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1-19余桂芳王涛王少元
余桂芳,王涛,王少元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不断发展或加重后产生的并发症。近些年来,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临床对该疾病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有研究指出,应将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以提高患者的预后[1]。患者发生肾性贫血后可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身体乏力等症状,且部分患者表现为口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使得红细胞中的叶酸、铁、维生素B1等缺乏;另外肾功能不全后,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引发缺血疾病[3]。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药物有重组促红细胞素、铁剂等,以纠正患者贫血症状,但是临床实践证明,该治疗方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4]。有研究指出,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罗沙司他,能够调节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也能够强化铁代谢能力,继而改善肾性贫血症状,有利于提高预后[5]。本研究旨在探讨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肾性贫血;年龄<75 岁;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近1 个月接受重组人促红素治疗或者是接受过铁剂治疗者;伴有严重感染、慢性活动性出血疾病者;存在恶性肿瘤或慢性活动性出血疾病者;伴有心、肝等脏器的严重损害者;伴有严重营养不良;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伴有精神或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团风县中医医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72 例,根据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35~72 岁,平均(50.1±3.6)岁;透析年限1~8 年,平均(4.11±0.58)年;原发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2 例,高血压性肾病11 例,糖尿病肾病6 例,其他7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4 例;年龄36~73 岁,平均(50.5±3.3)岁;透析年限1~9 年,平均(4.44±0.54)年;原发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13 例,高血压性肾病11 例,糖尿病肾病7 例,其他5 例。2 组性别、年龄、透析年限、原发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确诊时,应当给予血液透析干预,其在结束后给予常规疗法,即使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生产厂家:Kyowa Kirin Co.,Ltd.,国药准字J20171084)联合琥珀酸亚铁片(生产厂家: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国药准字H20133230),用法:重组人促红素起始剂量100~150 U/kg,分3 次注射,通过贫血相关指标减少剂量,直到恢复到参考范围停止用药;琥珀酸亚铁片100 mg/次,3 次/d。指导患者饭后服用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罗沙司他胶囊〔生产厂家: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0024〕治疗,用法:起始剂量由患者的体质量决定,体质量为40~60 kg 时,100 mg/次;体质量超过60 kg 时,120 mg/次,3 次/周,最后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2 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肾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改善明显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且实验室指标仍然异常为无效[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2 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CRP,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进行测定)、白介素6(IL-6,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测定)〕。(3)比较2 组治疗前后贫血相关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实施抗凝处理后,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Sysmex 500i)进行检测。(4)比较2 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TRF)以及铁调素(Hepc)〕,采用TBA-12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进行检测,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随即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0 min,离心半径为16 cm。(5)观察2 组胃肠道反应、头痛、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炎性因子 治疗前2 组CRP、IL-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2.3 贫血相关指标 治疗前2 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贫血相关指标比较()
2.4 铁代谢指标 治疗前2 组SF、TSAT、TRF、He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TSAT、TRF 高于对照组,Hepc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P>0.05)。见表5。
表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我国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高达10.8%,人数将近1.2亿[8]。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脏疾病的并发症,是由于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情控制不稳定引发。有研究指出,贫血严重程度通常与住院风险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数量有关[9]。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发,促红细胞生成减少以及机体使用、吸收铁的能力降低,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包含炎症、氧化应激反应、隐匿性失血或者是透析不足[10]。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有铁剂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效果受到铁吸收、炎症、促红细胞抗体等影响,不利于远期用药安全与药效的发挥。
罗沙司他属于新型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该药物能够在低氧状态下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转录进行调控,并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IF)降解,使得HIF 在不缺氧的情况下能够表达,继而上调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降低Hepc 水平(Hepc属于肝脏分泌的天然抗生素,能够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反应,作用于人体后可调节机体炎症、铁水平以及红细胞生产活性等),同时也强化了TRF 受体活动,使得该水平上升,明显改善患者贫血症状[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F、TSAT、TRF 水平高于对照组,Hepc 水平低于对照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营养不良、铁剂丢失,使得铁代谢异常,在给予罗沙司他干预后可以明显调节机体铁代谢,促进铁的吸收;机体对铁的吸收以及利用率提高,也可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提高血细胞比容与血红蛋白量;另外罗沙司他可以维持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使其接近正常的生理反应,可以减少机体受到炎性反应的侵害,且可降低铁调素水平,利于胆固醇的降低,从而可以纠正贫血效果。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RP、IL-6 低于对照组,表明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可降低对炎性因子水平。近些年来有研究指出,炎性因子在肾性贫血患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其中IL-6 能够诱导铁进入肝细胞,促进铁蛋白合成,因此形成缺铁性贫血;且炎性物质会造成血管内发生炎性反应,称之为微炎症状态,可明显增加肾性贫血的症状,在使用罗沙司他治疗后,机体能够维持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处于正常或者是接近正常水平,改善机体环境,使得机体免受炎症状态的影响,利于机体的恢复[12]。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联合用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铁代谢,纠正贫血,避免炎性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