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气象传播路径研究

2021-01-17赵亚峰刘立成王子曰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智能

赵亚峰 刘立成 王子曰

【摘要】智慧气象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无传播,则无气象,智慧气象传播是智慧气象的重要内容。通过重点分析智慧气象传播的生成机制,探索智慧气象传播的特征和变革路径,提出智慧气象传播的核心是智能化平台搭建、智慧气象传播的路径是融合媒体和融合需求、智慧气象传播的未来将连接一切等观点,展现和勾勒出蓬勃发展的智慧气象传播现实和未来生态图景。

【关键词】智慧气象;智慧气象传播;智能;路径与未来

一、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

智慧传播就是智能传播。智能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全新传播现象[1],这里探讨的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是指,依据智慧气象的超大智慧平台,借助计算机的大数据计算,掌握用户需求和行为偏好,主动、精准地向用户推送气象信息的传播活动。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维普的文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气象”研究的论文有136篇,专门进行“智慧气象传播”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气象的基础理论、智慧气象的发展与应用、智慧气象技术设计与创新等方面。此外,一些论文虽没有明确提出智慧气象和智慧气象传播的概念,但涉及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内容,与智慧传播紧密相关。

在智慧气象的基础理论方面有沈文海的《“智慧气象”内涵及特征分析》,周勇、胡爱军等的《智慧气象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等文章,前者较早且系統地从信息化角度对智慧气象的基础、实质、内涵等做了阐释,其中,在智慧气象的十个特征中提出“以分布式专业化分工格局制作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并尽可能做到用户在服务产品制作过程中的适当参与”的传播观点。后者从智慧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智慧气象相关进展情况,提出“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等智慧气象应该具有的内涵。

智慧气象的发展与应用方面的论文最多,占论文总数的2/3,其中智慧气象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占比最高,有63篇。有张海涛、邢丽元等的《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田静斋、张贵梅等的《基层现代农业对智慧气象需求调研报告》,孙玫玲、左晓辰等的《基于智慧气象业务平台的气象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这些文章涉及气象与农业数据的整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和构建集约化智慧气象服务体系,用智慧气象理念、更加精细化的产品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智慧气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研究,有陈玉琪、陆小林等的《智慧气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提出在智慧城市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气象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集气象监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一体式”智慧气象平台。

智慧气象技术设计与创新方面,有贾斌、李又君等的《城区防汛智慧气象系统设计与实现》,崔迪的《“智慧气象”预警相关信息发布模式研究》,胡元川、邓小波等的《基于车联网的智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初步研究》,这些研究是气象观测数据和相关领域结合所作的具体技术设计和方案。

在气象传播现代化的研究方面,刘立成的《中国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特征》提出“气象传播现代化即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人类的气象活动、气象信息的交流、符号和媒介进行改造的过程,以达到气象传播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过程”。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但没有就气象传播的智慧化问题做深入研究。

应该看到,以上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把握智慧气象的特征、内涵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缺乏对智慧气象传播的研究,基本都是把它作为智慧气象其中的一个板块或环节来开展的,要么过于宏观和抽象,要么又过于狭窄和琐碎,缺乏对智慧气象传播自身理念、机制和流程的梳理和探讨,难以把握智慧气象传播的实质。当前,传统气象传播难以适应公众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单纯的气象信息服务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综合决策的需求,单向推送的气象服务难以适应互动智能的服务需求。同时,以量取胜、低水平重复的信息推送模式也阻碍了气象传播现代化的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推进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气象传播“小荷才露尖尖角”,前景光明。因此,本文将在充分借鉴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智慧气象传播的生成机制、主要特征及其变革和具体实践路径,勾勒出蓬勃发展的智慧气象传播现实和未来图景。

二、智慧气象传播的核心:智能平台、智能感知

(一)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环境

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打造标准统一、质量可控、分布式结构的气象服务数据资源体系。研发基于网格预报、实况等气象数据再分析技术,构建精细化、多要素、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集。建立气象服务数据采集、过滤、共享等功能接口,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汇,建设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的行业气象服务数据集。探索建立面向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形成全国统一应用的气象服务大数据环境。

(二)构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

引擎指程序支持的核心组件,利用引擎可迅速建立、铺设程序所需功能。智慧气象服务引擎能够高效组合气象服务大数据资源、核心算法以及业务流,响应服务需求,迅速搭建服务业务,实现服务功能。

基于统一开放应用框架和开发环境,研发气象服务模型和算法,建立灵活、通用的业务流程接口,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引擎,实现数据、模型与算法集成和气象服务业务重构,通过大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和功能拓展,实现风格形式多样、信息要素齐全、模板规范标准、按需动态改进的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

(三)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向公众、行业提供多种类型的智慧服务产品。建立服务产品库,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集中规范存储及在全国的共享。建立服务定制环境,实现用户对气象服务的自由定制。建立用户信息收集反馈的模块,跟踪服务过程,评估服务效果。平台功能无缝连接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以及各省区市App客户端,在全国实现基于“云”的智慧气象服务资源共用、能力共享。

