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1-01-19邰丽梅赵春艳

中国食用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十三五食用菌云南省

董 娇,张 琳,邰丽梅**,赵春艳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一直以来,云南都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重点产区和贸易区,市场上约有70%的野生食用菌产自云南[1]。云南野生食用菌享誉国内外,具有产量优势,是云南最具特色、最具品牌影响力和最具魅力的山珍美味,也是全球不可复制的资源。云南食用菌产业,简称“云菌”产业,亦是云南最具影响力的农业产业之一。云南不仅具有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绝对优势,也具有栽培食用菌的菌种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小蘑菇可以成为大产业,“云菌”产业是能够在全面小康、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大作用的朝阳产业[2]。

1 “十三五”期间“云菌”产业现状

1.1 产量、产值变化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情况[3]见图1~图3。由图1~图3可知,2019年云南省食用菌总产量达65.9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7.3万吨,增长35.6%,年均增幅7.9%;食用菌农业产值242.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22.8亿元,增长102.3%,年均增幅19.3%,见图1。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19.9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1.3万吨,增长131.4%;产值166.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86.6亿元,增长108.3%,见图2。栽培食用菌产量46.0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6.0万吨,增长15.0%;产值76.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36.2亿元,增长90.5%,见图3。

1.2 出口创汇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商品野生食用菌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出口创汇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出口值保持在年均1亿美元左右[4]。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云南省食用菌出口量与出口额波动明显。据昆明海关提供数据[5],2019年全省食用菌出口情况见图4。

如图4所示,2019年全省食用菌出口16 891.3 t,较“十二五”末增长55.5%,出口值12 802万美元,增长33.8%。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较高的是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和牛肝菌(Boletus spp.),其中松茸出口571.1 t,较“十二五”末增长32.1%,出口值3 004.6万美元,增长22.4%。牛肝菌出口6 689.6吨,较“十二五”末下降20%,出口值4 845.8万美元,下降2.4%。栽培食用菌出口创汇较高的有香菇(Lentinus edodes) 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等,其中香菇出口521.6 t,较“十二五”末下降40.7%,出口值155.0万美元,下降87%;金针菇出口3 809.8 t,较“十二五”末增长2 507.7%,出口值 460.9 万美元,增长 1 743.6%。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保加利亚、波兰等20多个国家是云南食用菌主要出口国[6]。其中松茸主要出口至日本和韩国,牛肝菌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松露(Tuber indicum)主要出口至法国、日本、德国和西班牙,羊肚菌(Morchella spp.)主要出口至法国、瑞士和中国香港,香菇主要出口至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中国香港,金针菇主要出口至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

1.3 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栽培食用菌种类由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香菇、金针菇等少量品种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姬松茸(Agaricus blazei)、灵芝(Ganoderma lucidum)、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羊肚菌、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 等多种类发展[7];产品类型方面鲜品、速冻品、干品、盐渍品、罐头制品、调味品、方便即食产品、保健品、药品、日化品等加工产品多元化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7]。

1.4 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滇中以牛肝菌、干巴菌 (Thelephora ganbajun)、鸡(Collybia albuminosa)、松露、平菇、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金针菇为主,滇东南以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牛肝菌、姬松茸、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为主,滇西北以松茸、羊肚菌、松露、香菇、木耳、灵芝为主,滇东北以天麻、香菇为主的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发展格局,突出优势发展特征进一步显现[7]。

1.5 标准化工作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食用菌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批准发布了15项食用菌国家标准[8]。其中有7项由云南省相关科研单位主持制修订,占46.7%;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5项云南省食用菌地方标准[9],占现行16项云南省食用菌地方标准的31.3%。目前我国尚无针对野生食用菌污染物限量的标准,执行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10],野生食用菌受污染物限量指标影响较大,严重影响品牌打造。2019年1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向业内公开征求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意见[11],云南省食用菌协会积极联合四川省山珍进出口商会和四川省食用菌协会,组织会员单位收集资料,形成报告提交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目前该工作已取得一定效果。

1.6 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显有成效。昆明、曲靖、昭通、楚雄、文山、怒江、大理、保山、迪庆等州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企业带动、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按照“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户)”或“企业+基地+农户(建档立卡户)”等运营模式,农民入土地、入资金、入劳务等利益联结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取得较好效果[12]。

2 “云菌”产业发展优势

2.1 “云菌”产业优势凸显

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成就的云南特色野生食用菌,以及利用生态、气候多样性生产的优质栽培食用菌,均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云南原生态、富营养、高价值、风味独特的山珍野生菌享誉中外,在新的美食消费浪潮中独领风骚。“云菌”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2.2 政策激励“云菌”产业发展

