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家校协同的新媒体“沟通圈”构建策略
2021-01-18沈佳燕
摘要:该文首先阐述了家校协同的必要性,其次简单分析了中职家校协同共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和谐家校方面、学校指导方面以及家长有效参与三方面。为解决各种困惑与问题,便提出了中职家校协同的新媒体“沟通圈”构建策略。本文从四方面进行了设计:家校协同“沟通圈”愿景定位、组织框架、智力支持、实践取向。只有家校协同共育,构建良好的“沟通圈”,很多教育棘手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新媒体;中职;家校协同;沟通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和谐、全面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以下条件,即具备两个教育者,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并且要求两者保持行动一致,以同样的要求来约束孩子,以高度一致的信念和原则,在志同道合的教育路上行进,在这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想要实现的目的,均不能有任何分歧和偏离。假如双方未形成一致,整个教育过程就如纸糊的房子轻而易举就会坍塌。由此看来,家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家校协同教育应具备三要素:和谐家校关系、学校指导到位、家长有效参与。在现实生活中,为实现这三要素存在的阻力还是不少的。基于种种困惑,才有了中职家校协同的新媒体“沟通圈”构建策略的设想,希望家校真正协同,很多问题能得到解决。
一、家校协同“沟通圈”的愿景定位
1.构建更加互信的家校关系
近年来很多中职家校之间的关系逐渐显得“不良”,有的无奈“私了”,有的社区调解,归根结底基本都是“信任与宽容、理解与理性、内省与自律”不够惹的祸。因此,家长对教师的期望、配合,对学校的依赖、信任,教师对家长互动、理解,对学生的爱护、关注,是形成家校相互信任不可缺少的基础。
2.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和孩子间,有个畅通的语言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积极理解孩子,创建和谐亲子关系,胜过任何说教。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与父母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催化问题少年的诞生。这时学校教育便是那个重要补充。
3.构建更加互敬的师生关系
冰心曾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教师要想获得学生尊重,首先要向学生施与关爱,这是尊师爱生的根本要求。关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独创性的培养方法,促进学生又快又好的成长,教师本人也能够获得促进和完善,从中享受教育的魅力与乐趣。一方面顺应了教育规律,另一方面与社会最高利益相契合,创设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家校协同“沟通圈”的组织框架
1.加强家校协同的目标
家校协同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和支持,架通家校的友好伙伴关系。其涵盖了以下方面:首先,对于成员的贡献要保持公平理性态度,所有贡献都值得尊重;其次,要尊重学生不同偏好与需求;其三,打破阻碍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切阻力,尽量让所有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从未接触和参与过的家庭;其四,从机会、内容等方面最大程度支持学生学习;其五,架设有助于家庭参与学校治理及决策的渠道及机制;其六,在专业满意度提升上为学校提供支持与帮助。
2.规范家校协同的原则
其原则如下:其一,尽最大可能帮助和服务学生,是对所有家庭及学校提出的要求;其二,每个学生均能获得发挥潜力的机会;其三,在孩子教育路上,家庭既扮演着教育先导者角色又演着继续教育者角色;其四,共同关注教学质量,信任和认可教师专业水平;其五,对于家庭多样性,学校应正视和重视,并将其作为友好伙伴关系的重要来源;其六,家校协同的良好关系是以尊重、信任与责任共担为基础建立而成;其七,家校协同有助于推进学校加深与社区的关联性;其八,除家庭以外,那些从不同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的机构均属合作伙伴的范畴。
3.创新家校协同的机制
家校协同下的沟通圈创新机制有七个方面的创新维度:
其一,沟通涉及三方主体,即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三方搭建畅通友好的沟通渠道,引导家长更多融入到学校治理中;
其二,家、校、社会三个不同场所的学习,有相互关联和重叠的部分,家长及老师要重视,把这些关联部分整合起来;
其三,社区身份的建立,是面向学生培养身份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强化学生能力的过程,学校要最大程度的支持;
其四,家庭角色的认识,要求家长正确的认识自身在子女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及作用;
其五,咨询决策,家长有了解和咨询的权利,促进学校决策中家长权力及作用的发挥;
其六,校外合作,是对社会资源的识别与整合运用,在学校教育中社区的参与,不仅能丰富学习机会和学校及家庭资源,而且学生、家庭、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反哺于社会。
其七,家长参与,指的是从时间、专业知识、精力等维度参与教育、服务学校。
三、家校协同“沟通圈”的智力支持
(一)“沟通圈”的家长智囊
随着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应鼓励家长多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在明确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家长应是家校协同中的同盟军、后援团,主动服务以实现合作共赢。
1.设立家校合作组织
通常指的是家长委员会。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由学校邀请有组织才能、演讲才能、或某方面较优秀的学生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除了校级家长委员会,还应重视建设年级家长委员会,这样的活动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家长委员会主体的发挥性。学校应定期召开家委会,向家长汇报学校近期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规划,收集和听取家长们的建设性建议。
2.举行家长论坛
可以每学期举行不多但高质量的家长论坛,比如开学初,学校通过问卷等形式将提前收集好的学生家长迫切想了解的问题向家长委员会QQ群或微信群投放问卷,放在家委會群里供大家讨论、提意见,学校将这些意见建议及时收集并讨论,并及时、透明地向家长汇报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开放式地讨论平等地对话,无论对学生未来发展、对学校的未来办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3.挖掘“家长讲师团”
