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肚菌新品种“中菌羊肚菌1号”选育*

2021-01-19刘春丽刘绍雄李建英尚陆娥张俊波毛宗洪罗孝坤孙达锋

中国食用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筛羊肚出菇

刘春丽,刘绍雄,,李建英,尚陆娥,张俊波,毛宗洪,罗孝坤,华 蓉,孙达锋,**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名羊肚菜、蜂窝菌、羊肚蘑、包谷菌,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 盘菌目(Pezizales)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羊肚菌属(Morchella) 是羊肚菌属真菌的统称[1]。羊肚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人体必需的有机锗、硒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营养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栽培推广前景极为广阔[2-6]。

其中,黑色羊肚菌支系是栽培选育的研究重点,国内外学者目前已识别出42个黑色羊肚菌支系的系统发育种[7-19],在中国,至少分布有16个黑色羊肚菌支系的系统发育种,包括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eximia、三地羊肚菌M.eohespera、头丝羊肚菌M.exuberans、欧氏羊肚菌 M.owneri、Mel-13、Mel-14、Mel-21、Mel-33、Mel-34等。自然界中这些丰富的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为筛选优良的羊肚菌种质资源及人工栽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

目前,我国羊肚菌产业化、规模化栽培的品种主要是来自黑色羊肚菌支系的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其中六妹羊肚菌栽培规模最大。通过审定的羊肚菌新品种有川羊肚菌6号、川羊肚菌5号、川羊肚菌4号、川羊肚菌3号、川羊肚菌2号、川羊肚菌1号等,其中川羊肚菌6号为六妹羊肚菌,其他的为梯棱羊肚菌[21-23]。目前适宜栽培的羊肚菌优良品种缺乏,严重制约着羊肚菌产业的发展[24-26],加大栽培新品种的选育是保障我国羊肚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

2014年3月,选育组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巴西镇采集到野生羊肚菌子实体,海拔约2 800 m,发生于草地与林地交界处混林区域。通过多孢分离,经过纯化获得5个羊肚菌纯菌株,在同一培养条件下比较生长速度、粗壮程度、浓密度等菌丝长势和菌核形成能力,淘汰菌丝弱、菌核形成力差的菌株,筛选得到菌丝和菌核长势最好的菌株301,见图1。经过与现已栽培的多个羊肚菌菌株的拮抗试验,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羊肚菌菌株301与其都有明显的拮抗现象,表明菌株301与它们不是相同的菌株。通过常规选育方法选育优良羊肚菌菌株,选育程序参照GB/T 21125-2007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进行,具体见图3。

对选育的羊肚菌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及驯化栽培研究。根据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长势等参数,结合拮抗试验、DNA比对分析,完成品种的室内初步鉴定;通过栽培驯化,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菌株编号为301的羊肚菌菌株。2015年~2017年进行了初筛、复筛及中间试验,2017年~201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宝峰镇、昆明市盘龙区阿子营、楚雄州武定县进行多年多点试验,以川羊肚6号[22]为对照。

2 选育结果

羊肚菌菌株301经ITS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通过初筛、复筛、中间试验及多地栽培示范试验。菌株301从播种到采收 50 d~70 d,鲜菇产量 0.308 kg·m-2。成熟子实体菌盖纵棱极为明显,横棱向内凹陷、不规则,菌盖顶端呈圆钝形,红褐色至深棕色。菌柄光滑、近白色,纵切面呈梯形,菌盖与菌柄交接处有凹陷但不明显。子实体兼有单生和丛生方式。子实体性状好、稳产、高产、环境适应性广,适宜在全国相似范围内推广。2020年4月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命名为中菌羊肚菌1号。

2.1 小试初筛

小试初筛试验设计每组栽培面积为5 m2,3组重复,按有效播种面积500 m2菌种播种量150 kg计算,每平方米播种量为0.3 kg,每组播种量为1.5 kg,结果见表1。

表1 小试初筛出菇产量和性状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fruiting yield and traits in small test

由表1可以看出,301小试初筛试验组出菇状况良好,通过测产折算为亩产,3组平均产量为0.206 kg·m-2。试验结果较好,出菇整齐,菌盖为红褐色、褐色、深棕色,长65.65 mm,直径 40.43 mm,菌柄近白色,长 40.96 mm,直径 17.95 mm,子实体单菇平均鲜重为20.01 g,平均菌盖长度占整个菌体长度的0.62。

