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心”陪伴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

2021-01-18赵凯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关怀辅导员

赵凯莉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时候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如抑郁、焦虑等,超过25%的被调查者曾有过自杀念头。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给予心理方面存在风险和危机的学生关怀,陪伴学生健康成长是维护高校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人文学院一例心理高关怀学生为例,探讨心理高关怀学生的心理援助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做好重要保障。

一、案例介绍

小A,女,20岁,历史学专业。入学心理测试中发现该生曾有自残自伤经历。辅导员谈话了解到,该生小学一年级时母亲生病,到初中母亲去世,之后父亲组建新家庭,与继母新育一女。中学时期有一次继母责骂妹妹,自己为了替妹妹出气,与继母发生争执,被爸爸赶出家门,当时自己心里非常难过,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自残。

步入大学,因社团工作和学习时间难以协调,心里感到烦躁,情绪糟糕,无法安心投到学习之中;申请到去外校交换机会,但自己内心感到迷茫和担忧,主要害怕自己去了交换的学校会不适应,又担心学分转换、社会实践等问题会影响到回校后的学习,内心一直感到慌张,不知如何抉择,导致失眠;体侧补测时因为大腿肌肉拉伤,不能正常进行测试,但又觉得体测成绩太低影响到自己本学期的评优评奖,内心纠结但又不太能接受现实,情绪状态一度崩溃。

二、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小A出现此症状反映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成长环境:自小学母亲生病,父亲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关注和呵护较少,中学母亲离世给其造成巨大的影响,变得寡言少语;后父亲再婚组建新的家庭,家中新添一位妹妹,家长的关心较多集中在年龄较小的妹妹身上,对处在青春期的该生缺乏引导与关怀,导致面对困难事件时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②性格特征:该生性格较为内向,平时表现安静、有些悲观,不爱与人接触,时常见到其独身一人;缺乏自信,胆小怯弱;日常言语交谈中声音细微,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往往自己一个人烦恼,较少主动表达自己的的想法或寻求帮助。

③应对策略:该生遇到困难时间容易产生为难情绪,认知上会觉得问题难以解决,且因为长期缺乏有效的外在支持,又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就易是自己陷入自我情绪慌乱之中,难以做出客观的分析,也不能果断做出决定。

三、案例应对

根据该生情况,主要从与该生建立信任关系、转变自我认知、积极关注三方面着手,促进该生心理健康和人格不断完善的目标。

建立信任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利用走寝、学生活动等机会主动增加接触,拉近彼此距离,通过与该生室友、班委谈话了解该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主动给予关心和询问帮助,如在了解到该生交换的事情后主动联系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定期发消息询问适应情况,帮助处理学校的问题,与其建立较好的信任关系。

转变认知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该现有的应对策略来看,往往倾向于消极的应对策略,导致其采取负性应对策略的根本在于该生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如遇到困难时难以抉择,感觉自己一旦做出错误决定,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是典型的“灾难化”不合理信念。开展谈心谈话时,倾向于纠正她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客观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摆事实、讲道理,打破她固有的认知观念,引导其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端正心态、冷静面对、客观分析、寻求解决。

积极关注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结合该生胆怯、自卑性格特点,辅导员会关注其优势,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如发现她记忆力很好,便鼓励其参加卡尔·马克思答题活动,最后取得不错的名次,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在备赛的活动过程中也增加其与他人的互动,帮助促进人际相处技能。

四、案例启示

关注高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保障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此次案例的处理也给辅导员开展心理高关怀学生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1)坚持预防为主,完善信息搜集。以预防为主,坚持做好新生心理测评工作,在新生开学之初开展心理测试可以帮助筛查出存在心理危机的对象,针对异常情况学生主动进行跟踪关注,及时了解情况,提高对特殊学生的预防和干预;完善信息搜集,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全面研判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2)定期开展研判,重视关心陪伴。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月研判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安排学生干部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主动与心理高关怀学生沟通交流、关心帮助,关注其情绪状态和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同时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给予学生关心陪伴,综合多方面获得的信息,每月排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入库关注。

(3)培育积极品质,提升心理素质。良好的积极品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注重高关怀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一方面學校可以为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课程、构建全面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借助团辅、主题讲座等形式辅助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其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切实推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4)完善干预系统,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四级网络建设管理体系:学校党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并聘请心理专业教师党员担任咨询顾问;学院设立心理部,配备心理联络员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导师、班主任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识别与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由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员干部、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在学生中间开展朋辈互助,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学生基础、营造氛围,同时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信息沟通。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陪伴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德育,2005.

[2]金晓明,何星舟,邱晓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3]班兰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68-69.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关怀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