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错就错

2021-01-18钱子凡

新校园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玉门关全诗白云

钱子凡

就小学阶段来看,古诗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即能够把握诗歌主题、掌握作者创作技巧以及体会作品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分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误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统一的方向靠拢。然而,不同视角的解读乃至误读也是鉴赏古典诗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个人体验,甚者更能帮助读者开阔诗境,从而更好地引发情感共鸣。

一、误读作者对作品主题的点染

文学往往是作者根据生活体验加以语言加工而生成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作者生平的考察以及写作背景的还原有助于读者对诗歌作品主题的宏观把握。文学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本身就带有“正”与“反”相结合的两面性。诗歌创作会因诗人境遇的变迁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未必一首诗歌的主题就一定会和作者自身行迹高度吻合。这一点在小学段古诗中同样有所涉及,如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悯农》二首: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家喻户晓的一组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显而易见——怜悯农民,珍惜粮食。《悯农》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前后,时值宣武军动荡叛乱之际,国内战乱民不聊生,李绅触景生情由此写下这一组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由此具有悲天悯人的诗名。李绅属名门之后,然其幼年即丧父,家道中落。在谋求富贵的过程中,李绅结交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元稹、白居易,由此展露诗名。此后,李绅的仕途虽有坎坷,但最终官居宰相,位极人臣。而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早年关注民生艰难的李绅逐渐迷失在长安城的纸醉金迷之中。《云溪友议》记载李绅晚年生活极为奢侈,曾一顿饭杀鸡三百而只取鸡舌食用。因此,韩愈、刘禹锡等人对其多有批评。

今人因缺乏对李绅生平足够的了解,仅从《悯农》二首切入而评价其人格高尚,则有失公允。那么,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关于李绅的历史评价客观反映给学生,无疑会给低年级学生学习、理解《悯农》带来更大的困惑:一个生活奢靡的诗人为什么会关心农民,甚至告诫他人要珍惜粮食?同理,李绅自己得出“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为什么后来自己铺张浪费?这一系列的矛盾在孩子看来是充满困惑的,也是超出小学段古诗教学应该讨论的范畴的。语文课堂应起到塑造学生品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悯农》二首时可“将错就错”,保留对李绅的误读,着力体现其关注民生、怜悯百姓的文学形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同时对作品主题加以点染,一举两得。

二、误读意象对作品情感的提升

学习古典诗词,解读诗歌意象是一项基本功。在传统文化中,大量的自然景物被人为地、约定俗成地赋予了情感色彩。如明月就和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唐诗,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明月总是与乡愁紧紧捆绑在一起。因此,古诗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读懂诗歌中出现的典型意象。

然而,由于古汉语与白话文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古诗中不少意象放在今天的語境下,其含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不易察觉,就会造成今人在阅读古诗时错误理解诗歌意象,进而误读。小学段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大多为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在这之中同样存在极易被误读的个别意象,如黄河。

统编语文教材收录了王之涣名作《凉州词》: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开篇的“黄河”意象值得推敲。从“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我们得出作者描绘的是玉门关一带的景观。玉门关现存甘肃省敦煌市境内,今人翻开地图不难发现,玉门关距离黄河有一千公里的路程。换而言之,任何人登上玉门关都不可能凭借肉眼看到一千公里外的黄河。因此,“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黄河”未必默认为地理意义上的黄河。

事实上,王之涣《凉州词》最早的版本写作“黄沙远上白云间”。由此可见,王之涣登上玉门关看到了并不是波涛汹涌的黄河,而是漫天弥漫的黄沙,黄沙这一景观与玉门关一带的地理环境相吻合。所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黄河应理解为“黄色的沙河”。那么,为何后世流传的版本会将“黄沙远上白云间”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呢?显然,答案与黄河紧密相关。

王之涣所作《凉州词》主要抒发的是“征人怨”,远在天边的黄河或许就是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寄托。而黄河水滔滔不绝绵延万里正如同游子内心无限的愁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从提升诗歌情感的角度来看,将错就错将“黄河”理解为地理意义的黄河,不仅开阔了全诗的意境,也将戍边将士那股无尽的“怨”引向天边。

三、误读诗境对作品风貌的塑造

诗歌之精妙无疑在乎境界。王国维就曾指出:有境界者自成风格,自有名句。诗人中也有不少以孤篇横绝全唐的例子。小学段古诗文中的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便是典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人在解读这首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犯下一个微妙的错误。问题主要出在“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今人习惯把“江枫”译为江边的枫树,这与作者写作《枫桥夜泊》时所见之景不吻合。“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原为“江封渔火对愁眠”,说明张继所见并非江边的红枫。“江封”实指当时寒山寺周边相近的两座石桥,一曰“江村桥”,一曰“封桥”。张继在这两座桥之间各取一字,合为“江封”。后北宋宰相王珪把“江封”改为“江枫”,诗歌由此定型。

那么,到底“江封”和“江枫”两种解读哪一种更适合这首诗歌的意境呢?这就要回归到《枫桥夜泊》写作的主题了。全诗着眼于一个“愁”字,诗人所描绘的一切景物都在为烘托愁绪而铺排。想到这里,古典诗词中“枫”这个意象就值得我们注意。白居易在《琵琶行》开篇就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一种离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一种情愁;杜甫《清明二首》写道:“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这是一种乡愁。

可见,“枫”这个意象与愁绪紧密相连。显然,“江枫”的解读方式要比“江封”更加感性,也与全诗的风貌更加契合。“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钟声”这一个个意象不断将作者内心的愁绪激荡,使得作者夜不能寐,最终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将“江封”重构为“江枫”,非但没有破坏全诗的意境,反而塑造了全诗的风貌,令人拍案叫绝。

小学古诗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都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突破常规思维的桎梏灵活施教。再者,流传千年的作品用今人的眼光进行审美,很难还原作者写作的初衷。误读与误解对于儿童来说不可避免。教师不仅要学会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更要学会引导,善于启发。诗歌是包容的也是开放的,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品读,才能够收获古典诗词带给人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玉门关全诗白云
用乡愁敲打城门
劝学
凉州词
凉州词
柳树
塞上曲
本期主题:梅花
嘎嘎鱼吃了一朵白云
我喜欢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