三、智慧气象传播的路径:融合媒体、融合需求

(一)智慧气象传播的需求融合

智慧化生产的关键是变“业务驱动”为“数据驱动”,即依托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以两个智能感知生成的海量数据为基础,以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流程再造理念为指导,完成气象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的产业链结构、生产机制、流程的全面提升。全球瞩目的德国工业4.0计划代表着机器智能联网,以及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工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在2013年推出后就得到世界科技界、产业界的热烈回应。其核心内容是立足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以智能制造思维设计、开发和配套柔性生产线,实现传统工业生产的集中式控制模式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模式的转变,让消费者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其所需的、且个性化十足的定制产品。在这种模式中,旧有的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蕴含在整个过程之中,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二)智慧气象传播的媒体融合

智慧气象传播的媒体融合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主体呈现“一体众传”新格局。“一体”指的是“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2]的法律赋权,体现的是气象信息信源的唯一,传播主体的专业和权威。“众传”则是指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云”与“端”连通后全民介入的气象制作与传播,普通大众可以在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自由地分享、评论、再创作,使传播范围更加广大、传播质量更加优化,即所谓用户充当了在新的在线交流过程中的轻量级系统设计师[3]。二是基于算法的智能化推荐。在信息严重过载和长尾效应凸显之时,智能化推荐功能已经成为网络服务的标配功能,推荐系统是人与信息的连接器,用已有的连接通过一系列算法、数据挖掘等去预测未来用户和物品之间会出现的连接。推荐系统本质上处理的是信息,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信息生产方和信息消费方之间搭建起桥梁,从而获取人的注意力,是精准化传播的实现路径。三是传播渠道形成“媒体立方”型平台。四是关系化传播,即通过长期优质服务与用户建立起的基于互信的一种供需关系延长,这时产品服务自身就是媒介。智慧气象的关系化传播不仅仅是信息互动,更是情感与需求的连接,它包括向用户生活中的不同层面需求展开产品和服务延伸,如健康与气象、出行与气象等,实现从“一次性消费”向“深度黏合”的关系形态转变,建立起气象部门与公众的共同体,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三)智慧气象传播的管理融合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带来管理上的深刻变化:首先是管理对象的变化,即由单纯“管人”变成了既管人还要“管智慧机器”;其次是传统“科层”式的管理方式将被打破;再次是管理目标由效益目标向价值目标的转变。可以说,整个管理体系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路径与传统新闻传播管理有天壤之别,这对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瞬间决断智慧以及综合管理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管理者应该尽快调适自己新的身份和角色,实现如下几个转变:一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将更加专注于判断。二是将智能机器视为管理“伙伴”和“同事”,人工智能不仅能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还可以让管理者通过对话或其他直观的方式,与智能机器开展协作互动,人工智能将成为其随时待命的助理和顾问,帮助人类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像电影导演一样工作。“导演式”的管理者能够将各种各样的想法汇集成完整、可行且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并迅速融入团队和传播的实践中,实现最佳最优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智慧气象传播管理者要将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最大化的传播效益兩者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并把承担社会责任置于首位。

四、智慧气象传播的未来和前景——万物皆媒 连接一切

未来是万物皆媒的时代。《Google:未来之镜》的作者托马斯·舒尔茨指出,谷歌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包含世界上所有信息以及彼此联系的超大数据库,终将互联一切[5]。当下,不仅仅是媒体在互联网化,其他物体也在借助网络不断连接和延伸,传统认知被不断打破,带来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的应用。智慧传播时代将重构传播主体和内容接收者二者的关系,AI、VR、可穿戴设备技术,特别是5G的快速发展将由人构建的媒体空间不断拓展,在未来随便什么物体或是眼镜,或是项链、茶杯甚至五斗橱都可能成为媒介,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不再遥远。这些都为智慧气象传播衍生出无限可能和想象空间,包括发展“无感”精准的公众气象传播、发展交叉重组的行业气象传播和发展靶向高效的决策气象传播。

(一)“无感”精准的公众气象传播

“无感”气象服务指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基于对用户服务数据的分析,主动感知用户需求,智能为用户生产需要的产品,提供精准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基于场景的分众气象传播。梳理、分类和设计气象服务场景,开展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不同用户行为的场景气象服务设计。研发基于场景的图形、图像、智能语音交互气象服务产品。比如在用户的驾驶场景中,智慧气象能够为驾驶用户提供精准的、分钟级公里级的短时天气预报,可精准预测路面温度和湿度、路面积水和结冰、能见度数据,车胎温度与气温关联分析、气象信息与自动驾驶的匹配等信息,优化汽车驾驶的舒适体验,保障行车安全。二是开展气象服务信息的精准靶向智能推送。这是智能推荐的升级版,能够更加精确地寻找目标、辨析需求,准确无误地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多样化的气象信息。目前需要开展面向任意位置的预报预警产品生成技术研究,研发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推进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与社交平台、移动互联和物联等渠道的对接,实现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的靶向发布和传播。未来的“无感”公众气象传播场景可能是:清晨,你在穿衣镜前整理服装,镜子上会显现出今日天气以及穿衣指数,假如你是过敏体质而今天空气中花粉或柳絮较多,那么镜子又会语音播报提醒你需要佩戴口罩;你坐进汽车驾驶室,打开导航,你此次行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一目了然,也会提示你躲避灾害气象地区或为你重新规划路线等。

