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和表达的预测策略教学

2021-01-18俞奇娜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表达预测思维

俞奇娜

【摘   要】预测单元的教学要以促进思维和表达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选择能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预测点,让学生在多重学习支架的助力下,在不断的预测、验证、比对中学会思辨,习得策略,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

【关键词】预测;思维;表达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预测”这一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在对故事情节和结局的预测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如何选材和谋篇布局。

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预测内容已知,造成预测不真实:学生课前或多或少阅读过课文,思维受到限制。课上的预测既不真实,也激发不了学生真正的预测兴趣。(2)预测路径单一,导致预测不多维:学生往往满足于从文本中寻找直观的依据,不会主动勾连原有的认知,不会从各个角度发散思考,不会合理想象,预测的答案往往比较单一。(3)预测表达随意,引发预测不深入:预测的游戏性和未知性让学生往往只关注预测的结果,而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学生说不清依据,不能充分、自信地阐述自己的预测。

教师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预测点,提升真实情况下预测的张力,并以此预测点为思维基点,让学生在阅读、发现、分析、推理、概括等多样态的阅读实践中建构阅读策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预测才是有生长力的,是解决预测单元教学困惑、开启高阶阅读思维的金钥匙。

一、“三点”联动,化“熟悉”为“新鲜”

预测难教,难在文本早已提供给学生,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很多学生也已经提前阅读过语文教材了。如果仍旧顺着情节顺序进行常规的预测,那就纯粹只是基于文本内容走过场,对于学生预测能力的提升并不会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学生的提前阅读终归是无意识的阅读。引导学生变无意识的阅读为有意识的阅读,才能使其真实有效地学习预测,并运用预测来展开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文本中隐藏的“预测点”,巧妙利用这些有生长力的“点”作为“火花”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发深度预测。

(一)着力“关键点”:在“原来如此”中提高阅读敏感度

边读边预测能引发阅读思考,提高阅读的敏感度。其中,关注文本细节,不仅能助力学生找到预测的重要依据,还是培养他们文字敏感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这对于刚学预测策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需要引导和实践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示范性地指出那些有价值但学生在自主预测时又不容易发现的关键点,让学生感受到那些常被忽视的地方原来就是故事情节的“发生点”,真正学会预测。

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的教学中,胡萝卜先生“近视”是学生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细节。文章中,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处细节恰恰是故事的点睛之笔,跟故事结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读到“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这个情节的时候,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胡萝卜先生会漏刮了一根胡子”,引导学生关注前文看似无意提起的一句话:“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

文章为什么要在“近视”上花笔墨?这是因为故事真正的结尾说道“胡萝卜先生走进了一家眼镜店”。如果没有之前对“近视”这一细节的停留和关注,学生是体会不到文章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妙处的。学习策略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如果学生在教学中能经常切身感受这种“原来如此”的妙处,就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预测能力和语言的敏感度。

(二)关联“类比点”:在“只能意会”中勾连阅读经验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策略单元的文本更是如此。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要为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服务,从一篇到一类,从合作阅读到独立阅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入选的文本都是童话故事,学生已经了解了童话故事结构反复的特点,积累了相关的阅读经验,但这种经验可能是沉睡的、朦胧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需要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被唤醒。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着力抓住“相似情节”讓学生预测,促使学生主动调动原有的阅读经验。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鸟太太的故事的结尾用省略号来代替,并没有告诉学生鸟太太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做了晾小鸟尿布的绳子,但学生凭第一感觉都能猜到,依据却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说清楚。“你怎么知道鸟太太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做了晾衣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自己的预测得到认可后,学生纷纷从文中去寻找线索。有的发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刚好在风中飘动着”这句话重复出现。有的说前面小男孩在找风筝线的时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正好出现了,他就剪了一段,而这里鸟太太在找晾小鸟尿布的绳子,于是可以推测鸟太太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做了晾衣绳。这样表述有理有据。

(三)聚焦“发展点”:在“众说纷纭”中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中发现、填补文本空白处的过程,也是改变认知模式、提升思维的过程。预测单元的课文结尾往往会留有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续编。此时,教师要把握留白文本的思维空间,指导学生想象创编,在兴致盎然的讨论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省略了故事的结尾。教师在学生续编完鸟太太的故事后追问:“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给小男孩做了风筝线,给鸟太太做了晾衣绳,那么故事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学生正兴味盎然呢!“那么胡萝卜先生又会遇上谁?它的长胡子又能派什么用场呢?你能参考小男孩和鸟太太这两个故事,也来续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他们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当作钓鱼线、牵引绳、缝衣线……在分享了大家续编的有趣故事后,教师问道:“那么多有趣的内容我们都要写进故事里面去吗?你猜作者会接着往下写几次?”从对内容的预测转向对童话故事结构的预测,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次次的预测中被不断地激发。可以说,这样的预测点是“活”的,是有生长力的。

二、支架介入,助“单向”为“多维”

学生边读边预测,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而且能提高阅读理解、主动建构阅读意义的能力,发展理性思维,使阅读更具智慧,更灵动、深刻,富有成效。如何让预测不仅仅停留在“写什么”的层次,而提升到“为什么这么写”的层次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学习支架,为学生创设更多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反复的操练中促进思维多角度发散、多层级深入。

