘那些将来对学生有深远影响但尚处于研究过程中的前沿知识。这些知识未成定论,教材在呈现知识时非常审慎,但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授,因为学生能通过学习,感受知识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的动态性。
三是选择带有文化立场的知识。教师要注重选择有文化立场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劳动和崇尚英雄的价值观。让学生不只是追演艺圈的明星,更要追科学界的“明星”,追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明星”,让学生崇尚劳动,发扬中国人勤劳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变化也在提醒我们要坚决抵制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倾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理念。
(2)科学性
如果说先进性侧重知识的选择,那么科学性除了强调知识的选择,更强调知识的整合。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一手材料,而是经过教师加工处理之后的知识,因而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
知识的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保证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准确性,不能教授错误的知识。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可能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但事实上即使是在某些正高级教师的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也不能保证是完全科学、准确的。对此,教师应当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补足自己在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和缺陷。二是经过教师整合的知识应当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否则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的拼凑是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生命观的。
方法的科学性其实涉及知识整合的问题。知识的整合,就是构建一个学科教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由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两部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体系来重新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在整合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例如,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细胞到组织,再到器官,最后到动植物体,对学生来说,难点在于理解组织的概念,这是教师教学要突破的关键。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认识细胞、认识不同的细胞群,把组织理解为细胞群;也可以从器官的角度加以理解,如番茄果皮和果肉的细胞组成和排列特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组织。教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通过知识的整合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表征形式就是教师的板书。
认知过程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3)真实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出发有所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此外,真实性还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
2.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但教学活动的落实同样也不容小视。这里的活动是指广义的活动,其核心要求是程序性和组织性。
(1)程序性
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和认知途径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要有程序性,主要体现在概念教学的程序性和探究教学的程序性。
概念教学的程序性是指教师在问题情境中抛出一个概念,分类展示若干个感性的材料,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判断和归纳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概念,随后将概念放到新的情境中加以扩展,这样的过程就体现出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之,如果不符合程序的科学性,就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有些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性状的概念时,给学生展示的例子都是生态结构一类的,如皮肤的色泽、单眼皮和双眼皮,然后让学生据此进行概括和定义,学生只能认识到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无法归纳出性状也包括生物体的生理特性(见图2)。
探究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提问题,然后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根据已有的假设(预期)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实施方案。如果方案的实施结果和预期一致,则假设成立,问题得到解决;若不一致,则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见图3)。
笔者强调活动设计的程序性是因为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本身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探究本身的特点。由于不同类知识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程序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程序性问题如此重要。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程序的,特别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要注重对课堂程序性的把握,从课堂的开始再到最后的完成都要具备程序的科学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把每堂课的程序都转化为探究的过程,这个探究指的是思维上的探究,即从设置问题、做出假设、进行求证再到最后得出结论,不一定是完全以实验的形式开展。
活动的程序性的表征方式同样也是板书,教师要在板书中体现认知过程。这种体现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知识整合的方式,二是通过认知线索来体现。当然,教师还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板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后通过板书不仅能回忆起知识的结论,还能唤醒有关知识获得的过程的记忆。
(2)组织性
程序加上纪律(控制)就是组织,课堂的环节和组织参与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和进行的,教师要对之加以控制和组织。例如,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展程度的控制,有多少学生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在什么时机发挥引导作用。课堂必须是要有组织的,如果一个课堂没有组织但效果卻非常好,这样好的课堂效果是具有极大巧合性和偶然性的。
探究性学习则更需要强调纪律,缺乏纪律的探究性课堂不仅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使教师丧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也难以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程序、纪律外,还要重视分工。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分工和程序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发言时,如果每个组员都要发言,那这一组的发言时间就要控制好,如果派代表进行小组发言,那么做汇报的学生和不做汇报的学生的状态和参与度一定是不同的,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有自己的分工,能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如果不加以分工,那么可能一个小组的不同学生最后就变成一个学生,或者学生会因为没有参与感而选择离开小组。如果教师想帮助组里的某个同学以达到鼓励的效果,对于小组分工就要有特别的安排,鼓励那个学生承担代表小组发言的任务,并给予小组高分作为特别嘉奖。
课堂上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参与者、旁观者和反对者。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旁观者很容易滑向反对者,所以课堂组织是教师不可忽略的一项工作,通过提升课堂的组织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成为参与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
最后,对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还应当注意的是,在程序和纪律上要保证学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在自由和纪律、灵活和规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3.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动力的激发与维持的基本要求是趣味性和志向性,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特别缺乏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生物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由此激发学生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的兴趣。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学科兴趣引向学科志向,进而让学生在树立学科志向的基础上,逐步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志向乃至人生志向。在动力的激发与维持的过程中,教师就从原来传统的学科教师转变为学科导师。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类别课题“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AFA17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