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党报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杰出贡献

2021-01-17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刘建明

【摘要】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党报“破解难题”的功能理论,揭示了党报人民性的四个内涵,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论断,阐述了打破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对外宣传格局。

【关键词】党报的破解难题;人民性的理论体系;四全媒体;外宣战略布局

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形成于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由真实性、党性、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党与人民的喉舌、勇于坚持真理和勇于修正错误等原则构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报理论不断充实,先后提出报刊批评(舆论监督)、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弘扬主旋律等观点。十八大前后,习近平同志在多次关于新闻工作讲话和有关论述中,极大深化和发展了党报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新局面。2018年6月15日,他在给“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写道:“改进宣传报道,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党报的新使命、新规律。

一、党报工作“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习近平同志提出“破解难题”的党报功能理论,强调新闻工作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深刻阐释了党报工作的重要规律。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1]社会不断发展,各地的条件、环境千差万别,报道不同时期与各地发生的事件,分析不同领域的各项工作,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甚至以同一种立场去判断是非。“让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见面”是党报的直接功能,是喉舌属性的体现,但新闻工作更深层的功能是再现或预测可能出现的趋势、危机或隐患,提醒管理者和群众正确把握社会大势,顺利完成“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大使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自汉代桓宽所著《盐铁论》之《忧边》一文,是说聪明的人在不同时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智慧的人随着事物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党的新闻工作面对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应依据具体事实的特殊性判断如何报道,提出符合时宜的见解。为此,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问题,要求新闻工作者“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记者深入社会基层,通过媒体的耳目作用,发现事物的异常变化,提出清除前进道路上障碍的新见解,及时为社会进步“破解难题”。

前几年,所有媒体对电商一片赞声,但媒体没有发现,电商巨头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其雄厚资本、价格优势和垄断市场的实力,对成千上万家实体店的生存构成威胁。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时作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重大决策,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告诫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3]这篇评论既发挥了喉舌作用,又为电商的发展前景指出正道,让人们对电商平台有了更美好的期待,赞成的观点和跟帖源源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随着电商规模的迅速膨胀,不仅媒体,很多人都在关注个体经营者的生计。《人民日报》的评论不仅指出了电商垄断市场的危害,同时又为电商指出了奋斗方向——平台巨头们应当把巨额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党报紧盯客观事物的变化,回答社会产生的疑难问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破解难题”的党报功能,为社会打开明亮的窗户,让人们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知道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而迎来光明前景。

党报“破解难题”功能的实现,是在社会出现某种困境或阻力时,引导社会摆脱窒碍的困扰。这需要媒体遵循三个“破解途径”,尽早发现社会的异动,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对策和谋划。第一,媒体要以科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事物,从全局与实际出发认识社会疑难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5]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固守成见,很难“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第二,记者看问题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大局,只有把握国内国际整体局势的变动,才能认识具体事物的趋势。习近平提出:“我们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6]党报只有着眼于时代特点、世界热点和我国的全局性战略,才能为解决社会难题提出新思路、新路径,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第三,记者遵循社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法则,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发展的阻力,抓住损害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出化解矛盾的正确方法。习近平强调:“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党报发挥“破解难题”的功能,就是要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引导事物朝着有利于全体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启动点是人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归宿点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破除党报“人民性”的“空洞化”“套路化”

70多年来,党报研究者多次提及“党报的人民性”或“新闻工作的人民性”,但始终没有给出确凿的定义和系统的阐释。一般的解释是:“党报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呼声;党报是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的桥梁。”这些说法没有错,但太空洞、过于笼统,让人抓不住有血有肉的内容。“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路径和方式方法,解决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生动不够、鲜活不足以及模式化、套路化的问题,增强吸引力、感染力。”[8]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此,党报“人民性”的观点不仅具体化了,而且破除了“空洞化”“套路化”的旧模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习近平在2016年又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9]新闻宣传脱离人民的切实利益,是空泛的“人民性”,说起来动听,实际是“一纸空文”。

