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之儿童的反抗行为及教育策略
2021-01-18于海珍
于海珍
案例背景:
儿童早期教育是当代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是对于幼儿思维意识的培养还是良好各类习惯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儿童发展早期,随着其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以及个体对于未来生活的探究,其会有一种类似于反抗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成人理解的一种对抗行为,反而是一种具备进步性实验行为。基于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正视这种行为,用正确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行为变化,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性手段,不断的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逐步树立与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事件还原:
早上起床后,我在洗漱的时候Y躺在被窝里和我商量今天上午出去玩的事情。“妈妈,今天我可以出去玩会吗?”“我会戴好口罩的!”鉴于Y出去玩起来基本上控制不住时间,第一招提前沟通,共同设立规则。“儿子,戴着口罩出去玩上可以的,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时间,时间到了以后就回家”Y爽快的就答应了。我们共同约定了,出去玩儿一个小时后回家。由于Y对“一个小时”没有具体的概念。因此我们共同看着钟表,我明确告诉他,长针转一圈就是一个小时。Y出门时,我友情提示了一下“现在长针指着6,当长针再指着6的时候就是一个小时,就要回家的”Y爽快答应了。在外面玩的时候,还有十分钟到时间了,我提前告诉他“再玩10分钟我们就回家了”Y看了看我,没有说话。时间到了“儿子,我们回家吧”Y有点沮丧,“怎么这么快”“我还没玩够”“我想再玩会儿”第一招失效。第二招共情说理法。“儿子,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会,我知道你还没玩够,你太喜欢在外面玩了。是不是”Y点点头“是”“儿子,你是不是已经答应我玩一个小时?”“是的”“现在一个小时是不是已经到了?”“是的”“我们是不是要说话算数?”Y有点动摇了,语气也没有那么强硬了“妈妈,我就是想再玩会儿”“求求你了”“如果你想多玩会儿,应该在一开始约定时间的时候提出来”“现在既然我们都已经约定好了,就应该说到做到”Y现在原地不动。第二招失效。第三招移情处理,换位思考。“儿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说话算数!你想想妈妈有没有过说话不算数?有没有答应你的事没有办到的?”Y摇摇头“没有”“妈妈答应你的事情是不是都做到了?”“是”“那如果以后妈妈也说话不算数,行不行?”Y摇摇头“不行”“嗯,如果妈妈说话不算数,你会很伤心很难过的是吧?”Y点点头。“那你现在说话不算数,我的心情会怎么样?”“很伤心很难过”“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妈妈,我们回家吧!”“嗯,好的!”第三招奏效!在回家的路上我看Y的情绪不高,我又用了第四招迎合需要。“哎呀,玩了这么长时间,我的肚子有点饿了”Y提起精神了“妈妈,我们回家吃点东西吧”“好主意,那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呢?”Y很兴奋地掰着手指头“家里有巧克力、雪糕、饼干、蛋糕……”“太好了,这么多,我们快点回家吧”Y兴奋地说“妈妈,我们来比赛,看誰先到家”
理论分析: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四个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2-7岁)讲到一个“三山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的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还有在这个阶段的“中心片面性”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事物最突出最显著的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得他的判断和推理缺乏全面性。显得鲁莽和幼稚可笑。结合本案例,案例中的Y只对在外面玩儿是最感兴趣的。从而忽视了对时间的把控和我的约定与提醒。
干预策略:对于Y的行为,是很普遍的。我用了4种方法进行了干预,其实确切地说是用了3种方法!其中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均属于积极干预。由于Y年龄较大。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有一个提前约定。比如看动画片,看三集。大部分情况下它能够在我的提醒下完成约定。而此案例中导致第一种方法无效的部分原因。我个人认为,在外面玩儿的诱惑比较大。孩子无法很好地自控与自制。而在案例中的第二种方法虽然是无效的。通过Y的态度缓解,语气温和了,可见第二种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而第三种方法达到了效果。由于最近学习了情绪管理。所以我希望我和孩子的情绪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我使用了第四招!
案例反思:
儿童的思维或者行为方式是与成人相似,但是确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基于自身自我发展意识程度不一样的问题。因此,在幼儿反抗行为引导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发展干预,从而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进而在科学引导中,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规范行为和规则意识。此外,很多当代家长对于幼儿行为引导比较看重,但是对其具体强化存在很大问题,基于此,当代家长与教师应在增强其早期引导的重视基础上,有效的强化这种规范行为,从而有效保证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在具体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可以采取各种积极干预的办法,从而保证效果,形成良好的规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