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021-01-18赵岚
赵岚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是有差异的。在我国,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以及聘请家庭教师所实施的教育。
(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基础。根据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亲社会行为指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一类行为。中国心理学界的学者普遍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消极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笔者具体阐述如下。
(一)家庭结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和家庭的组成类型。笔者主要从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离散家庭四方面进行分析。
1.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容易统一,关系容易协调,矛盾容易处理。但核心家庭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幼儿缺少与兄弟姐妹以及祖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难习得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容易在与人沟通时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这不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
2.单亲家庭。极少数单亲家庭的家长会对幼儿施加暴力,这会使幼儿的身心遭受严重的伤害。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家长因无法给予幼儿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心生愧疚,幼儿的各项要求会尽量满足,这容易使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3.重组家庭。在重组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失血缘关系,幼儿容易受到长辈的差别对待,出现心理上的焦虑等问题,这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留守家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离家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由此产生。留守家庭中的幼儿与父母长期分离,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出现自卑、不敢与人交流的情况,这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父母会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姆林德从“情感联系”和“行为控制”两个维度将教养方式划分为四个类型,他认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各方面的成长。他认为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予幼儿充分的理解和关注,能鼓励、倾听幼儿表达观点,对幼儿做到赏罚分明,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家长的知识水平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缺乏科学性,他们没有充分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形成科学的育儿观。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幼儿智力的发展,忽视幼儿身体协调、同伴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笔者认为,家长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育儿观
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加强自身对育儿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地与幼儿园的教师沟通,逐步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把幼儿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幼儿,关注幼儿的需求,在碰到问题时及時询问幼儿的意见。
(二)统一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父母要尽量达成一致,避免在幼儿面前发生争吵。对于分歧,家长要采取私下解决的方式。另外,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容易出现老人溺爱幼儿的情况,致使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于这种情况,年轻的父母要和老人进行沟通、协商,做好沟通工作,让他们理性地关爱幼儿。
(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
部分家长十分注重自身的权威,会在幼儿犯错误时采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幼儿,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理想教育效果的达成。面对幼儿的错误,家长先要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对幼儿进行过多的斥责,然后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幼儿,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进行移情训练
不同幼儿在性格、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能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理解、思考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游戏或是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在开展角色游戏或是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能加深对故事角色行为的理解,其亲社会行为也能因此得以发展。
(五)发挥榜样的力量
幼儿是通过观察他人、对他人进行模仿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的。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经常接触的人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家长要规范自身言行,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高度亲社会的幼儿更愿意帮助别人、与人合作,他们同理心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认同和欢迎。笔者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以期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