习近平回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形时说,乡亲们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上一块肉,我很盼望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10]党报如果不报道人民疾苦,不提出如何改变人民的贫困,人民性就是空中楼阁。党报的人民性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要报道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反映人民的生活要求,解决人民的生活疾苦,这是党报人民性的第一个内涵,也是主要内涵。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贏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1]人民最迫切的追求就是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在于能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12],党报的一切宣传、一切报道,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否则就背离了人民性。

习近平还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3]党报人民性的第二个内涵就是,把人民创造历史的业绩,把人民任劳任怨的艰苦劳动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作为国家的主人,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报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人民的实践和人民群众中的模范人物及事迹作为主要报道对象,宣传来自群众的伟大创造及其经验。记者报道人民群众中不断发生的鲜活事实,展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勇于献身精神,是党报人民性最生动的体现。

在全国抗疫斗争中,《人民日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宣传各地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出现,《人民日报》及各级党报就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动员人民做好防护工作,陆续报道广大医疗工作者不怕牺牲,踊跃奔赴防护救治现场;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应部门,昼夜奋战、应急保供;警务系统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全国的疫情防控有条不紊地进行。2020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及时刊发评论员文章《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清洁工、快递员、司机及志愿者给予最大关注和报道,生动讲述他们的抗疫事迹。其中,《人民日报》报道的国家卫健委组建6支共1230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令广大读者终生难忘。近十年来,《人民日报》和全国各级党报遵照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思想,在对扶贫帮困、工程建设、抢险救灾、生态保护和科技攻关等各条战线模范人物的报道中,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人民性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第三个内涵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治报道主要反映人民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志。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14]党报对社情民意的迅速反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风向标,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这种主动与被动都根植于人民的愿望。增强政治判断力,来自忠于人民的信念,基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习近平指出:“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15]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如果忽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呼声,党报就既不能正确地说明党的政治方针,又不能引导广大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正确路线。

党报人民性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第四个内涵是,报道党与政府的工作业绩,评价各级党与政府的工作,不是根据领导干部自己的总结,而是根据工作实绩,由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得出结论。习近平指出:“今天,全党同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16]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党与政府的工作是否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人民是否享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权利,人民最知道,最有资格评价。党报考察和评价政府工作,只能依据人民的意见。许多地方的党报喜欢报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没有考察这类工程是否有真正的业绩。许多“形象工程”坑害一方百姓,媒体却大加赞扬,往往引来一片骂声,这种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是对党报人民性的践踏。党报要始终“为人民讲话,要让人民讲话,要讲人民的话”,“以大众视角、百姓情怀”,选择“能够产生认同、引起共鸣的事实”,才能体现深厚的人民性。

三、构建资源集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习近平提出全媒体及四全媒体建设方略,把党报理论推进到数字媒体新领域。进入21世纪,传播技术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及其移动终端成为新兴媒体,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推动党报向全媒体转型,形成多媒体融合形态。作为党的思想舆论机关,党报不再仅是纸性介质,已经变成多业态的党媒。习近平同志认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舆论生态与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7]四全媒体不仅具有各种传统媒体的功能与效果,而且可视化程度更高,党报的全媒体化,运用数字手段感染受众的思想情感,强化了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了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较2020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有10.07亿,较2020年12月多了20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城镇网民规模达7.14亿,占网民整体的70.6%。[18]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广大用户的第一信息源,四全媒体已掌握在大众手里,成为各种力量、各种思潮的宣传工具。党报只有在网上,使用四全媒体才能引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全面认识客观世界。习近平提出警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9]在今天,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只有主导了互联网舆论,才能把握国内和国际事务发展的主动权。

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下,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从《人民日报》到各级党报相继行动起来,利用两年多时间,建立了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先进技术支撑为基础、改革管理方式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人民日报》以最快速度完善了采编的数字化手段,整合全社的技术力量,推动了编辑部各部门与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深度融合。随之,设立了“中央厨房”的编辑与发稿平台,与各部门、各分社、各社属媒体的编辑记者建立了全天候的直接供稿渠道。20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人民日报》首次采用“中央厨房”机制,记者的一次采集,生成了各类形态的稿件,借助多种渠道传播到各类受众那里。借助县级融媒体建设,《人民日报》打造了基层和社区的信息枢纽,已由一份报纸形成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媒体方阵。《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还将各类形态的新闻稿推广给全国百余家合作媒体和近200家海外媒体,综合覆盖受众已超过9亿。[20]

