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与价值分析

2021-01-19萌,张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7期
关键词:围术肌瘤动力学

张 萌,张 前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贵州 毕节 551700)

子宫肌瘤是女性高发的一类生殖系统良性病变,30~50岁为本病的高发年龄段,本病早期多无明显表现,伴随子宫肌瘤的增大或数量增多,会出现腹部包块、阴道异常流血等症状,继发贫血甚至不孕的风险较高[1-2]。手术是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微创术式因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易为患者接受,本文主要结合部分临床病例,就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与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50例为研究目标,年龄25~54(37.19±2.38)岁,单发肌瘤者113例,多发肌瘤者37例,子宫肌瘤直径5~12(4.82±2.14)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5例)及对照组(75例),组间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工作以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术前完善手术及麻醉宣教工作,做好胃肠道准备,根据病患具体情况,选择性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前30 min左右将患者安全送入手术室,两组患者术中均给予全身麻醉处理,具体术式如下。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术中保持平卧位,于下腹部作一5~8 cm左右的横行切口,逐层分离后暴露盆腔,对子宫肌瘤情况进行探查,于肌瘤及肌壁的交界区域进行垂体后叶素注射给药,剔除肌瘤后给予缝合止血干预,重塑子宫形状,无活动性出血点后逐层关腹。

1.2.2 研究组

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术中采取膀胱截石位,于脐下1cm左右作一1 cm大小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对盆腔、腹腔的情况进行探查,依据患者子宫肌瘤具体部位及病灶情况,再建立2个左右的操作点,置入手术器械,于肌瘤及肌壁的交界区域进行垂体后叶素注射给药,采用电凝刀剔除子宫肌瘤,利用抓钳牵拉后剥离,创面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处理,活动性出血点电凝止血,利用碎瘤器将瘤体切割成适宜大小后取出,子宫肌瘤剔除完毕后进行盆腔冲洗,并留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1.3.1 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

于麻醉前、手术完毕时这两个时段进行每位病患的平均动脉压(MAP)、每搏变异量(SVV)、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并记录。

1.3.2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评估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进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估。

1.3.3 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统计

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围术期常见并发症有新发感染、皮下气肿、膀胱损伤、肠梗阻、异常出血等,就两组患者围术期常见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麻醉前组间MAP、SVV、CI、S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完毕时各组病患MAP、SVV水平显著降低,CI、S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前与手术完毕时的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5.19±4.72)h、排气时间为(25.38±2.10)h、排便时间为(50.18±2.49)h,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70.49±3.85)h、排气时间为(40.24±2.40)h、排便时间为(73.57±4.53)h,研究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相关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围术期有1例患者发生皮下气肿,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率为1.33%,对照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新发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切口异常出血,2例肠梗阻,并发症率为8.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主要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主要指标比较(±s)

注:与麻醉前相比,▲P<0.05;与研究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MAP(mmHg) SVV(%) CI(L/min·m-2) SVI(ml/m2)研究组/75 麻醉前 76.93±6.82 6.95±2.02 3.51±0.61 47.63±7.27对照组/75 76.33±7.03 6.60±2.38 3.47±0.63 48.50±7.30研究组/75 手术完毕时 73.03±5.11▲ 5.74±1.05▲ 4.04±0.48▲ 49.37±7.71▲对照组/75 70.17±7.39▲ 4.83±1.37▲ 4.99±0.51▲ 52.19±8.30▲研究组/75 差值 3.90±1.71 1.21±0.97 0.53±0.13 1.74±0.44对照组/75 6.16±0.36△ 1.77±1.01△ 1.52±0.12△ 3.69±1.00△

3 讨 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机体激素水平、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及子宫肌层细胞异常突变等因素相关,近年来发病率的升高还与社会环境因素相关,药物保守控制、手术治疗是目前子宫肌瘤的常用治疗手段,药物保守控制能够有效抑制肌瘤生长,缩小肌瘤体积,适用于病变初期,病灶直径较小的患者,在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中也有采用,主要为后续手术治疗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故而手术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微创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开放术式切口大、术后恢复期长、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大等不足,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腹腔镜能够提供盆腔、腹腔多角度的画面,为手术开展提供基础,同时手术切口较小,能够在保持盆腔环境稳定的基础上开展手术治疗,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结果显示,手术完毕时各组病患MAP、SVV水平较麻醉前显著降低,CI、S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前与手术完毕时的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方面的价值。

综上所述,与常规开放术式相较,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有助于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围术肌瘤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