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叶广芩《秦岭无闲草》的审美意蕴

2021-01-17高甲梅罗画月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叶广芩山林秦岭

高甲梅 罗画月

《秦岭无闲草》是叶广芩出版于2011年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以类似散文的表现形式,对秦岭自然、人文等的理解融入书中,营造出不同于其他秦岭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秦岭无闲草》的独特审美意蕴:首先,作家将秦岭自然风光作为审美对象,使美回归自然本真,凸显秦岭万物共生的和谐自然;其次,作家关注民俗,通过记叙自己与友人在秦岭保护区内的见闻来表现秦岭山中生活的隐逸之美;最后,通过对作家笔下秦岭自然与民俗审美的分析,阐释《秦岭无闲草》不同于作家“秦岭系列”的其他作品的独特审美价值。

秦岭自1965年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伐木者的电锯便被阻挡在大山之外,在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叶广芩在小说《山鬼木客》中就曾写到天花山自然保护区建立过程中,将核桃坪的村民尽数外迁的场景。人类的离去将自然的本真归还给山林,作家的到來又将自然之美引进文学之中。《秦岭无闲草》一书,作家将秦岭这座大山看作一个拥有无限生机的整体,作家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感受秦岭的生态之美。

一、万物共生的自然之美

《秦岭无闲草》与作家以往的家族小说不同,作品呈现的不再是家族变迁中的忧虑。本书中秦岭这座大山成为本书真正的主角,作家回归自然,以一位豁达开朗、心中无忧的知识女性的身份进入作品,在一草一木中探访自然之美,并从多个方面对秦岭地区的自然之美进行阐释。

第一,作家在书中用“净土”“原始”“本真”三个词概述秦腹地与外界隔绝的自然状态。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它同外界的发展不在同一轨道上。当外界的城市因建设机械轰鸣时,这里的植物仍旧保持着自然生长的状态,成片的原始森林继续增加着落叶的厚度。同时,秦岭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山林间留存。党高弟曾说:“秦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小说《山本》卷首语中将秦岭说成是“龙脉”。叶广芩在中篇小说《黑鱼千岁》中说秦岭地区在古代是汉武帝的猎场,引用王昌龄的诗句“白马金鞍从武帝,旌旗十万宿长杨”来形容狩猎场面的盛大。以至于几百年后,风雨天气里人们还说是汉武帝回来看他的猎场了。秦岭历史文化可见一斑。当然,秦岭地区的原始状态和保护区的及时设立与工作人员的勤劳工作是分不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为万物共生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作家从秦岭深处细微的自然景观出发,凸显秦岭地区自然环境的幽静。自古文人对自然山川的描写佳作频出,如唐代诗人王国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虽然字数不多,却能营造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春之月夜图”,诗句间呈现出很大的张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叶广芩在描写秦岭独特的自然环境时,也将目光放眼于秦岭繁盛的草木之中,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达人与景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达到突出秦岭山林的静谧、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效果。“大朵的杜鹃花在雪中开放凄美悲壮,一只血鸷呼啦啦地从石头后飞起,唬得人兀地停下脚步,你惊了它,它也惊了你,它走了,你停了,彼此相视一笑,那种感觉十分奇特。”在作家笔下,人同生长在山林中的万物一样,是山林中渺小的一员。同样的和谐之美还出现在她的小说《山鬼木客》中,到山中寻找野人踪迹的调查员陈华住着简陋的窝棚,“窝棚里的湿和外面的湿连成一体,低矮的‘床’下是一道流动欢畅的水沟,沟里的水像正式的河流一样,由西向东,流得认真而执着,有时还翻起一个小波浪”。在山林之中寻找山鬼的人,渐渐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了。这种融合是人积极主动同山林亲近的结果,同时山林也给予人最大限度的包容。一年有四季,草木有春秋,“色彩”是秦岭自然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山林的色彩在时令中不时变换,“美”也在季节变化之中不停变换。牛蒡子的紫花、鸭跖草的蓝花、赤芍的红花、白芨的黄花……各种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在深山之中争奇斗艳。这斑斓的色彩之中还有秦岭丰富的动物,熊猫、狗熊、豹子、羚羊等在山林中自由穿梭。