习近平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要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21]不管技术手段多么先进,传播内容不符合受众需要,党报的全媒体就不会产生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党报的全媒体建设首先要有用户意识,报道内容具有高品质,是受众最想知道的原创性新闻,党媒才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聚集庞大的用户群,它的权威性才会在广大受众心中树立起来。原创性新闻作为独家报道、独家访谈和独家评论,富有稀缺性,甚至具有唯一性价值,使受众成为社会的先知先觉。对于党报全媒体来说,原创新闻能把当天或最近发生的大事、要事给予准确、精彩的报道,对受众产生黏性,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党报及其全媒体经常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把引导受众作为传播新闻的最高目标,标志着党媒的用户意识已经上位。

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当下,划清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界限已经十分困难,因为新闻报道的分工和传播空间已经牵连在一起。社交媒体将中央党媒和地方党媒的新闻同时纳入网络,对受众的影响难以区分孰轻孰重。地方党媒如果把当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报道出来,即刻通过社交媒体或个人公众号传遍全国,中央党媒若依旧罕言寡语,其传播力就会被民众所忽视。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来自各类新兴媒体的信息互相交叉和挤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2]消除各类新兴媒体的分隔,将“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全媒体相融的基本趋势。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23]仍有思想障碍,许多党报全媒体的新闻缺位,削弱了多元信息的融合。

“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发挥四全媒体“资源集约”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升级。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24]”。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集中起来;使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终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信息检索、存储与搜索引擎,把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资源等纳入公共平台,形成全媒体稿件的生成与传播能力,关键在于生产出更高效能的“中国芯”。要使记者和编辑随时能为某条新闻提供信息、背景和观点,需要掌握多种技能,这就要求报社壮大新闻人力资源。《人民日报》的移动平台“人民号”很重视技术和人才建设,依托汇聚高素质人才的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品类的内容聚合平台,显著强化了客户端的服务功能。[25]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单是应对传媒技术变革的需要,更是在数字传播技术的快捷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实现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这就需要集中一批既懂技术又有高度文字素养的优秀人才队伍。

四、打破“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优化外宣的战略布局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各国政府和媒体对我国空前关注,但我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26]更为严峻的是,我们的一些国际报道和新闻评论甚至屡屡遭到一些国际势力的辱骂,“挨骂问题还没有解决”。[27]不仅如此,我国对外广电节目收视率很低,我国报纸在国外境外的读者较少。习近平同志正视中外“信息逆差”,以唯物主义者的胸怀重视我国对外宣传的劣势,应引起中国新闻界的深思,并进行深入研究。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际舆论格局目前“西强我弱”,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声音总体偏小偏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的声音。我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我国政府和人民爱好和平,对国际事务持有公正立场,我国的广电技术和节目信号覆盖世界各地。为什么我们的对外报道得不到国外广大受众的青睐?为什么国际舆论“西强我弱”?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媒体的会议报道比重过大,反复播发领导人的讲话,老一套说法早已没有新意,还在不停地“炒冷饭”。领导人讲话中最有价值、最有深刻教益、最有启迪的新论断、新预言,却往往一带而过,没有挖掘其重大意义。二是对我们有利的新闻报道得又多又详细,而且重复率高(适度重复报道是必要的);但对我们不利的新闻不报道或报道得很少、很简略,新闻失去平衡性。三是有些國际报道列举事实不足,选择的事实缺乏说服力,长篇大论的空洞道理讲得多。新闻要讲道理,但首先要用事实说话,站在客观立场上讲理才有说服力。四是西方有些媒体和政客经常对我国造谣,恶意攻击中国,我们要果断驳斥。但要用事实反驳,善用“第三者说话”,即“某某说”“据悉”“知情人士透露”“西方某某著名学者认为”……不要直接说“我们认为”“我们一向主张”“历史告诉我们”……使用这种主观字眼,容易让受众生厌。