(二)交叉重组的行业气象传播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多发的大背景下,诸多行业的生产和发展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也带来相关行业和业务场景对于个性化气象服务的巨大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对气象信息的投资,将可能产生高达98倍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理论[6]。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在《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7]。在巨大的市场和利益面前,由国家战略主导的行业智慧气象将率先在农业、交通、旅游、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通过气象影响普查、分析和数据的共享汇集,建立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指标,构建面向行业的影响评估模型,在全国布局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其传播路径分两步走:“信息交叉”和“信息重组”。

“信息交叉”是指气象部门自身精细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集与相关重点行业经济发展受气象条件影响因子的交叉,构建该行业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前期经过大量的行业气象灾害调查和需求分析,掌握和制定该行业生产、运营等不同环节气象服务参数、阈值,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益。比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靠天吃饭”,还“靠地生存”,能量来源受气象条件变化存在波动性、随机性,同时也受地理条件制约,有风电厂在选址时距离相差百米其效能差别巨大[8],必须经过长期的气象资料监测数据收集,并和地域环境资料信息进行交叉整合分析。“信息重组”是在信息交叉的基础上,对接行业大数据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数据,集成行业气象算法模型,研发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新产品紧紧围绕用户对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应用场景等的需求,建立以用户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或应用客户端,为重点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按需定制的行业气象服务。比如气象部门与中石油的深度合作中,在物流配送方面,双方通过打通数据建立了最优化的气象与配送时机模型,用最安全高效的方案帮助中石油解决周期比较长的跨省资源调配的问题。另外,通过短时天气预警功能,提高了中石油高危险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躲避灾害天气的能力。

(三)靶向高效的决策气象传播

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的气象信息,在智能时代它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地位将更加重要。决策气象传播需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发展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高效制作、信息靶向发布、舆情即时收集等技术,实现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决策服务“一张图”,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影响分析的决策气象服务。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设自动化决策气象信息支撑系统。整合气象、水文、交通、地质、灾情等多种数据资料,对决策产品进行归类整理,制定决策材料制作标准规范,以时间轴、阈值等作为产品制作触发条件,开发决策材料分块化和自由组合功能,实现各类灾害天气以及地震、火灾、地质灾害、污染物泄漏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自动制作、主动推送功能。二是开展菜单式气象灾害风险决策支持服务。建设省级辅助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集成知识推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高影响天气和突发事件气象影响评估模型,实现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提供基于不同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研判“一张图”服务,建立菜单式决策气象服务模式,实现接收指令—后台数据自动分析—产品分块化组合—材料自动推送—服务效果反馈—功能修订完善的全流程功能。三是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和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融入应急管理体系。发展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技术,提高预警信息传播人群的精确度;从常规的预警信息发布逐渐转化为基于影响的灾害风险预警发布,提高风险防御的针对性;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卫星等的预警传播手段,进行立体化矩阵式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即使是偏远农村、牧区、山区、海区,其预警信息传播也能全覆盖、无盲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气象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而萌芽并不断生长的,智慧氣象是机器的、理性的、精确的数据时代,多种技术在不断地融合、叠加、迭代中,为智慧气象提供了高经济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智能技术底座,推动气象进入一个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决策的智能时代。同样,智慧气象传播也形成了以机器人操作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当然,在这里人类的智慧依然不可替代。智慧气象传播带给所有人优质的气象信息产品:准确精细又贴近需求,无处不在又无所不知。智慧气象传播倡导的是多元参与、数据共享、协同治理,它用无限的创造力和接通力与其他行业相融相生,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安全福祉。智慧气象传播,正在“悄悄地”走到我们的身边。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21软科学课题“基于党建与气象业务深度融合的省市县三级基层党组织共建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编号:2021ZZXM12)

参考文献:

[1]程明,赵静宜.论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与主体认知[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EB/OL].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612/t20161213_349478.html.

[3]Andrea Wei-Ching Huang,Tyng-Ruey Chuang.Social tagging,online communication,and Peircean semiotics:a conceptual framework[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9,35(3).

[4]曾静平.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J].学术前沿,2018(12).

[5]托马斯·舒尔茨.Google:未来之镜[M].严孟然,陈琴,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164.

[6]公共服务和私营企业互为支撑,成为全球气象发展两条腿[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875521329915962&wfr=spide=r&for=pc.

[7]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8]合理建设的指路明灯[E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312/t20131213_233867.html.

(赵亚峰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任编辑;刘立成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高级记者;王子曰为平顶山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智能
智能与自主
让纸变得智能
一种智能微耕机的研发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制造·AI未来
点娜智能巡点检仪防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