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临床疗效
2021-01-19谢红武陈筱涛
谢红武,陈筱涛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该疾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拮抗胰岛素过多,导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1]。原有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呼吸急促,面色潮红,伴有高血糖、酸中毒、酮症是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未及时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患者先由糖尿病酮症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而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也逐渐增多,目前临床对该疾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但不同给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既往临床对该疾病患者实施静脉注射给药,该给药方式易引发不良反应,如低血糖、感染等,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2]。随着临床对胰岛素给药方式不断研究,持续泵入给药被应用到该疾病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中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3];(2)经血糖、尿糖、血酮体、尿酮体、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且伴有昏迷症状;(3)无胰岛素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多器官严重障碍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中途退出本研究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 年2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7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35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57~80 岁,平均(66.7±1.7)岁;病程1~8年,平均(3.14±1.36)年。研究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56~81 岁,平均(66.8±1.7)岁;病程1~9 年,平均(4.26±1.28)年。2 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2 组患者均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酸中毒等对症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01,规格:10 ml:400 U)静脉滴注治疗,即将胰岛素注射液0.1 U•kg-1•h-1+0.9%氯化钠溶液200 ml 静脉滴注,待患者空腹血糖降到13.9 mmol/L 以下时,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液10 U+5%葡萄糖溶液200 ml 静脉滴注治疗,待患者尿酮转阴后,给予皮下注射。研究组予以胰岛素持续泵入,给予患者皮下泵注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01,规格:10 ml:400 U)0.1 U•kg-1•h-1,持续泵注24 h,医务人员每隔1 h 对患者血糖进行1 次检测,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降至13.9 mmol/L 以下时,患者意识清醒,将胰岛素剂量控制在0.4~0.9 U/kg,基础胰岛素量为24 h 用量的1/2,对机体胰岛素分泌情况进行模拟,对24 h 峰值曲线进行设定,给予其持续泵入,待患者尿酮转阴时,停止泵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血酮体、血气指标(pH 值、碳酸氢根),利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指标、血气指标进行测定。(2)比较2 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对其进行离心处理,利用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3)比较2 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
2 结果
2.1 血糖指标 治疗前2 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mmol/L)
2.2 血酮体、血气指标 治疗前2 组血酮体、pH 值、碳酸氢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酮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H 值、碳酸氢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血酮体、血气指标比较()
2.3 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前2 组T-AOC、SOD、MD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AOC、SOD高于对照组,MDA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4 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 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比较(,d)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内分泌科较为常见,该疾病是指患者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高血糖、高血酮、脱水、酮尿、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综合征,严重代谢紊乱导致患者体内有大量酮体蓄积[4]。经相关资料显示,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控、胃肠道疾病等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糖尿病症状加重(多尿、口渴),胃肠道症状(恶性、呕吐、食欲减退),呼吸频率加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休克、脱水、意识障碍等是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患者会出现昏迷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5]。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酸中毒、抗感染、抗休克、胰岛素治疗,其中胰岛素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给予患者实施持续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降低血糖,对糖异生进行抑制,降低肝糖原输出,调节患者血糖水平[6-7]。此外此深度的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肪动员,减缓脂肪分解速度和最大限度地抑制酮体的生成,纠正患者机体代谢紊乱,对患者机体酸碱平衡进行调节,从而对酮体合成起到抑制作用。但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不相同,既往临床对该疾病患者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该给药方法要求在治疗中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由于胰岛素含量波动较大,易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8-9]。随着临床对胰岛素给药方式不断探究,胰岛素持续泵入被应用到该疾病治疗中,该给药方式对机体胰岛素分泌进行模拟,从而使胰岛素输注时间、输注量与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较相近,可以快速逆转高血糖毒性作用,纠正代谢紊乱[10]。此外该给药方式可降低全天血糖浓度曲线下面积,改善靶器官胰岛受体敏感性,促进机体吸收胰岛素,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血酮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H 值、碳酸氢根高于对照组,表明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血酮体、血气指标。经相关报道表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氧化系统、抗氧化系统有密切联系,高血糖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而氧化应激反应会提高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AOC、SOD 高于对照组,MDA 低于对照组,表明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可以有效调节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与彭文东[1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