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研”之有理
2021-01-18胡雯
胡雯
摘要:教育科研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力,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敲门石,但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研究、课堂观察、逆向思维、跨界融合的方式,让教育科研“研”之有物;通过阅读、反思,让教育科研“研”之有理。
关键词: 教育科研;儿童研究;课堂观察;逆向思维;跨界融合;潜心阅读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规律进行研究的认知活动。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应该把教育科研当作反思实践的专业追求,它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力,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敲门石。教育科研,说起来简单,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它看似深奥,实则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可“研”之题。
一、儿童研究,奠定教育科研的基调
美国哈佛大学现代教育专家达克沃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教学即儿童研究。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进行教学就必须对儿童进行研究。教学本身就是对儿童的研究,这应是我们教育科研的第一主题,也是永恒的主题。教师虽然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但未必真正了解学生,尤其是当我们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无力感。所以,儿童研究应该是我们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主基调。
儿童研究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做个有心人,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与学生交流时更要细致入微,去倾听、关怀、理解他们。我们的研究应该始终围绕培养和发展完整儿童而展开,应是持续的、可发展的,将儿童研究落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成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儿童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儿童有着每个时代特有的特点,也为我们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二、课堂观察,探究问题细节的成因
课堂是教师潜心研究的阵地,从学情的研判、教材的研读到备课的研究,无不渗透了教师的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更是教师教学意志的一种体现,在整个过程中,会呈现出很多教学问题,这往往就是教学中的“卡壳”现象。究其原因,很多问题本质上是教学机变的不足、教材研读的不精、教学手段的不妥等,如能对课堂问题的细节进行分析、探究,就能以最生动的教学案例展开反思研究,形成最贴近课堂的科研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敏锐的触觉,认真观察、审视自己的课堂,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细节。有时候我们抛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和我们的预期产生很大的偏差,这就是一个问题细节——提问的艺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无法形成完整的句子,总是以单个的词语出现,这也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细节——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可见,课堂上处处是学问,每个问题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科研探究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及时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细节往往蕴藏着极大的价值,对其进行剖析、分析、解决,就是迸发新的思维、新的意识的过程。课堂观察能帮助我们完善教学,使我们做到精益求精,更是我们展开教育科研的绝佳抓手。
三、逆向思维,拓展思维领域的广度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换个思路思考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时反而会成为束缚我们创新、改革的绊脚石。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形成了固有的模式,我们的学生已经摸清了教师教学的步骤、作业布置的内容,教学变得陈旧,没有吸引力。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进行逆向思考,拓展思维领域的广度,就能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逆向思维也为教师提供了拓展科研思维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当人们墨守传统教学方法时,他就开始了教学创新;而当人们纷纷致力于教学创新时,他却回归到教学传统之中,挖掘和利用其积极的因素。我们既然可以用逆向思维突破教学限制,自然也可以用逆向思维构思教育科研。当然,这种教育科研不是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在教师大胆假设、反复实践、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展开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从另一个层面搞教学,从另一个思维做科研。
四、跨界融合,滋养专业研究的沃土
新时代的教师往往不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更多的是学科联合,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教师要更多地进行跨界融合,在新的领域寻求专业研究的沃土。特别是在课本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元素根植其中,也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我们现在的教学辐射广,必须对各科知识有所涉猎,也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特别是语文教学,单元主题十分明确,比如“美好品质”“我爱科学”“传统文化”“大自然的秘密”“伟大进程”等,如何将科普小品类的文章上得有“语文味”,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就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研讨的课题。在“伟大进程”的主题里,如何将党史教育、红色基因渗透其中,与思政课堂相结合,也是一个值得研讨的方向。跨界融合,可以让教师跳出既有的专业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合适的资源进行整合,这个资源的选择、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研讨的过程,可以真正把教育科研做扎实、做深刻,真正做到“研”之有物。
五、潜心阅读,修炼科研写作的捷径
读书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过程,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我们需要做一名“杂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更需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唯有多读、泛读,才能遇见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会让我们产生困惑,而解决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在阅读中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在阅读中思考教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做一名专家。我们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往往还停留在师范毕业时的那个层面。然而,在这个教育形势不断更迭、变换的时代,教师更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理念。那么,要获取知识,除了专业培训,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阅读。当我们将阅读和思考、研究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科研就有了理论的支撑。同时,专业的阅读也能为我们的教育科研播下智慧的种子。只有阅读专业的教学专著,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只有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锤炼自己的笔力,让我们的教育科研“研”之有理。
教育科研不是简单的写作,它凝聚了教师的观察、辨析、反思,是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写作,在不断的专业反思中持续成长,做“研”之有物、“研”之有理的教育科研。
參考文献:
[1]徐洁.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05).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