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
——读《庄子·大宗师》篇札记

2021-01-19桂珍明熊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真人体悟圣人

桂珍明 熊艳

(1.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2.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源于对外界的观察。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层面,即人与自然 。《易·贲卦·彖传》亦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246人类通过对天文之观察,明白宇宙万物发展之道,而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及历史经验的总结,探求人文之道,并以此教化天下万民,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庄子·大宗师》篇开头亦是从“天人之际”出发的,进而引起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认知,即“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2]224。能够追寻与认知天人之际的运行规律,则是认知的极点了。然而“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2]224。“天之所为”在于自然界之变化,一切由自然掌控,无须人力加之;而“人之所为”则依靠人类自身的认知,还受生命长短之制约,只有“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才能尽可能达到“知之盛”的境界。即使人能够长生,可以“终其天年”,但在面对茫茫的宇宙,还是有如斯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同时,认知所“特”之对象“特未定”,故难以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去认知“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甚至也难以区分二者孰为天,孰为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困境呢?以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宇宙自然,靠着经验的方法只能做到以人的智力去认知世界,除此而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法认知的,没办法做到“知无涯”与“真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透过万物之表相而认识其本相呢?

一、真人论

对于人类的认知困境,庄子给出的回答是“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2]226,那么,怎样的人才是真人?根据《庄子·大宗师》文本,可以归纳出如下三点:

(一)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真人虚怀任物,即使寡少亦能做到不忤逆,即“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于大顺”,随顺外物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凡事自成而已,不必强力为之。事物发展自有规律,不用处心积虑去谋划。“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是知(智)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2]226“过”与“当”是判断事物程度之标准,真人不在乎外物,故不重其是否恰当。真人精神纯一,故修养高出常人,超出单纯的感觉、知觉现象之境的,故能够“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在生理机能方面,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一般人呼吸很难至于肺部以下,而真人呼吸可达足底,“真气之行,于下(腹足部)为利,于上为害(头部),于暖处(腹足部)则顺从,于清处(头部)则逆离,所以圣人行气,其结果要使清气上升而暖气下沉,故曰使头寒而足暖,头寒则神清,神清则养神,此为‘修性’功夫;足暖则精气畜,则养精养气,此为‘修命’功夫”[3]65,真人修养性命,故可养生养神,保持精神纯一,超然物外,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万物。

(二)真人超越生死,随顺大道

生死是自然之道,故真人不囿于物,生是天道之运行,死是物质之变化。在此认知水平上,“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2]229。天地万物,生死变化皆是天道运行之表征,真人弥合生死、往来、始终、时空的差别,故能不破坏“道”的自然运行。“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230-231真人明白天道运行之规则,不以人力去辅助自然,超然物外,能够与道合一,进入大道圆融而没有终极的状态 。《庄子·齐物论》有言,“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2]96。而真正能使真人超脱生死与感觉、现象等的原因在于,“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2]588。“德”者,《说文》曰“德,升也”,段玉裁注曰“升也,升当作登。辵部曰 :‘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 :‘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 :‘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 :‘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即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最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4]76夫“德”为登,“至德”即通过修行超越天人万物,故能超越天地六合之上。又“德”,古文作“惪”,以目观心,即内外感觉与直觉的合一,经验与超验合一,故真人能够真正把握自己所处的境地,安于祸患和幸福,洞察力超乎常人,没有能伤害他的事物。天机在内,人显于外而“至德”,通过身心修炼,逐渐提升自己的直观认知能力,洞悉外物与内心,达到心目合一,故能与自然之道相契,虽有死生物化之变,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真人的心性。

(三)真人的形貌与心性修养

二、生死观

生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件大事,古往今来对生死的探讨特别多,盖因其特殊性。张连顺说,“在整个的生命过程中,人生有众多选择的可能性,但只有死亡不是选择的可能性,而是必须直面的真实性”[3]112。《庄子·大宗师》中对生死问题有精彩的论述,其要旨可以分为以下三层:

(一)生死乃自然之道

对于生死问题,庄子的认识是自然的过程,形同昼夜一样,其文曰: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2]241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6]179。《逸周书·命训解》也说,“天生民而成大命”,“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此“大命”亦接近“天命”,即生命的本然之体 ;“小命”与人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类似后世命理学中的“运”[7]。从医学上讲,人之生命出于“德气”,《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迫)而生者也”[8]23,《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曰“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9]109,而人之生死则是自然的过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2]733,在此意义上,死生犹如昼夜之变一样,故谓自然也。万事万物有其复杂的因果关系,终非个人可以完全掌控,这是物理实情,何况那比天更为终极的道呢!由此观之,“道”在死生之上的,生死仍在道之中。

(二)死生相忘

庄子以涸泉之鱼相濡以沫、誉尧而非桀二事为例,指出其更高层次在于“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死生、毁誉乃一事之二分。然而,与其执其一端而烦恼,不如超越其上,生死齐一。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有一个共同的志趣,“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2]264“相为于无相为”者,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同,而“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正是庄子超越具体形体、超越外物,死生相忘,契合大道之处。

(三)死生一体

子桑户去世,方外之人“临尸而歌”,因为方外之人知道礼乐之本意而不注重其外表。故孔子认为: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豽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之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2]268

方外之人与道同在,而出入于各种维度之间。陈鼓应说 :“把生命看作是气的凝结,像身上的赘瘤一样,把死亡看作是(气的消散),像脓疮溃破了一样,像这样子,又哪里知道死生先后的分别呢!”[10]232故而认为死生是一体的,生命是由不同物质汇聚起来成为的一个整体,死生也就是形聚形散,随顺自然而已。死生一体的指向在于“坐忘”。文中寓言认为,孟孙氏母死而不哀,借“孔子”之口分析孟孙氏的行为: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2]274—275

就生死问题而言,颜回对孟孙氏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而有疑问。孟孙氏认为,死亡是人的形体变化,而没损伤心神,形体的变化却不是精神之死亡,此即“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也。孟孙氏的做法是听任自然的安排,“特重其简”,其居丧有节,达情而已,“简”即“不以小道害大道”[11],故可以到达寥远之处的大道。

然而,对死生的超越以颜回之体悟最有代表性:

颜回曰 :“回益矣。”仲尼曰 :“何谓也?”曰 :“回忘仁义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 :“何谓也?”曰 :“回忘礼乐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 :“何谓也?”曰 :“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2] 282—285

颜回体悟的过程是:忘仁义→忘礼乐→坐忘。“忘”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仁义”是价值观念,“礼乐”是文明之理念,二者皆有其反面,只有做到“堕肢体(离形),黜聪明(去智)”才能弥合物质世界的二边分别,在更高的层次达到统一,对万事万物无好无恶,真正体认道之本体。以生死而论,真正物我两忘,万物齐一之后,弥合差别,故能超越生死走向大道。而《庄子·田子方》所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的真实意涵在于,肉体之死不是死亡的终极,而一旦“心死”(先天灵体)的死亡则会断绝人们追求大道之路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三、道论

真人超越死生、物我混同,可以“登假于道”,故“真知”亦必与“道”相契。那么,“道”是怎样的呢?庄子之道论不仅论述过道之特点,还分析了得道与失道的情况以及体道、证道的途径。

(一)“道”之意涵

《庄子·大宗师》曰: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道”之意涵大致有三层:

1.“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道之“有情有信”者,“犹传达存在之信息”[12]185,先言道是存在的,亦可被人体悟到的。“无为无形”乃道之本相,即为《老子》第十四章所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5]31,道体圆融为一,难以名状与摹象,故“无形”也,亦因“无物”故无为也。

2.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道”之可传在于其“有情有信”,然其虽可传授,但不能靠经验的方法去体认无上大道。南伯子葵问女偊,“道”能不能够传授,女偊回答“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而“圣人”不是普通人,道之传授重在内心之体悟,故王金凌认为,“‘道’可以证悟,却无法以知觉和抽象的知识来认知”[13],这正说明了“道”的超验性。

