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州十番锣鼓音乐研究现状与当下研究路径

2021-01-18仲崇连罗天羽

音乐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乐谱淮安河北

仲崇连 罗天羽

淮安,地处江苏省苏北地区,大运河与淮河在此地交汇,在现代交通兴盛之前,淮安因其重要的运河通道成为了沿线重镇,历史上大量的南北交通都要经此而过,因此,形成了淮扬当时富庶的商业图景,由早期的商业文明所带来的地方艺术也因此十分兴盛,运河沿线大量的戏曲、俗曲以及民间乐种因商业繁荣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土壤。楚州十番锣鼓即是其中的重要乐种之一。

楚州十番锣鼓曾是流行于淮安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重要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民间俗称“锣鼓亭”“锣鼓棚子”。历史上又称为“昆曲锣鼓”或“武昆”。据操演该乐种的艺人口述,该乐种由当地民间艺人孙毓卿根据昆曲改编而成。该乐种于200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十番有多重称谓,其名称具有多义性与泛称性,不同的民间乐人常常依据自己的理解有多重表述方式,例如有的人认为十番是依据乐器配置数量而定,有的认为是指音乐的表演形式,有的认为十番有十首曲目等等,但是根据学者们的共识认为,十番应当是对音乐的多样性的一种泛称,既不是指乐器配置,也非指乐曲数量,而是对多样、多变的泛称。

在楚州十番锣鼓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中,目前所存见乐谱共有十首,其中包含了唱腔、丝竹与打击乐三个主要部分,但是其唱腔表演形式因长期的中断已经失传,但仍有乐谱遗存。丝竹与打击乐由传承人已经译谱并排演了其中兩首曲目。从乐器配置上来看,楚州十番锣鼓中的主要乐器有二胡、竹笛、笙、管、琵琶、箫等,打击乐主要有板鼓、小鼓、锣、镲、木鱼、檀板等。乐器配置十分多样,音色丰富。

当下,对楚州十番锣鼓音乐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较为少见,因该乐种虽历史悠久,但于上世纪沉寂了数十年,直至21世纪初才得以重新恢复。所以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该乐种虽表演历史悠久,但从研究上来说还是一个较为生僻的领域,并且由于该乐种缺乏有效的文献记载,又属于传统的古谱系统,因此其价值意义十分重要,研究难度也十分突出。通过多方的梳理查证,关于楚州十番锣鼓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两类,即间接文献相对丰富,直接相关文献较为稀少。

首先,从间接性文献的梳理情况来看,关于苏南十番音乐以及河北十番乐的研究较为丰富,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先生就已经记录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属于河北十番乐的同乐种系音乐形式。对十番音乐最早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最著名的应当是杨荫浏先生与曹安和先生合作完成的《苏南十番鼓曲》,掀起了苏南十番音乐研究的热潮。除此之外,近年来,崔晓娜对河北十番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研究,并出版了《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一书,该书对河北十番乐的命名,河北十番乐的流布,河北十番乐的乐器组合形式,河北十番乐的宫调体系以及河北十番乐的乐谱与音乐形态等方面均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与形态分析,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

其次,从直接相关的文献梳理情况来看,对楚州十番锣鼓进行深入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还十分稀少,目前仅见3篇论文与楚州十番锣鼓直接相关,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文章是谢建平于2002年发表的《淮安十番历史成因及现存曲目初探》一文;该文当时沿用的是淮安十番锣鼓的名称,尚未采纳楚州十番锣鼓的名称,并在文中简要梳理了淮安十番锣鼓的渊源、表演方式以及当时的淮安地区的历史环境与十番生成的关联性,该文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篇文献。除此之外,还有《浅谈楚州“十番锣鼓”的艺术特色》一文,该文研究较浅,基本沿用了谢建平文章的观点。新疆师范大学戎建怀的硕士论文《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研究》,通过对传承人周宝洪先生的访谈以及文化馆的走访,主要探讨了淮安地域的文化生态,十番锣鼓的基本形式,借鉴了《咏花》《咏蝶》两首曲目进行论证,但其结论与谢建平先生的文章研究结论无异,整体的研究尚未做到深入地展开论证。除了以上3篇文献外,其余几篇新闻报道研究价值较弱。