国家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出台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及支持西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的系列政策。云南省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1〕170号)[1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 (云政发〔2007〕21号)[14],《中共云南省科技厅党组关于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全力支撑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实施意见》(云科党组发〔2018〕3号)[15]、《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16]等政策,都极大地激励了“云菌”产业的发展。

2.3 国际市场开拓出现新的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以及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为“云菌”产品创造了开拓众多新兴市场的机遇;此外道路运输网、通关便利化、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及结算机制的建立完善,都为扩大食用菌产品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国内食用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膳食结构优化改变等,食用菌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特点,成为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17]。同时,食用菌因具有许多其他食品所无法取代的保健作用而越来越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从而影响食用菌产品市场成倍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对“云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3 “十三五”期间“云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投入机制不健全,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在云南省政府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及其他财政渠道资金的支持下,“云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贵州、四川、福建等省加大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加大科技投入和提供优厚条件吸引人才、企业等政策措施相比,云南省政策性财政支持还显不足;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产业发展融资难度大;政策性保险制度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7]。

3.2 资源开发步伐缓慢且资源优势发挥不够

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丰富,资源优势突出,但已开发利用的不到60种,尚有80%资源量和93%种类有待开发利用[7]。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应用规模不大,优势资源科学开发的推动效应彰显不足。品种驯化、选育滞后,品种更新换代缓慢,目前我国规模化栽培品种约36种[18],可栽培品种约80种[19]。但由云南省贡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非常少,且存在菌种质量不稳定,推广应用不足等问题,种质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3.3 精深加工规模小且高值利用滞后

云南省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企业虽有600多户,但普遍以鲜品、干品和速冻品等初加工产品销售为主,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少、实力相对较弱。精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滞后,精深加工规模小,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短,严重制约了“云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7]。

3.4 品牌建设滞后且市场开拓受到制约

“云菌”品牌建设较为滞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与云南拥有野生食用菌资源大省的优势极不匹配。食用菌文化、品牌带动发展效应不强,制约了国内外食用菌市场的开拓。

4 “十四五”期间“云菌”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十四五”期间“云菌”产业要继续打好“绿色食品牌”这张牌,充分发挥“云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把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规模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4.1 加大财政扶持政策

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积极组织各类对口项目,争取国家层面各渠道的财政资金支持。各州市及主产县建议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食用菌产业与扶贫攻坚的互动发展,支持培育和发展区域产业优势。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云菌”,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投入机制,支持产业的持续发展。

4.2 科学合理规划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突出优势发展、特色发展。从有利于拓展产业功能和发展空间进行区域化布局,实现生产规模化、发展特色化、经营产业化。建议以昆明主城区为中心,辐射覆盖宜良、石林、澄江、晋宁、易门、安宁、富民、武定、嵩明、马龙、陆良等“滇中城市经济圈”。形成滇中“云菌”产业发展中心,强化流通服务、科技服务功能,做精特色食用菌栽培示范,发展精细栽培,引领精深加工方向,大力发展特色食用菌餐饮,推进与生态休闲旅游、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发展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保山、怒江等7个州市的以野生食用菌为主,集栽培菌生产、产品加工、集散为一体的产业带。强化资源保育、环境治理与修复,大范围实施原生境保育促繁,发展形成松茸、牛肝菌、鸡、干巴菌、松露、羊肚菌等特色野生食用菌产区。发挥特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优势,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产品。加强滇东(曲靖、昭通、文山)、滇南-滇西南(红河、普洱) 产业发展片区建设。2个片区应立足市场需求,推动栽培食用菌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示范带动全省提速发展,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增加生态产品产出,扩大需求。

4.3 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新品种研发及新技术推广,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加快驯化或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云南省推广栽培的优良菌种,做好菌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推广。继续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构建多样化、多层次自主创新与合作开发并存的新模式,壮大“云菌”产业创新团队;加大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推进力度,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联动互动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增强科技对“云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支撑能力。

4.4 加快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以促进“云菌”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建议加快“云菌”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动食用菌企业品牌建设,全力打造食用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塑造宣传“云菌”优质、绿色、健康的形象和自强励志的精神,探索构建品牌生态链;发掘、传承、发展、弘扬云南民族特色的“菌文化”,设计以“菌文化”为深厚底蕴的“云菌”整体品牌形象及具有区域、民族特征的品牌群,构建公用品牌为龙头、区域品牌为支撑、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云菌”品牌体系,以品牌拓展发展新空间,带动质量效益升级,促进“云菌”在国内外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十三五食用菌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