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楼记》的文脉断裂与情怀超越

2021-01-17程怡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物喜岳阳楼记岳阳楼

程怡

《岳阳楼记》作为一篇传承千古的经典作品,以岳阳楼这一建筑作为核心,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主题,在自然的风雨阴晴当中,范仲淹将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融于其中,最终将文章的重心放在了家国情怀的抒发上,使文章的层次和境界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家国情怀。文章格调庄重雅正,作者的人生境界令人赞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受到好友滕子京的邀请后所作的,它流传千古,受到了世人的推崇与喜爱。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上都给人以巧夺天工的感受。但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细细品味之后,发现其具有文脉分散、断裂的嫌疑,前后内容的连接不够自然。

首先,《岳阳楼记》存在“物”的偷换问题。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就对岳阳楼的位置和景色等进行了描述,在末尾指出“迁客骚人”汇聚于此,面对优美的景色产生“览物之情”。这里表现出的是岳阳楼的景色对人们的心情所产生的影响,从逻辑结构的角度来说,这是景物到心情的单向矢量。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分别描述了岳阳楼在“淫雨霏霏”之际和“春和景明”之际的景色,并指出了这两种景色给人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它们对应的心情分别是“感极而悲”和“喜洋洋”。这里所表现出的也是景色对人们的心情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是一种单向矢量。但是从第五段开始,作者开始描绘自己的心境,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并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其中的“物”所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而是与“己”相对的外物,这里的逻辑结构不再是由景物到心情的单向矢量,而是表现出了彼此之间的游移和滑动。与此同时,后文所描写的“物”与前文所表现的“物”在内涵上也存在差异,这给人以不协调的感受。

其次,在文章的前四段,文章所围绕的中心都是岳阳楼,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情绪抒发,都是围绕着岳阳楼而展开的。但是第五段与岳阳楼这一中心的联系并不密切,它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这一段是一个议论段,而在展开议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与岳阳楼之间建立起联系,逻辑关系比较弱,这也导致文章在文脉方面给人以断裂和分散的感受。但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清人林云铭认为最后一个议论段是范仲淹的一种特殊笔法,“闲闲点缀,不即不离”,他对这种表现形式大加褒奖。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核心在于“古仁人之心”,为了突出这种“君民之当忧”的心境,应该将“迁客骚人”作为对比,这样才能使突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是范仲淹在前文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岳阳楼的自然风景以及“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风景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情,因此这两部分有所游离,并没有达到“不即不离”的效果。

而实际上,虽然第五段与前文有所游离,产生了文脉断裂的现象,但是如果将这一段的内容去掉,文章的结构将变得不完整,作者的情怀超越也无法体现出来。在对《岳阳楼记》进行评价的时候,人们虽然会为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准性和生动性所赞叹,但仍然会将重点放在第五段,这一段将文章的意境进行了升级,将作者的人生态度集中地展现了出来。在对这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范仲淹以宗教式的情怀超越了儒家传统的出世思想。儒家的出世思想可以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概括,其中是将“我”作为核心的,将“我”的“穷”和“达”作为前提条件。而在《岳阳楼记》当中,范仲淹所提出的“古仁人”的境界更高一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于忧愁的状态,能够将个人的喜与忧放在人民和天下之后。与此同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身的悲喜并不会因为外物的改变和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他们的境界更为崇高,他们所关心的是天下、是国家、是人民,而自身的情感早已不重要,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与儒家的出世思想相比,范仲淹的这一思想虽然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一脉相承,但在这个基础上给人以脱胎换骨的感受,这也使范仲淹在写作的时候脱离了对儒家思想进行简单复述的困境,而是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摆脱了老生常谈、平淡无奇的问题。在范仲淹的笔下,“古仁人”的思想境界是高于儒家知识分子的,同时也凌驾于君王之上,这是一种更为伟大的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情怀。

我国是一个具有忧乐传统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忧乐精神。比如在《诗经》这部最早的诗歌集当中就已经出现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句子。在《周易》这部古老的著作当中,也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说法。忧乐精神在儒家思想当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可以看作是“忧患大师”。孔子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孟子则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见,在我国,忧患精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这扎根在民族的性格当中,同时也是统治者们体恤百姓的基础,是士大夫们忠君爱民的保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岳阳楼记》当中的情怀进行分析。

首先是以民为本的情怀,《岳阳楼记》中代表性的语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我国历史当中,宋朝是一个积弱的朝代。范仲淹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希望通过出世的方式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居庙堂之高”期间,范仲淹清楚地认识到政权的支撑离不开民众的力量,無论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还是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都要做到“爱民”和“养民”。而无论是范仲淹自身还是他的好友滕子京,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范仲淹在任职江苏泰州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的时候,看到百姓因为黄河海堤年久失修而受苦,一再向朝廷提议修复海堤,在得到批准之后他立即制定计划,亲自率领民工日夜筑堤,花费三年时间完成修筑,百姓为感恩范仲淹,将此堤命名为“范堤”。

其次是忠君报国的抱负,《岳阳楼记》中代表性的语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过去,人们会将“君”与“国”的概念整合,君国一体的思想是比较流行的,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所提出的忧“君”实际上也是忧“国”的体现,这展现出了他拥有忠君报国的伟大抱负。而实际上,范仲淹也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的这一抱负。与其他的为官者相比,范仲淹敢于直谏,这在封建时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品质,“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但他的铮铮铁骨和正义道德所换来的并非坦荡的仕途和统治者的赏识,而是泥泞与坎坷的入世之路。根据记载,范仲淹因为直言进谏曾经有四次被贬出京的经历,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的原则,在因为立功回京之后,他仍然直言进谏,即使龙颜大怒,即使引来一片骂声,他也在所不惜,只因为他认为这是忠君报国的表现。

最后是不改初衷的本心,《岳阳楼记》中代表性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多次犯言进谏,但范仲淹并非是想引人注目,也并非是逞一时之快,他只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身的信仰行事,展现出了独属于知识分子的理性与勇敢。在被晏殊举荐入朝为官之后,范仲淹在入职初期就直接上奏章给朝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使举荐人晏殊受到了惊吓,甚至因此而责怪范仲淹,担心他影响自己的仕途。面对恩师的担忧,范仲淹感到十分难过,他认为这是尽忠尽责的表现,认为这才是不辜负晏殊举荐的行为。在这之后,范仲淹写了三千字的长信呈给晏殊,这体现了范仲淹在面对是非时所坚守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高贵品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成为了范仲淹为人、为官的准则,他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行事,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改初心、不为所动。

虽然在行文的逻辑和文脉方面,《岳阳楼记》存在一些小瑕疵,但这无伤大雅,它在思想上和在情感上具有决绝的气势,展现出了超越性的情怀,这足以弥合文脉上的断裂和缝隙,同时也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唱。

猜你喜欢

物喜岳阳楼记岳阳楼
登岳阳楼
生命需要被欣赏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孙高华
像朋友一样 :杨烨亭
拥有一种“超能力”
锐词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