作家在凸显秦岭的植物价值时,将人与植物紧密联系起来。作家说:“我和草谁并不比谁高贵。”不仅如此,人甚至还用植物的名字来为自己命名,作家兄弟姐妹们的名字都和植物有关系。她引用《秦岭植物志》中的记载,称秦岭物种有五千余种,其中特有植物一千四百二十八种,目前可以确定的具有药用作用的植物有两千余种。可见秦岭地区不仅植被物种丰富,而且很多可以为人们所用来解除病痛之苦,能够清热解表、清喉止痛、祛痰平喘的大力子,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又可以作香草用的祖师麻,可以治疗蛇毒的金栗兰,可以止血的败酱草和仙鹤草……传说药王孙思邈与秦岭渊源很深,他的《千金翼方》就是在秦岭深处写成的。“孙思邈居于秦岭深处,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为民众治病”,植物和人早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秦岭是一座宝库。它将来自西北内陆的干旱和寒流阻挡在山的北面,让南来的水汽在山坡上滋养着各种珍贵动植物。作家身临其境,与友人党高弟一起穿行在秦岭腹地,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折服于它四季更迭的自然之美,感叹它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植被以及对人类慷慨的馈赠。

二、山野炊烟中的隐逸之美

《秦岭无闲草》中没有颐和园式的宏伟皇家园林,没有《狗熊淑娟》中落魄的贵族大院,也没有《采桑子》中住满平民百姓的“桥儿胡同”,作家聚焦于秦岭深处的朴实人家,表现了他们隐于深山、超然世外的隐逸之美。

首先,这种隐逸之美表现在人与自然为伴的环境中。秦岭自建立保护区以来,生活在秦岭深处的人,皆保持着同秦岭一样的本真之心。陶渊明在诗中将生活描述为“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隐逸,生活在秦岭深处的人拥有着同样的惬意人生。他们在房屋附近养鸡,将山上的野味制成佳肴,在自然之中品味山川秀色随四季流转轮回。山里人家的饮食主要以包谷和山中的野菜为主。山里的熊对包谷情有独钟。作家在中篇小说《熊猫碎货》中就描写到熊吃包谷而人却无能为力的事。这种无能为力的背后,是人对动物的主动退让,在人与动物之间实现生存关系上的和谐。

其次,这种隐逸之美体现在山里人家简单而又温馨的饮食文化上。秋天成串的包谷挂在屋檐下,包谷烧酒满满地盛在做工粗糙的花碗中。作家在《秦岭无闲草》中写到自己对包谷酒毫无抵抗之力,在另一篇小说《熊猫碎货》中提到,村民更是将包谷酒当成聊天谈事的调剂品,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这里的人们平时喝包谷粥,作家写道,“老县城村主任吕志诚家熬的包谷茬子豆粥最有水平,大柴锅熬出来的,黏稠浓香,一股真实的粮食味儿”。可以吃的野菜更是不胜枚举。牛蒡子、灰灰菜、狗牙菜、细辛、各种蘑菇……它们可以炒,可以做成腌菜,被煎炒、凉拌、油炸一番,便送上了人们的餐桌。作家曾多次到秦岭腹地佛坪保护区的人家中做客,自然少不了在这里吃饭,他们简单的饭菜和自然风景一样让作家心心念念。自给自足,有酒为伴,不为世俗所困,这正是中国古代隐士们所向往的生活。

最后,这种隐逸之美体现在作家的闲情逸趣之中。作家写秦岭中的植物有她十分专业的一面,如她笔下高大的水杉、无根无叶的菟丝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延龄草等。同时作家也将民间故事传说与这些植物联系起来,使作品充满闲情逸趣,如山茶科的植物紫荆。作家惊异于南方的山茶科植物出现在此的同时,也对它的别名津津乐道。紫荆的茎干“土红色、灰绿色、上有纸状剥落,光滑无比”,因为它的茎干过于光滑,所以当地人给它取了“马光林”“猴不爬”的名字。“马光林”和秦岭地区的方言有联系,而“猴不爬”则是直截了当地说树干光滑到连猴子都没有办法爬上去。至于鬼灯擎,作家由此联想到了山鬼夜行,于是生长于秦岭深处的野花就变得神秘了。当地人称鬼灯擎为“老汉球”,这个名字显得朴实无华,“秤杆七”和“猪屎筒”的别称则让它彻底变得平凡了,甚至还让它“有损尊严”。同一种植物因为不同的名字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甚至有了从仙草坠入凡间的感觉。正是这些与植物有关的小故事,使得作家笔下的山林具有了几分神秘与清幽,变得十分和谐而趣味横生。