“家长讲师团”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助力学生成长。“家长讲师团”成员可以是各行各业,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定具备正能量,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并且有一定的教育情怀。比如:某学生家长是交警,可以和学生们分享一下安全知识以及作为交警一天的辛苦工作;也可以请一些专业技能水平(电子电工类、服装设计类等)较高的学生家长分享如何传承我们国人进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我们的技艺不断传承下去等等。这样的分享都可以通过事先录好的网络视频的形式向班级同学的QQ群和微信群进行播放,既省时又方便。
(二)“沟通圈”的学校智库
1.开发家长课程
要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服务于教学,须靠教师挖掘,建议教师通过家委会结对一名学生家长,了解他们的特长,努力为他们量身打造一门家长课程,相信很多家长会将这种智慧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孩子,共同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2.邀请家庭教育专家
学校可以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科学智慧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游刃有余、轻松有效。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每学期进入学校的家委会网络论坛,为家长解答教育方面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如:亲子关系构建、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相信这样的家校协同共育定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加自觉、自律与自信。
3.共享优质资源,开放办学制度
这里的共享指的是文化资源的共享。但学校资源的开放、共享,知易行难。主要原因是担心开放会引发安全等问题,要让中职学校资源得到开放和共享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有相应的机制。
首先要有开放的决策机制。如果学校的校园不能向周围社区实地开放,那学校的教学资源可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辐射,这也是开放。比如:可以向学生家长开放网上图书馆。
其次要有共享的长效机制。通常,开放、共享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和不安全因素。学校可由公益性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将能够开放的学校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开放的平台为区域内居民创造 “资源菜单”,并可以向中介申请办理进入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区域的许可证件,同时从社会招募志愿者协助做好上述资源的运营及维护,如此就能够在本区域建起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
四、家校协同“沟通圈”的实践取向
(一)开放式的问题导向
根据以上家校协同下的“沟通圈”创新机制的七个方面的创新维度设计了表1的相关问题,这类开放式的问题是检测家校协同“沟通圈”是否有效的手段。评价的时候可以参考表2上的相关目标、阶段进程以及当前本校所处阶段。
(二)多样化的项目引领
中职家校协同的“沟通圈”在有效实践中构建了四个目标,按照目标由浅到深划分了四个级别,各目标均有三个阶段构成,其一是开发阶段,其二是形成阶段,其三是维护阶段,基于此对现行的家校协同进行多样化的项目引领,具体请参考表2相关内容。
(三)网络化的协作保障
家校有效协作必须依靠现代新媒体力量,可以利用校园网等,形成新时代家校合作的新型方式,如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校内网、建班级博客等,建立家校微信群、QQ群,一旦建立,教师和家长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校也可对老师完成此项工作情况纳入班级考核和教师年度考核中。
(四)群体化的互动评价
1.网络点赞
学校应不定期将家校协同的成果,如举行的各类亲子活动、家庭教育专家应邀到校开讲等形成优秀的软文,发布于校公众平台或网络平台,接受家长、老师、学生、社会的点评与监督。互联网最方便、最不费精力的互动模式想必就是点赞了,它能很巧妙地维护双方之间互为关注的关系。通过这种网络点赞式,家校之间会建立互动的关系,家校协同共育的活动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与关注下才会变得更有血有肉、更接地气。
2.特色展评
学校应对家校协同下的成果开展系列展评,如家委会成员中评出优秀家长若干名(最佳家长讲师团、最佳家长后援团等,奖项内容可以根据每学期举行的不同活动来进行灵活命名),并将优秀事迹进行全校展出。平常学校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优秀老师的事迹,其实家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至关重要,也需要学校给予他们鼓励,颁奖形式虽无新意却很有激励性。这不仅肯定了家庭教育、家委会的权威地位。同时也是对此次活动的良好教育效果进行肯定,需要不断总结与传承。
新媒體发达的今天,家校协同共育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家-校互相交流、信任才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以上家校协同的“沟通圈”构建希望能对中职院校乃至其他学校的家校合作有所帮助与启迪,在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培育下,让我们的孩子在身心方面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富忠 .运用班级微信群实现家校共育的途径刍探[J].《成才之路》, 2019-02-05
[2]朱素敏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建议[A]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1-10-01
[3]陈兴年.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 2011-07-05
[4]杨金玉 .挖掘家长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 2009-08-20
【作者简介】
姓名:沈佳燕 出生年月:1984.5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浙江平湖 职务/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单位信息(单位全名):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 所在省市:浙江省平湖市 邮编: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