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
2021-01-19李波
李 波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发展差异,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贫困人口普遍较多。通过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重要任务。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作为旅游产业的新型业态,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美化乡村环境,而且在拉动居民消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居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精准扶贫的新动力。[2]
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该市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地区较多,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引下,大同市委、市政府划定了三十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共9 298 户,21 362 人。其中,云州区最多,有旅游扶贫村八个,占比26.7%。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通过标杆示范作用,引领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当前旅游扶贫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概况
(一)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大同市云州区八个旅游扶贫村年均财政收入普遍较低,年均旅游收入更低,除吉家庄和东马庄乡村旅游有所发展外,半数村庄基本没有旅游收入,旅游扶贫仍未找到突破口,旅游发展势头不足(见图1)。
图1 大同市云州区旅游扶贫村年均收入情况(单位:万元)
(二)乡村旅游资源情况
大同市云州区农业资源、文物资源、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其中,农业资源有黄花、小杂粮、千亩花海等,文物、旅游及民俗文化资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旧址、山水湿地和地方歌舞等,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见表1)。
表1 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资源情况
(三)乡村旅游设施情况
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除道路标识基本齐全外,八个自然村中只有三个村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景观廊道等观景休憩设施,四个村有污水排放设备,五个村有旅游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六个村设有垃圾站,七个村手机信号较强。在服务设施方面,半数村庄设有农家乐,共可接待游客430 人,旅游住宿设施齐全,可提供365个床位。吉家庄村和西沙窝村还设有村史馆和文化馆,能够满足游客了解村庄历史和文化需求,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农特产品等消费项目。
(四)乡村旅游产品情况
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产品以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见长,文化创意产品较少。主要的农特产品是黄花和小杂粮等(见表2)。
表2 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产品情况
(五)旅游带动扶贫情况
大同市云州区旅游业发展缓慢,山自造、梁庄和东坪村旅游业发展严重不足,旅游扶贫力度薄弱,其余五个村虽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但旅游收入在户均收入中的比例普遍较低(见表 3)。
表3 大同市云州区旅游带动扶贫情况
二、发展困境
(一)地域布局分散
大同市云州区八个旅游扶贫村地域布局分散,不利于各乡村之间互相联合,团结协作,难以形成集群优势,乡村旅游整体效应无法彰显。加之公众认知度不高,本地客源力量尚且薄弱,外地客源更是极少问津。自习近平总书记来大同视察后,旅游宣传才日渐增多,旅游状况有所改观。
(二)旅游经营条件差
大同市云州区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规划和建设仍在摸索,财力、物力都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多数乡村旅游仍处于无序开发状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食宿条件差,洗手间、垃圾收集等公共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部分经营主体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明,加之云州区距离市区较近,游客留宿的可能性较低,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旅游发展程度低。
(三)产品特色不突出
大同市云州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初级乡村度假产品为主要旅游产品,各类采摘、农家乐等占到旅游产品总量的70%以上,而商务型、文化型、康养型、创意型乡村旅游产品很少,文化品位不高、产品特色不突出。近年来,黄花产业发展较好,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些许活力,但由于黄花生产和储存仍是大难题,且生长季节短促,品牌效应很弱,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容易让人感到无趣。
(四)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离不开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大同市经济实力不强,人才外流严重,云州区愈发如此。云州区乡村旅游以乡村为基层单位,除几个返乡青年以外,接待和管理乡村旅游的大多是合作社或集体企业的员工,再就是有点文化的村民,他们未经专业培训,对当地历史、文化、逸闻趣事、风土人情知之甚少,接待和管理水平有限,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多数管理者凭借个人经验和模仿经营,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统筹旅游扶贫
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旅游扶贫工作不仅要纳入云州区的发展规划中,而且要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工作中统筹考虑。在认真分析各乡村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寻乡村发展地脉和文脉,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指引行动,精心创意策划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好云州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并将分散的乡村旅游点进行串连,形成精品旅游路线,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商业运作,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夯实基础配套旅游扶贫
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三要素。云州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资金有限,旅游设施不够完备,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道路设施、交通标识、通讯设施、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清理站、医疗急救点、农副产品商店等,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点的卫生监管,确保食物、饮水、如厕的干净和整洁,为游客提供完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拓宽路径实践旅游扶贫
食、宿、行、游、购、娱是旅游发展的基本要素。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必须在六大要素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美食、民宿、美景、农副产品和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是记住乡愁,留住游客的关键所在。
第一,民以食为天,云州黄花和小杂粮堪称当地一绝,而云州“黄花宴”,特别是唐家堡“火山虫草(黄花)”更是久负盛名,抓住这一“舌尖上的美味”大做文章,打响美食品牌首当其冲。第二,住宿设施尽量凸显古村落文脉,干净整洁、原汁原味,并做到“一村一策”、特色鲜明。第三,借力旅游扶贫的强劲东风,尽快建设乡村旅游专线、特色交通工具、特色景区标识牌,自驾车休憩场所、自行车道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畅通、舒适的交通条件。第四,不断挖掘文物古建、文化遗产、红色元素、名人故居、温泉康养等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创新型、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项目。第五,鼓励乡民学习制作黑陶、竹编、草编、根雕、蛋雕等手工艺品,使民间工艺焕发新生机、彰显新价值。第六,深入开展民俗体验旅游活动,学习云冈旅游节、守口堡杏花节、北泉荷花节、得胜堡长城民俗文化节、花塔桃花节等的先进经验,打造唐家堡黄花文化旅游月,增强旅游产品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丰富业态完善旅游扶贫
乡村旅游大发展光靠观光度假是不够的。云州区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做文章,用文化和创意改造农业和农村生活,在休闲度假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观光、健身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摄影基地等旅游项目,实现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激活乡村产业经济造血功能,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
(五)多方支持助力旅游扶贫
大同市云州区八个旅游扶贫村都建有自己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乡村旅游集体企业,为合作共赢和整体营销奠定基础。接下来要在政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大力投资帮扶农户,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旅游企业进驻云州区参与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及定点采购等工作,聘请旅游院校专家学者指导培训旅游人才,主动对接全国乡村旅游研究咨询机构,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在促进乡村合作社和集体企业成长壮大的同时,激发乡村旅游的内在活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结语
2020 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3]大同市云州区发展乡村旅游也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折不扣做好旅游扶贫工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全面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多业态发展,并在社会各界帮扶下,全面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