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简析
2021-01-18邹弘仵梦绮
邹弘 仵梦绮
摘要:本文综述了信阳市拥有的人文地理资源,分析了以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包括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以及相应优势产业和待发展产业,指出了产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建设的需求,并从政策扶持和自身建设两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南临湖北,为三省通衢,是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北分别与本省的南阳、驻马店接壤,处于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腹地,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地处长江上游与淮河南部水系中心,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信阳市作为中原文化、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极具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优势,是一个具有8000多年开发历史的名城。辖八县三区,土地面积18916平方公里,2018年末全市总人口884.6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47.41万人。
信阳市多丘陵岗地,淮河支流密集,梯田层层,河湖密布,河网、湖泊、洼地密集交错,水田如网,堤境较多,以上这些地理特征使信阳市自然资源极具优势,境内不仅拥有近7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且林业、矿产、旅游等资源都极为丰富。但是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信阳市经济仍以县级财政为支撑,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为主体,由一、二、三产业等构成,表现出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
(1)发展水平滞后,总量速度仍需提高
近年来,信阳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态。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2226.6亿元,增长6.7%,人均生产总值3.5万元,增长6.4%;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7.8亿元,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3.7万元,增长8%。纵向比较信阳市经济稳步增长,但与河南省所辖其他地市进行横向比较,信阳市在河南省各市中处于较落后地位。依据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8年信阳市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河南省所辖18个地市中均排在倒数第五位,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倒数第四位,与河南省平均值相差2807元,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倒数第五位,与河南省平均值相差1082元。可以看出,信阳市在全省经济水平中位于下游,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2)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亟需优化
2017年信阳市实现生产总值2226.5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7.8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63.4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05.28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1:39:40。对比表中2018年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信阳市经济状况有所进步,三大产业结构呈现调低一产,提高三产的趋势,但第一产业比重仍有19%,在全省各地市中占比最高,第二产业发展缓慢,2018年仅为38%,比2017年有所下降,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信阳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占比仍较大,且存在显著差距,优势农产品集中在少数县区,如茶叶生产集中在浉河、平桥、新县、商城;黄心菜、萝卜等集中在固始、商城;鸭产品生产集中在潢川,有些县区缺乏优势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经过产业升级,多个县区如平桥、罗山、潢川、光山等开始发展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采用“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广稻虾共作,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到2019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3万亩,同时带动了多家中小微企业及合作社“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发展种植、水产养殖和发展企业紧密结合。但总体来说,受限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有限。
第二产业以电力、医药等产业为主,经过多年发展,信阳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对食品、建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4个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并实施“六大行动”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例如以华英集团、羚锐集团、黄国粮业、文新茶叶、五谷春酒业、鸡公山酒业为主体的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以珍珠岩、膨润土精深加工和高端应用为导向的新材料产业链;以高新区智能终端及显示终端产品、平桥区光学产业、罗山电子元件加工制造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淮滨县纺织基地、潢川县和光山县羽绒加工、罗山县针织服装家纺基地、商城县女性高档服装基地、息县女士衬衫基地、平桥品牌服装总部“六县一区”纺织服装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但总体来说,主导产业仍然较为单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的产品极少,市场竞争能力弱,轻工业大部分仍处在低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的初级发展阶段,这对信阳市第二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障碍。
第三产业具有调适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就业岗位、加速经济发展等作用,且具有行业多样性、职业广泛性、经济服务性和就业人员包容性等先天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信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山水风光优势、三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豫风楚韵”的人文优势。信阳还是国家“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是国家重点培育的精品红色旅游区之一。信阳以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宗教文化和根亲文化七大组合,凸现了红绿相依、古今并存,历史与现实通脉,生态与人文共有的独特旅游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拉动酒店业、餐饮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带动信息服务业和娛乐业的发展,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尽管信阳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持续贯彻“旅游立市”发展战略,但信阳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旅游资源未得到深入挖掘,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且景区管理模式落后、旅游营销方式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及旅游人才短缺等问题己成为制约信阳旅游发展的瓶颈。
(二)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建议
信阳市“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本市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占比高而贡献率低等问题。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调整三大产业结构,提升二三产业占比和贡献率,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新跨越的目标,就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区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依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作为县域内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大批适合本地經济发展需要的初、中级技术人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但信阳市中职教育近年来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的现象,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欠佳。
通过对信阳市中职学校的走访调查,每年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不足总数的两成,大部分选择到临近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例如每年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大多输出诸如富士康等外地大型企业,而当地一些中小企业同样也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极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当地中小企业就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可以看出,信阳市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严重不足,加之大量人才流向外地,使信阳市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小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与本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县域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常常只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未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否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契合,能否满足本地用人单位的需求。部分专业重复开设、专业覆盖面狭窄、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前瞻性等问题,均是由于专业设置一味跟风、缺乏自主思考,并未深入考察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具体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另外,信阳市本地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热情也并不高,主动参与者甚少。不少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地企业对短缺人才的质量规模没有与中职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大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仅停留在接纳毕业生到企业实习或就职,缺乏实质性的校企交流与合作,没有做到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中职学校与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会加大中职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无法回避的矛盾,即用人单位人才短缺,而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又缺乏吸引力。
由此,笔者提出建议:县级政府应从政策扶持和自身建设两方面出发,在政策扶持方面提升认识宣传、投入力度、招生规范、就业监督和待遇资助等;在自身建设方面优化办学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设置和内容优化等,在保证区域内中职教育稳定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度,促进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大学,2012年.
张红廷:《发展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对话许昌市教育局局长高建国》[J],《河南教育》2011年第6期.
武博、罗秋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382018年第2期.
宋小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2年第28期.
吴红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吉林:现代营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