三、自然隐逸的审美价值

“青黄杂糅,文章灿兮。”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对于山林有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并将在山水自然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融入生活及文学创作之中。例如唐代诗人的山水田园诗,宋代以来精美的庭院文化等,都是文人雅士自然审美感受的体现。叶广芩的《秦岭无闲草》回归自然,在她的“秦岭系列”文学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

第一,小说中自然、隐逸的审美开拓了作家的文学审美空间。叶广芩作为一位老北京大家族的后裔,她的文学作品中一贯带有贵族之气,如她的《采桑子》《豆汁记》《状元媒》等小说以及《颐和园的寂寞》等散文作品,都是如此。她于2010年出版的生态小说中的动物们也被赋予了某种贵族气质,甚至达到了与人平等的精神境界。作家笔下的贵族气质,来自大宅门后裔的出身和良好的修养,也来自作家对生命、对生活的不断体悟。叶广芩青年时期的生活并不顺利,特别是父亲去世以后,兄弟姐妹被分散到各地,因病几乎失明的母亲无人照料。作家本人在陕西的生活问题不断,可以说在陕西的最初幾年,她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由此开始重新审视人性的慈悲与冷漠。她的小说形成了独有的以悲凉、落寞为主色调的审美特性。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审美提升了叶广芩在作家队伍中的文学辨识度,使她成为家族文学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女作家;另一方面,这种高度统一的审美特点使得她小说中的审美空间相对狭窄,很难有新的突破。在《秦岭无闲草》一书中,作家抛开以往家族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沉重,犹如一只鸟儿,一身轻松地与友人漫步于山林间,这种散漫的出行大有王维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泰然,文学创作的审美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崇尚自然、隐逸的审美在她秦岭系列文学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审美倾向,开拓了她文学创作的审美空间。

第二,为学者研究秦岭文学提供新的审美视角。秦岭的主峰太白山位于陕西省境内,因此提到秦岭绕不开陕西,提到与秦岭有关的文学创作就绕不开陕西作家,其中路遥、陈忠实、邢小利、王伟利等陕西作家的文学作品都对秦岭地区文化有所涉猎,在这其中又以叶广芩和贾平凹两位作家对秦岭情有独钟。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塑造了一位政绩平平,却对秦岭的植物研究十分热情的县长,并通过他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山本》的结尾涡镇在炮火中被夷为平地,“秦岭什么也没有改变,依然山高水长,苍苍茫茫”。这是作者对人与秦岭自然关系的一种影射。叶广芩的《秦岭无闲草》更直截了当地将人物放在巍峨的秦岭之中,作家探访自然的同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家笔下的人是渺小且自知的,不再是妄图征服自然,而是满怀一颗敬畏自然之心,回归自然本真。

作家笔下的自然是一个具有原始自然神力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与现代文明界限分明的世界。作家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来表现自然之美,人在自然之中释放生命的压力,获得轻松、愉悦的生命体验。作家在《秦岭无闲草》中聚焦自然山水,在凸显自然之美和拓宽作家审美空间的同时,将自己在现实中获得的人生感悟融入创作之中,使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成为当下人与自然关系所要遵守的法则。

叶广芩在《秦岭无闲草》中说,“走进这片山林、轰地,立即感觉到被万千生命紧紧地拥入怀中,这种拥抱真挚、热烈、不折不扣”,“由不得你张开双臂,将它们纳入胸中”。人们在不断追求更好的城市生活的同时,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自然世界。了一容在《一树桃花》中写一位哈代先生,因在某个黄昏读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在春天里看桃花的热切想法油然而生。哈代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春天里的一树桃花,占据他心灵的是久居城市的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向往。作家的《秦岭无闲草》是一本心灵回归自然的作品,她将秦岭山林的自然美景以及山林生活的隐逸呈现出来,让人们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追寻自然,在自然之中感受生命的渺小、光阴的流逝,探寻生命的真谛。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叶广芩秦岭系列小说研究”(YCX2102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叶广芩山林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好忙好忙的秦岭
城市山林
一曲传统文化的挽歌
如果相爱
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与人文关怀
守护老山林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