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OVA模型的延边地区制造业偏离一份额分析
2021-01-17李钟林高在龙
李钟林 高在龙
[关键词] 延边地区;ANOVA 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制造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21)02-055-07
一、引言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制造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冲击,制造业在资源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全国各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得到实施,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在政策上全力支持延边地区发展,促进了延边地区作为民族自治区域的改革开放。2019年,虽然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但延边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全州地区全年生产总值为7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81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8.36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20.20亿元,下降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1%[1]。由此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对缓慢。2007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增速非常明显,说明延边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所拉动,其中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比重超过70%。
因此,为保障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延边地区必须把握住东北亚“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借助开放东北亚重要门户的政策,积极参与国内外制造业产业竞争,并提升地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延边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产业竞争力是国家或地区一段时间内特定产业的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可以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且价格更低,质量更好。延边地区的制造业在近十五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的竞争力依然是实现区域发展的主题。
李钟林(2001)以20世纪90年代为时代背景,分析了延边地区工业竞争力,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对延边工业技术进步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等提出延边工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综合分析了延边地区工业落后的原因[2](11);又于2013年以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延边地区的三大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延边地区各产业皆处于竞争劣势,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尚且良好的结论[3](11~15)。这对新时期延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运用不同的分析模型进行再次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以延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ANOVA模型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延边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进入21世纪后延边地区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延边制造业现有的资源基础和优势,探讨延边制造业整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延边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二、基于ANOVA模型的偏离-份额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涉及因国家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国家工业部门变化趋势和区域自身条件所带来的区域产业变化的份额。它被应用于结构主义的经济政策、零售分析、移民分析以及区域增长的新古典分析等领域[4](43)。另外,政策制定者常常需要快速、低成本的分析工具,而偏离-份额分析既没有数学理论的繁琐,也无数据过度密集的弊端,因此,偏离-份额分析被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技术上的质疑。例如,研究人员集中在短暂的、空间的产业集聚,理论性内容和预测的可能性上。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是以会计为基础的比较静态分析,例如,无论是Esteban-Marquillas模型[5](249),还是本文所介绍的会计基础模型,都是以某产业的基准年度与比较年度间的就业量区位商的变化和增长率的比较来加以分析,因此,均是比较静态分析。ANOVA模型[6](177~198)不仅是动态模型,且呈现出概率形式的应用性,相对于传统会计基础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具有更大的进步。
而k为研究年份。
三、延边地区制造业偏离-份额参数测算及其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基于ANOVA的偏离-份额模型,本文选取了2003~2018年间延边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并且选择与之相应行业的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延边统计年鉴》(2003-2018年)。为了对应两个统计年鉴中各年份的制造业统计数据,本文仅选择延边地区制造业中的 27个行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
(二)全国与延边制造业就业增长率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延边统计年鉴》(各年度)数据,利用基于会计基础的偏离-份额模型所定义的gn和gr公式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测算结果显示,延边地区27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整体上与全国的从业人数增长趋势基本趋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由双位数增长下滑到一位数增长,国家制造业年均从业人员增长率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于2014年开始下滑,随之,延边地区的制造业年均从业人员增长同样于2014年以后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延边地区制造业年均从业人员增长率中就含有国家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率的影响份额。但是反映延边地区制造业整个产业竞争力的Gr值小于零,意味着延边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增长率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延边地区制造业整体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由表2和图2可见,在2004~2018年间,延边地区的27个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的8个行业分别为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这也是全国从业人员增长率相对校高的行业。这意味着延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样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引导,延边地區制造业行业的变化之中也包含国家相应产业偏离的影响份额,与ANOVA的偏离-分额模型所分解的第二个份额假说基本吻合。
(三)延边地区制造业27个行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延边地区的工业结构门类比较齐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不断地深化,至20世纪90年代,延边地区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退出市场。如今的制造业各行业的企业是通过新陈代谢经历市场磨练存活下来的企业。
通过基于ANOVA模型的偏离-份额分析,可知延边地区制造业总体竞争力与国内水平相比较弱,27个产业研究对象中有21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较全国制造业对应产业处于竞争劣势。具有相对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是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与之前的研究相比之后可以发现,延边地区原本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烟草制品业和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在逐年减弱;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有待提升,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缺乏竞争力;另外,相关数据表明延边地区发展低碳减排制造业的潜力也相对有限。
通过基于ANOVA模型的偏离-份额分析又可得知,延边地区的制造业在中国区域内竞争力方面并没有优势。虽然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等主要产业的竞争力较为突出,但是这些行业在整个延边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不足以改变整个延边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因此,延边地区制造业整体增势趋缓。其主要原因是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业聚集较初级,产业竞争力弱等。现阶段,延边地区的制造业仍然需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延边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促使延边地区经济协调和良性发展。
第一,延边制造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政府亟需重点解决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应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为制造业主要产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方向。继续巩固烟草、食品、纺织、医药、矿冶等重点产业的优势,围绕已形成规模的支柱产业谋划项目,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并以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充分开发铁、金、铜、钼、钨等工业矿产资源。同时,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延边地区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延边地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延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提升制造业科技含量。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提高制造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对传统的制造业加大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提升产品生产过程的自动、智能化程度;医药制造业及纺织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迭代产品,保证竞争优势,同时避免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退步,保证整个制造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三,加大人才重视程度。对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开发应加大力度,制定人才引进、激励、培育机制和政策,并制定长远规划,特别要重视朝鲜族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人才定期进修培训、交流挂职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培养务实肯干的干部队伍,提高企业的劳动报酬,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第四,充分利用延边地区区域优势。延边地区处于东北亚核心门户,位于“一带一路”东北亚经济走廊的重要区位节点,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有天然优势,政府应鼓励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吸引外商的投资,为制造业创造良好外围市场经济条件,并鼓励设立合资企业,引进国际技术,促进制造业与国际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1月,http://www.jl.gov.cn/sj/sjcx/ndbg/gdzs/202006/t20200608_7257722.html。
[2] 李钟林,《延边地区工业竞争力分析》,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李钟林、李天国:《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实证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 Casler SD.“A theoretical context for shift andshare analysis”,Regional Studies,1989,23.
[5] Esterban-Marquillas.J. M..“A reinerpretationof shift-share analysis”, Regional and UrbanEconomics,Vol. 2,No. 3,1972.
[6] Daniel C. Knudsen.“Shift-share analysis: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economic change” , Socio-Economic PlanningSciences,34(2000).
[7] Berzeg K..“A note on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shift-share analysi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4,24.
[8] Arcelus FJ..“An extension of shift-shareanalysis”,Growth and Change,1984.
[責任编辑 朴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