习近平同志告诫新闻工作者:“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8]使用正确、客观、亲和的话语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话语不是指说话、发言、演讲或文章中的一般语言,话语作为一个庄重概念,是指对重大问题以寓意深刻的词组或句式表达言说者的信念,对言说者和言说对象都能产生仪式感和震撼力。同样,话语权不是发言权和言论自由权,而是指言说者提出的概念和信念,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尊重,在受众中享有崇高的权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媒体应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习近平认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在世界人民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29]任何大话空话、傲慢自夸的话语都会让受众扫兴,甚至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报道我们的建设成就要用事实,展示具体生动的画面,要引用外国客人的评价。

创新对外话语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利益追求,媒体要采用融通中外的思想、概念和语汇,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做功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要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要谦逊宽容,“做到‘点穴式发力’,该点到为止的时候点到为止,该一击穿透的时候一击穿透”,让各国人民认识霸权主义对我国攻击的险恶图谋。习近平同志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描述那种引人入胜的文学情节,而是真实、朴实地介绍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事迹,描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需要实事求是地陈述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及中国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

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强化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底气。软实力作为征服人心的力量,包括制度软实力、国家形象软实力、外交政策软实力、文化艺术软实力和道德软实力等,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征服力。党报和各类新闻媒体要广泛向世界传播我国的各种软实力,体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文化人,发挥意识形态吸引和感化人心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国家形象是由媒体塑造的,这个错误结论把国家形象视为人为(媒体记者)打造的结果。国家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无须任何人塑造,塑造的形象都是虚假的,最终要走向反面。国家形象作为世界人民能够看到、感受到的一个国家的景象、发展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主要是由各国媒体客观再现的结果。我国的媒体管理部门需要优化外宣的战略布局,客观地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主要途径有:一是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通过新闻发布会用事实向国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让外国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0]二是为外国媒体及其在我国建立的记者站和分社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了解、认识中国。外国记者长期在中国生活和采访,才能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了解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他们也才能正确地向世界宣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展示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底蕴。三是我国驻外媒体突出报道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对外方针,展示中国睦邻友好、平等互助的对外政策。四是我国的外宣媒体通过具体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是成功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消灭贫困、保护生态环境成效显著,中国在整体上已经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正在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在国际交流中,各类代表团及代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正在把马克思主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一步步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推进,为各国人民实现平等互助、共同繁荣而做好每一项工作。

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让全世界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为提高“五力”,即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需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把握国际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中央主要媒体要强化驻外机构的职能,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力军。各类媒体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高品质的国际传播品牌,培养造就一支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忠诚、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兼具开阔国际视野的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6.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6.

[3]常盛.“社区团购”争议背后,是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更多期待[N].人民日报,2020-12-11.

[4]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二○一三年八月十九日)[M]//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4.

[5]习近平.论党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5.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5.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3.

[8]张效亷.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02-13.

[9]习近平.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8/c_1117813533.htm.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求是》杂志,2021(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

[13]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二○一三年八月十九日)[M]//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6.

[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120199912.htm.

[15]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N].人民日报,2016-05-03.

[16]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29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1-11.

[17]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628195087810674&wfr=spider&for=pc.

[18]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236591963262372&wfr=spider&for=pc.

[19]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062181034138166&wfr=spider&for=pc.

[20]许正中.人民日报社: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090037262691378&wfr=spider&for=pc.

[21]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2月25日)[N].解放军报,2015-12-26.

[22]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628195087810674&wfr=spider&for=pc.

[2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8(16).

[2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2016年4月1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25]许正中.人民日报社:提升四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090037262691378&wfr=spider&for=pc.

[26]习近平.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二○一六年二月十九日)[M]//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

[27]习近平.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二○一六年二月十九日)[M]//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

[28]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求是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503064027555902&wfr=spider&for=pc.

[29]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二○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M]//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53.

[30]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求是,2021(12).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