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因素的探讨
2021-01-19李明哲
李明哲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吉林 四平 136000)
阵发性心房颤动多发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该病症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惊慌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致使病情恶化,将会增加急性心力衰竭、心绞痛、休克等危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侵害。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症患者多行导管消融术治疗,但研究数据表明,行导管消融术后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复发率约在20~60%[1]。然而目前,临床上关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因素尚不清晰,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019年期间行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患者35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房颤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将术后房颤复发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列为复发组,将术后未出现房颤复发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列为未复发组。复发组男7例,女4例;年龄57~78岁,平均(67.58±4.31)岁;病程1~48个月,平均(24.51±4.36)个月。未复发组男17例,女7例;年龄56~78岁,平均(67.14±4.35)岁;病程2~48个月,平均(25.31±4.29)个月。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左心室内径、合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多项回归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
复发组左心室内径、HCY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n(%)]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分析,左心室内径:β=0.240,SE=0.105,wald=5.242,P=0.022,OR=1.272,95%CI=1.035~1.562;HCY含量:β=0.218,SE=0.090,wald=5.847,P=0.016,OR=1.244,95%CI=1.042~1.485。左心室内径、HCY含量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1,P<0.05)。
3 讨 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心房内单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引发的冲动,由在心房传导过程中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所致。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患者多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在行该术式治疗后仍存在较大的复发可能,对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寻影响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控制术后复发风险,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左心室内径、HCY高于未复发组,且经Logistic分析,左心室内径、HCY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左心室内径较大的患者,其可能存在结构重构及电重构情况,缩短了患者的心房有效不应期,减缓了电位传导速率,增加了离散度,致使患者出现组织结构变化,进而增加了心房颤动复发的可能[2]。而HCY可以有效反映机体内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其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自由基,提高了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而活性氧增加可直接对钙调蛋白产生影响,或间接通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致使机体细胞内钙离子出现超负荷情况,从而参与心房颤动的电重构过程,进而增加了术后复发的风险[3]。
临床上对存在该类风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以下干预措施:①针对存在左心室内径增大者,应及时给予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其病因并诊断病因给予对症治疗,以控制及降低该病症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②HCY含量较高者,可采取补充维生素B族、叶酸等药物给予控制,以降低患者HCY水平,进而有效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患者的左心室内径、HCY含量有关,故临床上针对存在该类风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重视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