(一)借动画支架,促思维发散

动画形象、生动、直观,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结合故事内容巧妙地引入动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预测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想象更加丰富生动。

试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究竟有多长,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胡子长得拖到了地上,导致后面续编故事时学生都围绕“风筝线”“晾衣绳”进行雷同的迁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想象。于是,教师调整教学,在学生预测“这根漏刮的胡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后播放动画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的片段。学生看到视频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在沾上果酱后一点一点长起来,都开心地笑了。这根越长越长、不断飘动的长胡子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生后面续编这根长胡子还能派上什么用场,提供了思维的生发点。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各种奇思妙想涌现出来。

(二)借表格支架,促思维深刻

表格能形象地呈现故事内容、构思方向,让预测可视化,是学生预测时的拐杖。预测策略的学习,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故事内容的了解,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构思特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且是略读课文,其教学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用上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学习到的预测策略进行实践,并不断检验调校。因此,教学这一课不能停留在“预测到什么”的层面,而应该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为什么这么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反思。

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时,教师可以两次呈现表格。第一次是在学生预测鸟太太的故事结尾并与原文比对后。教师改变课文的呈现方式,用表格的形式把小男孩和鸟太太两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展示出来,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发现相似点。如果说刚才找鸟太太这个故事结尾的预测依据是演绎推理,那么此时的表格就是归纳推理,可视化的策略让学生再一次明确了童话故事里相似的情节会反复出现。第二次是在学生预测作者接下去还会再写几次后。有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再写一次,理由是一般故事都会写三次;有的学生认为,虽然不会一直写,因为那会很无聊,但应该还会再写两三次,因为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在大家众说纷纭之时,教师以表格呈现《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对于童话故事“相似情节反复三次,第三次引入关键性转折”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三)借合作支架,促思维独创

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体验预测的乐趣和成功感。尤其是学习力比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享、互评和思维碰撞,能改变思维的格局,让思维更具独创性。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关于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故事,都急于分享给老师和同学。然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允许每个人都进行展示,教师也不可能听完每个学生的故事,这时可安排学生小组内进行分享,并推荐一个大家认为续编得最有趣的故事,把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用处写到黑板上。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不一会儿,黑板上呈现了每个小组推荐的最佳故事。全班分享时大家一致想听“做假发”的故事,推荐理由是这个故事和小组其他成员的都不一样。其他学生的故事内容都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而这位学生的故事讲的是长胡子帮助了胡萝卜先生自己。大家认为她的故事更有新鲜感。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时的思维碰撞,也许这样独创性的思维就被忽略了。此时,教师再将王一梅写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原文结尾呈现出来。在配乐朗读中,学生发现这个结尾和刚才“做假发”的故事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新鲜感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大家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时教师再追问:“胡萝卜先生怎么就走进了眼镜店呢?你觉得作者这个结尾妙在哪里?”学生豁然开朗,课文前面就说“胡萝卜先生近视”,他们一下子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三、范式模仿,变“无序自然”为“有序创新”

学生对预测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预测一吐为快,这时的表达往往是随性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处于一种无序、自然的状态。学习策略是为更好地阅读和写作做铺垫,因此,预测单元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理有据地预测,还要引导学生有章有法地表达。这时除了给学生提供框架,让他们条理清晰地阐明自己的预测依据外,还要用好教材。这是因为教材是语言表达的范本,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能发现作者的言语密码,迁移文本的表达手法,在模仿、比对中学表达、学创作,促进思维提升,为续编故事做铺垫。

(一)回溯前文:模仿中练有序表达

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關系”。阅读为写作蓄力。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不仅是积累素材的载体,还是迁移学习表达方式的重要媒介。

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学生预测到鸟太太会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来晾小鸟的尿布。教师问道:“如果你是作者,这个省略号省略的内容你会怎么写呢?”“回溯前文,在小男孩的故事中,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密码?”学生马上就发现作者用动作加语言的方式来写小男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此时,教师再让学生发挥想象来说说自己预测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结尾就出现了。

(二)链接原文:会意中学创新表达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是这一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他们的续编往往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复制粘贴。如何在有章有法地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超越故事情节,学会思考和创作?链接原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当原作者王一梅写的故事结尾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上个性鲜明的朗读,一下子就击中了学生的内心。在会心一笑中,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结尾处表达的有趣性和独特性。这样的原文链接为后续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完成单元习作时冲破固有的思维藩篱,有理有据地进行预测做了引领。

综上所述,预测单元的教学要以促进思维和表达为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选择能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预测点,让学生在多重学习支架的助力下,在不断的预测、验证、比对中学会思辨,习得策略,提升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

参考文献:

[1]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M].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2]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3]汪潮.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单元解读与对比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4]林瑜.主问题·支架·迁移:基于整体设计的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9(9).

[5]陈丽.立足童话故事,解开“预测”阅读策略密码: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19(31).

[6]肖志刚.有序训练   提效增能:统编语文教材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设计谈[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9).

[7]叶敏群.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预测”单元教学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   311215)

猜你喜欢

表达预测思维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福彩3D中奖公式》:提前一月预测号码的惊人技巧!
预测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