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1-01-18李睿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9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共享经济老龄化

关键词:老龄化;共享经济;养老模式

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等现象,并且随着421家庭模式的出现,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一方面,421家庭模式使得家庭养老负担重,压力大,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机构养老的容量有限,難以满足全国的老年人养老,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需求无法实现,再加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优质养老资源一位难求,高额的养老费用,仍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因此,共享居家养老模式顺应了人们当前的养老形式,整合了社区的闲置、分散资源,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一、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产生

在我国的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独生子女夫妻家庭面临着养老重重压力,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现状。养老问题能否实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文件及政策可以看出,中国正在着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人口老龄化之初,就确立了居家养老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至今为止,这一地位依旧没有发生改变。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与共享经济相交叉。共享居家养老模式为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服务事业为支撑,社区、家庭等社会主体在养老产业中积极发挥协调作用。这种养老模式为居民养老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更有助于社区养老功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

共享居家养老模式在当前的养老的社会环境下,满足了中国养老固有的观念,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最大化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传统。中国传统观念使得老年人们更愿意在家生活,更是展现了养儿防老,以房养老等等的观念出现。由于421家庭模式,使得家庭养老的负担重,压力大,而公立和民营的养老机构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无法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在尊重事实与意愿的情况下,推行共享居家养老,让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链接了供给与需求方的两端。并通过技术性的对接和处理,实现了个性对个性、多元与多元的对应。是菜单式需求与精准化供给的完美对接。共享养老能够把一定区域内的潜在养老资源挖掘出来,有效调度整合社区内的分散、零星、闲置的养老服务资源,使养老服务更精准、更高效。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有机会,为老人带来便利,减轻了家庭、政府的养老负担。相对于传统养老的集中养老,居家养老模式的短处在于人才缺乏,服务滞后,配套设施不健全,使得该模式的优势尚未得到最大化发挥。而共享居家养老模式则充分发挥了共享资源的作用,节约资源,提供了服务效率。

二、共享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探索出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其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设,也在逐步在完善,构建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而共享居家养老模式虽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但在构建的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

参与主体单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纵观中国的养老模式,不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是一方为主导,家庭或者政府成为养老的主力军,而一些社会组织面对着如此特殊的老年群体,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看不到该领域的利润空间,处于望而却步或是观望的状态。如此,养老资源分散在多方主体,多个领域中,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中国老年人口占比攀高,要解决好这个民生问题,不仅仅靠一方或两方主体能够完成的,而是借力于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将分散、闲置的养老资源进行整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资源。

养老模式推进僵化,供需不匹配。我国养老模式推进以来主要是有政府方面推进,对养老工作的启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社区养老处于被动地位,其服务工作及养老工作需要与政府交办,使得社区在养老工作中一直处于链条的末端,导致了社区工作自主提供养老服务功能上的能力严重缺乏,养老政策自上而下颁布,形成了政府高热情,而社区及公共组织一直处于被动,低水平状态,供需不匹配。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其服务模式仅仅局限于对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基本护理服务,而面对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明显出现需求与供给不相适应,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需求。

服务功能单一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而长期以来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存在着功能单一,服务薄弱等缺陷。家庭养老这种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反哺模式,已经不满足如今这种未富先老,使其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最初的计划生育形成的421的家庭人口模式,使得家庭养老负担重;而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目前的养老模式都仅仅局限性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护理服务,而老人的多样化需求与提供的服务无法匹配,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养老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共享居家养老模式是从共享经济的视角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社区或一定区域内的养老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此来给需求方(老人)提供“订单式的”精准化服务。该模式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依赖性大,结合我国养老的现状,运行时存在着配套设施滞后问题。

三、共享居家养老模式构建的对策

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居家养老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养老资源经常重新整合,以此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构建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带动下,我国要积极建设和完善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配套设施。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加强养老服务的支持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建设公开、透明、规范、平等、竞争的市场准入机制,让企业,机构,第三方部门参与到共享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中来,保证养老服务的供给。

提升社区养老环境。政府在提供配套的政策时,还应该加强社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环境。有效地推动养老机构在社区方面的建设,增加硬件数量,如老年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医疗中心及康复中心等基础的养老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为老人提供一个空气清新,出行便利,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空间。

组织志愿者,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社区及公共组织要建立志愿者意愿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潜在服务人员。把愿意从事家政服务,老人护理等服务的闲散剩余劳动力,爱心志愿者组织起来,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后,就近为社区内的失独、失能、半失能、空巢及残疾老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服务。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共享居家养老服务的中坚力量,为健全的志愿者培训机制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志愿者培训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在专业化培训上,可以鼓励高校,社会教育机构等设立养老服务相应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志愿者服务专业化方面,可以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委托专门机构培训,或者是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与无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最后组织定期考核,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建立健全“共享養老”管理机制。要加强共享居家养老体系内的资源管理,养老资源是提供服务的基础,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强资源的整合管理,做好志愿者组织、培训、职业能力考核、工作考核机制管理,提高养老服务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服务人员薪资及“工时”存换机制,统一薪资标准和工时统计标准,预存的“工时”可以等待自家老人需要服务时,由其他服务人员提供“对等”的服务。

构建“共享养老”信息平台。促进模式从零星、分散的碎片化转向为综合统一的平台,打破传统养老信息的碎片化,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资源边缘化。利用高新技术,基于互联网建立老年人使用客户端或APP及服务供给端,通过技术联结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需求菜单式和供给精准化完美对接。建设老年人基本信息网,实时动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变化,以人为本,了解老年人切身需求,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库。共享经济下“居家养老”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交通、医疗、家政、饮食等方面的共享,也就是在老年人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购买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应用系统,完善的物联网平台来支撑。最后,要构建互联网监管平台,使之与线下服务相对应,保障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等。

参考文献:

[1] 赵志强,张军.试论共享养老的价值、基础和支撑[J].老龄科学研究,2021(09).

[2] 崔研.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及其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21(05).

[3] 易艳阳,周沛.“共享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0(03).

[4] 李金亮.数字化生存视域下社区养老共建共享服务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8).

[5] 周坤鹏.构建共享养老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7(04).

[6] 曲绍旭.社区养老服务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NJ地区的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作者简介:李睿,男,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历史文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共享经济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