3.道体圆融,自为根本、无先无后

(道)“自本自根”,故《老子》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5]32,其首尾一也。“未有天地”则如《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由此观之,道为圆融之体,超越具体形体、时空之上,故可超越太极、六极和时空。

(二)得道之情形

“道”之得失影响甚大,能够体悟大道,顺因时势,故可成就各自之德行。庄子在陈述完毕“道”的特点之后,随即说道: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2]247

上文说道,道能够化生万物,神鬼天地皆由道而来。“神鬼神帝”,神生同义(2)按,章太炎认为,“‘神’,与‘生’义同 。《说文》曰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鬼’者,引出‘鬼’;‘神帝’者,引出‘帝’。”“朱桂曜说 :‘案章说是,神从申,故《风俗通·怪神篇》 :‘神者申也’,《白虎通·五行篇》’释名释天并云‘申者身也。’《广雅·释诂》四 :‘身,亻身也’。亻身即有身孕,‘生’之意也”,笔者以为,根据文例,“神”之为‘生’皆为动词,则与之对应的“申”亦应为动词,故神、申、亻身、生四者相通,可从。参见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4页。,即生鬼帝也。陈鼓应认为,“自‘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至‘比于列星’一段,确无深意”[10]215。笔者以为,道既有上述特点,故陈述完毕之后,鬼神与帝王、圣贤得道亦是顺承上文文义而来,是对“得道”之佐证。此段之中虽多神话人物,然举之以证明得道之情况,其深意在于,辅助说明上述这些人物,所得之功业是契合大道的。人们只有在对“道”的体悟之下,才能超越具体形体与经验世界走向更为广阔的宇宙之中。在现实层面,有道之士亦会异于常人。“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 :‘吾闻道矣。’”“女偊久闻至道,故能摄卫养生,年虽老,犹有童颜之色,驻彩之状。”[2] 251—252人能体悟大道,其心境空明,得养生之真,故年老尚有稚子之色。

意而子曰 :“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2]280

无庄以美名世,据梁以力成名,黄帝则以智慧成就协和万邦之功业,然此三大成是在“道”的锤炼之下而得到的,但当他们“问道”之后“亦皆闻道而后忘其所务也”[2]280,进而才实现对具体名相的超越。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得道呢?

(三)体道、证道之路径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年长为什么还有稚子之颜容,女偊回答是“闻道”。在此基础上,南伯子葵进一步问到如何才能得道的问题,女偊回答如下:

南伯子葵曰 :“道可得学邪?”曰 :“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2]252

1.“道”的超验性

从传承方式上看,“道”之传习不能靠口头与经验传承,故一般人没法得到师承而去问道。上文说到“道可传而不可受”,《庄子·天运》中,“老子”则将这个问题阐释得非常明白。他先假设如果“道”可靠经验传播,则人们会献给君主,告诉亲友、兄弟、晚辈,但是这一切是行不通的,其文曰 :“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心中不自悟则道不会停留,向外不能印证则道不能通行。出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承受时,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进入,而心中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留存。”[10]441由此可见,“道”是需要实实在在证悟的,而“圣人之才”经过了一系列的磨砺和体验之后,其对“道”的体认程度远在众人之上,只有具备“圣人之才”者,方可语道。

2.对“道”的认知体悟有严格的层次划分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2]252-253

由上述材料可以理出一条严格的证道层次,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三日体悟超越天下到七日则超越外物,九日之后则超脱了死生。超越死生是证道的关键,只有勘破死生,心境方能空明洞彻,故云“朝彻”,此时感知力已经发生质变,可以见到事物的本真,进而才能体悟到绝对纯一、终极的“道”,也就是“见独”,“即是对‘道’,有一整体而全面的认识”[14]。当人们证道之后,早已弥纶外物之差别,故在宇宙时空之中,古今为一体,无所好恶。生命存在时空之中,既然已无古今之差别,那么以古今为存在条件的生命,其生死亦无好恶与价值判断,这就完成了对生死的超越,进入“不死不生”之境界。“杀生”者是剥离好生之欲望,“生生”者则对“生”有很强的欲念,只有消除内心好恶欲望,才能超脱生死。以“道”之于物,皆有“迎”“送”“成”“毁”之象,死生动静交替转换,这就是“撄宁”,“‘撄’扰动也,‘宁’寂静也”[2]255,在万物死生成毁动静交替往复之中,让扰攘者保持内心的宁静。

