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2021-01-17党兰玲闫亚平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传播新时代

党兰玲 闫亚平

【摘要】加强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形象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以国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依托,构建新时代河南形象特色传播话语体系;其次,要深入挖掘和讲述中原人文精神,构建新时代河南人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再次,以“翻译河南”系列工程为抓手,以“讲好河南故事”为内容,構建河南海内外融通的国际形象传播话语体系;最后,提升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话语应对和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传递新时代河南省政府良好形象。

【关键词】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话语体系

区域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展示地区“软实力”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征和形式,也是推进地区内涵式发展、提升地区价值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义。以福柯(Foucault)、福勒(Flower)、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和戴伊克(Van Dijk)等为代表的“语言建构论”学者认为,话语作为语言的真实使用,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实践,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话语所具有的反映、生产、建构乃至重塑社会实在、社会意义、社会关系的实践性和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在区域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良好区域形象的传播与打造,需主要通过话语体系的战略性规划与应用,去影响、引导乃至重塑广大公众的认知,进而在其心目中建立起关于该地区的良好综合印象与评价,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生态。

一、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一)响应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良好区域形象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助推作用。随着河南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国务院将郑州批复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之后,河南越来越受到全国和世界的关注。河南必须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向世人乃至全世界展示自身积极、真实、立体的良好形象,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此背景下,通过富含针对性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性规划,得体、适宜、有效地传播和打造河南良好形象,把一个厚重博大而又有现代活力的河南生动地展现给世人,是提升河南省“软实力”、凝聚民众、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生态的应有之义。

(二)响应河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南省始终秉持的责任担当。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要实现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还要实现“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归宿和社会基础。因此,通过富含针对性话语体系的战略性规划,得体、适宜、有效地传播河南良好形象,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让“一带一路”沿线人民传诵河南好故事,为河南点赞、喝彩,为经贸合作铺路架桥,也是积极响应河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应有之义。

(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而“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有赖于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地方形象。“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出图,洛出书。”河南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积极传播和塑造河南良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传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因此,通过富含针对性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性规划,得体、适宜、有效地传播和打造河南良好形象,也是在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伟大工程中河南省理应作出的贡献。

(四)弥补河南省形象的“他者化”建构

区域形象的建构性本质特征,使其形成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在该地区缺乏构建自身形象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近些年来,河南形象尤其是河南人形象就遭遇了“被建构”的尴尬,以致在我国的其他省份,广大公众普遍对河南省的认知与了解严重不足,甚至严重偏颇。一时间贫穷落后、造假泛滥、保守无知、素质低下、坑蒙拐骗等成为外省对河南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加强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河南省形象的“自塑”能力与传播意识,也是弥补河南省形象“他者化”建构的应有之义。

二、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路径

(一)以国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依托,构建新时代河南形象特色传播话语体系

第一,在话语议题和话语内容上,侧重河南省经济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态环境形象和教育形象的宣传与打造。

以“河南”为主题词检索《人民日报》(包括其海外版)2017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有关河南的新闻报道,共得报道143篇。其中,正面报道142篇,负面报道1篇。在142篇正面报道中,关于农业、农村的有57篇(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3篇之多),占比40.1%;而关于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报道共12篇,占比8.4%;关于科技的仅有1篇,占比0.7%;关于文化的仅有5篇,占比3.5%;关于环境生态保护的正面报道仅有5篇,占比3.5%;关于教育的仅有6篇,占比4.2%。可见,报道所呈现的主要还是河南省的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形象,而对经济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态环境形象和教育形象的展现与宣传严重不足。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以青年网民为主的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在话语议题和话语内容上侧重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大省、贸易大省和经济强省形象,创新、充满活力的科技形象,深沉、厚重的文化形象,壮美、多姿的生态环境形象和卓越、领先的教育形象的宣传与打造。在推进和践行“黄河战略”的今天,也要注重深入推进河南省“黄河文化传播创新性地开展”。[2]

第二,在话语类型上,注重“硬新闻”语篇的同时,也要注重“软新闻”语篇的数量与比例;注重官方宣传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叙事性话语体系的构建。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河南省形象曾遭到“妖魔化”的“他塑”。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在此特殊背景下,河南省在依托国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河南省鲜明新形象时,在注重“硬新闻”语篇的同时,也要注重“软新闻”语篇的数量与比例;在注重官方宣传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要注重以民间叙事性话语的方式,多维合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展示河南省文明、自信、自尊、自強的良好形象。

区域形象塑造,政府无疑肩负着关键的主导作用。但在区域形象官方宣传话语的语篇类型上,既要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硬新闻”语篇,也要注重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软新闻”语篇的数量与比例。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话语传播渠道的日益拓宽,“软新闻”语篇在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传递地区良好形象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以理性见长的“硬新闻”语篇与以情感取胜的“软新闻”语篇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官方宣传话语体系主导和引领区域形象塑造的主体作用。但鉴于官方话语“宣传”味道较浓,风格庄重沉稳,尤其是鉴于河南省形象曾遭到“妖魔化”“他塑”而已形成负面“刻板印象”的特殊情况,在注重官方宣传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叙事性话语体系的构建。通过以个体体验与感受为中心和接地气的言说方式展开的民间话语叙事,“打造和扩大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同经验’”,[3]更容易走进广大受众的心里,更容易被接受与认同,从而为传播河南好声音、展示河南好形象添砖加瓦。