2.2 小试复筛

小试复筛试验设计每组栽培面积为10 m2,3组重复,每组播种量为3 kg。统计产量及子实体农艺性状,结果见由表2。

由表2可以看出,3组平均产量为0.236 kg·m-2。出菇状况较初筛更好,管理更成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出菇整齐,菌盖为褐色、红褐色,长69.48 mm,直径 46.08 mm,菌柄近白色,长 44.69 mm,直径20.56 mm,子实体单菇平均鲜重为26.29 g,菌盖长度占整个菌体长度0.61。

2.3 分子鉴定

菌株301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M.sextelata JQ723038.1比对发现两者相似度为99.65%,下载BCBI中的相似羊肚菌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亲缘关系见图4。

2.4 中间试验

中间试验设计每组栽培面积为200 m2,菌种播种量为60 kg。羊肚菌菌株301出菇整齐,菌盖褐色,长69.78 mm,直径45.26 mm,菌柄近白色,长43.26 mm,直径 20.54 mm,单菇鲜重 26.12 g,菌盖长度与菌体长度的比值为0.62。

表2 小试复筛出菇产量和性状统计Tab.2 Small second test screening fruiting yield and characters statistics

2.5 示范栽培

示范栽培试验栽培面积为每个品种500 m2为1个处理,3次重复,以川羊肚菌6号为对照。采用相同的菌种量和一致的示范栽培管理技术。表3~表4为不同示范点示范栽培统计情况。

经过多年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羊肚菌菌株301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强,大面积栽培性状及产量稳定,适合昆明、丽江、大理、成都及其他与之气候相类似的地区栽培生产。

表3 不同示范点供试菌株产量Tab.3 Yield of tested strains at different demonstration sites

表4 菌株301多点示范主要农艺性状表现Tab.4 The performance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strain 301 in multi-site demonstration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菌丝体特性

菌丝生长初期为灰白色,生长速度快,20℃培养4 d布满试管(18 mm×180 mm)斜面,继续培养3 d后,菌落上布满黄白色颗粒状菌核,后期菌丝和菌核颜色逐渐变深至黄褐色。

3.2 子实体特性

成熟子实体菌盖纵棱极为明显,横棱向内凹陷、不规则,菌盖顶端呈圆钝形、下部较宽,颜色为红褐色、褐色至深棕色,与各地的土壤、气候及子实体成熟度有关,菌盖长 65.10 mm~78.28 mm,宽43.00 mm~55.02 mm。菌柄光滑、近白色,纵切面呈梯形,长 40.30 mm~52.34 mm,宽 23.00 mm~37.10 mm。菌盖与菌柄交接处凹陷不明显。子实体兼有单生和丛生方式。形态特征具体见图5。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栽培季节

云南省内昆明、丽江、大理及相似气候地区一般选在10月~12月播种羊肚菌。

4.2 地块选择

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持水性好的地块。

4.3 整地

整地时每平方米撒石灰150 g调节pH及杀虫、杀菌。

4.4 开厢作畦

栽培畦面宽 0.6 m~1.0 m,高 15 cm,过道宽 0.3 m~0.4 m。

4.5 栽培大棚

可搭建简易遮阳网大棚或设施大棚,遮光率达80%左右。

4.6 播种

播种前对地块进行预湿处理,有利于菌种萌发,但不易过湿,不便于操作。菌种播种前要用1‰~2‰的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溶液或水拌种,使菌种含水量达70%。播种方式有撒播和沟播。一般每平方米菌种使用量为225 g~370 g。撒播:菌种撒在畦面,播种要均匀。沟播:在畦面上开沟,沟宽15 cm~20 cm,沟间距 15 cm~20 cm,深约 5 cm~8 cm为宜,菌种撒在沟内。

4.7 覆土

播种后应及时覆土,覆土2 cm~4 cm为宜,需保证将菌种全部覆盖。

4.8 营养袋放置

播种后7 d~15 d,待菌丝布满厢面,出现白色分生孢子时放置营养袋。营养袋通常每平方米1.2 kg~1.5 kg。

4.9 菌丝期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约20%。

4.10 催菇

播种后50 d~70 d,待分生孢子开始消退时喷淋重水1次,使土壤含水量20%~25%,刺激原基形成。

4.11 出菇管理

温度控制在10℃~20℃,空气相对湿度85%~90%,土壤含水量达20%~23%,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栽培技术可参考罗孝坤等的方法[27]。

猜你喜欢

初筛羊肚出菇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一株不产“透明圈”解磷菌的初筛及其溶磷能力的初步测定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昆明某医院2010-2014 年HIV 抗体初筛检测人群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