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021-01-19汪维维汪娅玲
汪维维,汪娅玲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新疆 伊犁 835000)
胃肠间质瘤(GIST)作为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种外科疾病,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位置出现的肿瘤,发病部位较广,主要为胃、小肠、食道等处[1]。患者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包块、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症状,且该病的恶性变率在临床上较高,据调查,有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即出现转移的情况[2]。定期体检是有效防控各种疾病的主要手段,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本次探究为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保障本次探究的真实有效性,现将其过程如实进行表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我院在2009年4月~2019年4月期间诊断收治的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3例、女性患者为37例;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7±9.4岁);肿瘤部位位于胃部患者36例、结直肠处患者26例、小肠处患者18例;以上80例患者均在我院病理诊断人员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明确诊断,病症情况均符合由WHO制定的《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3]。且以上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症状明显,无其它严重恶性肿瘤疾病与传染性疾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以通过相关切除术进行治疗。
1.2 方法
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患者生命体征指数稳定,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后,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以上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均在我院专业固定医护团队协助下完成相应的手术治疗,再由我院病理专业记录人员对患者相关手术切除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特征进行记录,并随访以上80例术后患者12个月,记录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复发的几率情况。
1.3 观察指标
由我院专业记录人员对比以上80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相关病情资料,对其病理特征加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患者间的计数结果差异将以(±s)与百分数(%)进行表示,患者例数以(n)代替,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当以P<0.05时表明本次探究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于患者存在合并疾病、病变位置的不同,因此其临床病理特征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有36例患者病灶处位于胃部、26例患者病灶处位于结直肠、18例患者病灶处位于小肠;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为47例、肿瘤直径>2 cm<5 cm的患者为23例、肿瘤直径>5 cm<10 cm的患者为7例、肿瘤直径>10 cm的患者为3例;以上8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便血情况,其中有37例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腹胀、痛的情况。根据以上80例(GIST)患者之间的病理特征结果差异来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8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 讨 论
在1983年Mazur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3]。在后续对其展开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致病原因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位置出现的肿瘤,其发病部位较广,主要为胃、小肠、食道等处[1],发病概率最高的器官是胃部。由于胃肠间质瘤(GIST)在临床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致使不少患者确诊的时间较晚,病情已经处于恶化期[4],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最佳治疗手段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是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方法。临床医生通常将肠胃间质瘤按照细胞类型分为三类:上皮样细胞肿瘤、梭形细胞肿瘤及二者混合细胞型肿瘤,且炎症细胞均会出现浸润、出血乃至坏死的症状[5]。临床对诊断(GIST)可以通过体检、CT检查、病理学特点、胃镜与胃镜超声等手段来鉴别患者是否符合《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与病灶部位的确切位置及体积。多数医生仍旧以影像图片中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数作为该病良恶的指标。本次探究为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究结果表明,由于患者存在合并疾病、病变位置的不同,因此其临床病理特征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以上80例(GIST)患者之间的病理特征结果差异来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间质瘤(GIST)病理特征具有非典型性与非特异性,因此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