(二)深入挖掘和讲述中原人文精神,构建新时代河南人形象传播话语体系

根据我们对《人民日报》(包括其海外版)2017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涉豫报道的统计分析和《河南日报》(2018.01.01-2020.10.30)的统计分析,媒体宣传的河南人形象大都是优良传统有余,锐意进取不足;吃苦耐劳有余,团结协作不足;憨厚淳朴有余,现代活力不足。因此,要改变人们对河南扭曲的“刻板印象”,重塑河南人新形象的问题也日显重要。

对此,我们要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求真务实、拼搏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和讲述河南人所特有的反映河南人形象、基于深厚历史底蕴的新时期中原人文精神,构建河南人形象的宣传话语体系,以实现新时代河南人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坚毅刚强、团结协作良好形象的传播与呈现。具体而言,实现新时代河南人良好形象的传播,在话语主体上,需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调;在题材选择上,需采取“河南人传统精神+河南人精神变化”;在构建思路上,需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在话语类型上,需采取“宏大叙事+细节刻画”,用生动细节形象传递河南人形象;在话语风格上,需灵活生动接地气;在话语传播路径上,需采取“主流传媒+新媒体”,积极打造多渠道融通的话语传播平台。

(三)以“翻译河南”系列工程为抓手,以“讲好河南故事”为内容,构建河南海内外融通的国际形象传播话语体系

向国际社会展示河南省的良好形象,“民心相通”是关键和基石。话语交流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与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翻译的交流与纽带作用,以“翻译河南”系列工程为抓手,深度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向海外人民译介我省的中医药、少林武术、太极拳、瓷器、豫剧、美食、节日民俗以及红旗渠、少林寺、龙门石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河南故事”,展示河南形象,构建我省海内外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

杨玮斌(2018)明确指出,全面构建河南对外话语体系,要“提升对外宣传推介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4]我们认为,要做到“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话语视角上,需采取“他者视角+地方视角”;在价值取向上,需采取“本土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在传播思路上,需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在话语风格上,需“有洋味儿+接地气”,用西方思维“讲好河南故事”;在话语方式上,需“宏大叙事+小叙事”,含而不露地向海外受众“讲好河南故事”;在传播路径上,需凝聚传播合力,优化传播渠道。

(四)提升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话语应对和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传递新时代河南省政府良好形象

政府形象作为区域形象的门面和首要要素,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形象的好坏与高低。对此,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政府首先应第一时间用“主动式”的发布行为取代“被动式、回应式”的发布行为。这既可以有力掌控突发危机事件舆论走向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也可以有效遏制谣言和小道消息的兴起,遏制负面舆情漩涡的形成,从而大大助益政府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巩固与保持。因为在网络高度发达和传播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一旦政府失去话语先机,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就很容易很快地走向极端,瞬间形成巨大的负面舆论漩涡。这样不仅会给政府造成被动,也会给政府公信力和形象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其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舆情在“疏”不在“堵”。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政府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话语议题设置,及时跟进,持续发布,有力引导舆论导向,“以思想共识凝聚行动力量,用正确舆论引领前进方向,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5]再次,在话语应对策略上,要采取“‘明确清晰+妥协模糊’有机结合的权威回复”策略和“强化一致性立场,弱化冲突性立场”策略等,妥善化解危机,修复和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在此次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对河南省政府的好评不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被称为“硬核”抗疫,这与主动、迅速、引领性、策略性的话语应对与话语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也对政府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对此,我们提出了“提升公众语言素养,加强应急语言宣传,普及应急语言知识”“加强应急语言基础建设”“制定应急语言服务预案,从体制、机制、法制层面予以保障”“建设突发事件应急语言管理体系”“建设语言科技支持体系”“建设语言志愿服务体系”“设立应急体验中心”等建设举措。[6]

三、结语

虽然区域形象的传播,最终也需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可,但从根本上说,是区域形象的主动性传播在先,而被承认的被动性在后。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在河南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展升级的今天,面向海内外传播和展现河南省良好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科技形象、文化形象、生态环境形象、教育形象,构建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传播话语体系,是增强河南省“软实力”、保障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原振兴、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让河南更出彩的迫切任务与核心要义。

[本文为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大学英语‘金课’”研究(2019SJGLX28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杨凡.文旅融合环境下河南黄河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4):70-72.

[3]范红娟,杜佳林.黄河文化体系下的城市形象自塑之路:以《郑州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4):39-42.

[4]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助力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J].决策探索,2018(4):10-11.

[5]王晶晶,邢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提升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0(9):22-26.

[6]党兰玲.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建设 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13.

(党兰玲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闫亚平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传播新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