3.“道”之源起

南伯子葵曰 :“子独恶乎闻之?”曰 :“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2]256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从何处习得,女偊回答了整个过程:副墨之子→洛诵之孙→瞻明→需役→於讴→玄冥→参寥→疑始。这些人名有具体所指,王金凌认为,“‘副墨’喻文字,‘洛诵’喻语言,‘瞻明’喻视,‘聂许’喻听,‘需役’喻动,‘於讴’喻婴儿声,‘玄冥’喻寂静,‘参寥’喻广漠,‘疑始’则喻泯没彼此始终”[13]。从“婴儿之声”到“文字”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是显而易见的;而从“疑始”到“於讴”是“道”的本体化生人类的过程,较为隐秘,由此可以破解求道的过程就是由显到密,由人文上溯天文乃至混沌之大道。人们对“道”的体悟,亦即是由后天而先天,对宇宙本体之回溯。

(四)安时处顺——县解

子舆生病,子祀去探问。他对子舆身体变化感到惊奇,子舆却能安然处之。在此前提下,子舆对得失存亡提出了新的看法: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2]260

“得”是适合时机,“失”是顺应自然,能够安心顺应时势之变化,就能够摆脱物之束缚,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哀无乐也。在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中,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正是被外物所束缚了。此就空间而言,陈述物之束缚,而“夫物不胜天久矣”,则“化空间为时间”[12]194,只有不囿于时空外物的限制,才能不喜不悲平常处之,这样才能契合大道。

该篇寓言还记载了子桑户去世之后,孔子派子贡去吊唁,却看到很多人知道“礼意”却“临尸而歌”的非常之事。这种行为与儒家礼乐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孔子解释说,这是“方外之人”与“方内之人”的差别。方外之人超脱生死,超然物外,不能以世俗的礼仪来要求他们。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2]271,故问方外之人所依据的根本在何处:

子贡曰 :“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 :“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 :“敢问其方。”孔子曰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2]271—272

孔子依乎方内,则必须重视名实、礼乐、权柄(3)“天之戮民”又见于《庄子·天运》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参见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7—128页。谨按 :“戮民”为利禄、功名、权柄诸物所束缚之人。,礼乐文化需要注重这些分别,故役于物也。那么超脱外物,获得身心解脱的理路在什么地方呢?孔子以鱼与水、人与道相譬喻,指出“方内之人”的最终出路是“人相忘乎道术”,追求纯正圆融终极的大道。

四、结语

寰宇之内、天人之际,万事万物各有运行之法则,“知天之所为”与“知人之所为”的二边分别以及人受生命长短限制,也“有所待”,故有“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的困境,亦即是在经验层面人们难以穷尽万物之理,难以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道家所推崇的真人,能够弥纶万物之别及时空之差异,随顺万物之化而达到“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在生死观方面,只有认识到死生一体,肉体之消亡变化并不是生命的终结,故“堕肢体(离形),黜聪明(去智)”才能弥合物质世界的二边分别,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统一,做到物我两忘。真人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对“道”的体验、体悟,“道”是超验的,可传而不可受,必须静默思虑而见光明。人在有限的生命之内,最终的归处在于“道”,由后天生命上溯先天完整圆融混沌一体的无上大道。从人的认知角度看,“大智乃是道体,为绝对之知识,亦为真知”[15]279,真人通过生命体验修炼而近道,进而获得大智慧,此即“且有真人后有真知”之谓也。“大宗师”之真实指向是,只有体悟证道的真人,弥纶万物,超越死生,与道为一,方能获得穷尽万物之理的大智慧,以道为根本并师之也。

猜你喜欢

真人体悟圣人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官场圣人范仲淹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官场圣人范仲淹
体悟书法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