通过梳理来看,楚州十番锣鼓因地处苏北,且因长期的中断,而未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与重视,近年来,随着楚州十番锣鼓的复演,大量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这一乐种,相关研究开始起步,但具有深入研究学术性的成果至今还相对稀少,从上述文献梳理以及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楚州十番锣鼓音乐的研究呈现出两多两少的局面,即历史介绍多,音乐研究少,宏观叙述多,深入分析少的尴尬现状。如果不对十番锣鼓的音乐根本进行深入扎实的乐种与形态分析研究,而只是泛谈传承、强调历史,那么对该乐种的表演、保护、传承、研究、传播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当下关于楚州十番锣鼓这一研究对象,对其音乐中的乐器、曲牌、宫调、形态以及乐人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为稀见,从乐种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与相关乐种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也处于空白状态。

该乐种虽历史纵深较长,但是因长期的搁置,其实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声音记忆,仅存下乐谱文本,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乐种信息只能依据乐谱文本进行复原,参考散见于其他古文献中对当时历史社会的记载进行“想象性重建”,因此这就必然强化了对乐谱信息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当下对该乐谱的研究十分稀少,其表演群体又是主要依托于民间的业余艺人进行复原,导致该乐种的表演群体几乎不懂得传统古谱中所蕴含的信息密码,而只能依据翻译的简谱进行“想象性演奏”,这就导致其中的表演、诠释以及理解出现较大的随意性,也缺少对原有音乐的基本把握。这严重影响了该乐种的表演、诠释、传承、保护以及传播问题。

楚州十番锣鼓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价值。根据前期研究文献来看,对该乐种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传统的断裂,导致当下能够完整演绎该乐种的传承队伍薄弱,也导致该乐种逐步脱离了当下研究者以及大众的视线,对其了解甚少,缺少足够的研究信息。其次,该乐种缺乏有研究经验的专业学者关注,而导致该乐种一直未能纳入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之中,缺少对其应有的关注。再次,该乐种长期断裂,导致在研究中难以获知其本来的表演形式与样态,可以参考的前期文献成果相对较少。

但值得欣慰的是,该乐种所遗存的乐谱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所遗存的信息仍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信息,当下,该乐种已经被重新关注,该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楚州十番锣鼓的名称是当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其申报地域加以命名,但是其早期命名并非如此,而是叫“武昆”或者“十番锣鼓”,当下对该乐种的历史也主要是依据传承人口述而来,这其中会产生诸多的失真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史料加以论证。

楚州十番鑼鼓所用乐器十分多样,并且配置考究,并非纯粹的民间乐种,应当由专业艺人加工,并且其所用曲牌与苏南曲牌具有较多的共性特征,有待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梳理其相关性,所用乐器中的组合方式以及打击乐的节奏组合均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楚州十番锣鼓乐谱遗存目前有十首曲目,对乐谱的研究应当是最核心的内容,其曲目涉及类型多样,既有赞颂吟咏型曲目,也有劝诫性曲目,其中深刻表征了当时的人文与社会信息。当下亟待对所搜集乐谱以及其中的曲牌进行归类考证,探讨各个曲牌的来源与变异问题。

从楚州十番锣鼓的相关信息来看,该乐种与运河沿线文化关系密切,特别是与苏南地区的相关乐种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对该乐种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与运河沿线的相关乐种进行比较性研究,例如楚州十番锣鼓与苏南十番锣鼓,楚州十番锣鼓与邵伯锣鼓,楚州十番锣鼓与曹甸十番锣鼓等乐种进行比较,探讨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深入探讨楚州十番锣鼓的时间、空间与变迁的多维度流变。

由此来看,当下对十番锣鼓的研究仍然有诸多的问题等待进一步展开,该文仅在已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有待探索的几个问题,为后续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相关学者投入对该乐种的研究之中。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淮安“十番锣鼓”传承人口述史料采集、整理及分析研究》(2017SJB16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晓娜:《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2]周宝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州“十番锣鼓”价值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3]戎建怀:《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4]原媛:《筚篥的前世今生——以辽南鼓乐中的管子发展现状为例探寻中古乐器筚篥的踪迹》,《音乐生活》2016年第10期。

仲崇连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罗天羽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乐谱淮安河北
朱俊
乐谱:放飞梦想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基因密码乐谱
基因密码乐谱
梁丛
孙婷婷
游淮安府署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