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经济模式下制造业企业发展路径探究
2021-01-17蒋莉
蒋 莉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江阴 214400)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劳动力、原材料和利率管制下的低廉资金等各项要素的投入下,工业以日新月异地速度发展起来并很快出现了产能过剩,而此时城镇居民的资本剩余大多投入于房地产,无法消化过剩产能。因此,上世纪90年代我国便确立了打开国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并获得外汇盈余的战略。加入WTO后,我国外贸总额大幅增长,20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历史证明外循环为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需求不断萎缩,与此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也大幅增长,出口退税率再三下调,这些内外因素使得贸易壁垒不断加强。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内循环不仅是对当前形势变化的调整,更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局势下研究内循环的概念、特点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内循环的内涵
经济内循环这一观念虽近期才进入大众视野,但并非无例可循。100年前美国便早早领悟到“经济内循环”的奥妙。1913年福特开创第一条汽车批量生产流水线,并基于“为全世界大多数人造车”的理想,福特工人日工资为5美元(是当时工资水平的两倍以上)。高工资、高效率与低售价相结合,福特T型车很快占领汽车市场半壁江山,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后来也被称为“福特主义”。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胡佛政府采取放任自流态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经济一度跌到谷底。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一方面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一方面转移支付,提高工人工资并给予保障,同时,针对企业和富裕阶层征则实行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征收累进税。政府推行养老金制度,引导人们放心消费。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美国降低了贫富差距,涌现出大量中产阶层,人民的消费力大幅提高,从而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实现内外两循环。我国各界学者也早于十年前便对其有了相关方面的研究。2007年学者孔祥敏提出:若想保持经济长期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从国外转移至国内,建立以内需主导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贾柏良教授提出:对外抛弃出口导向经济,保护民族产业和国内市场,重新实施贸易保护模式和进口替代,注重内部改善的观点。2018年高柏教授探讨了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强调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实现休养生息式的消费驱动。综上所述,内循环指依靠国内的一切个人和组织通过参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周而复始的循环活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梳理总结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模式下我国制造行业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发展趋势的变化提出了改变经营理念、提高经营效率的对策。
二、当前我国制造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 外贸需求萎靡,国内需求乏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2012年爆发欧债危机,2015年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陷入经济衰退,这些不断产生的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我国出口企业订单规模大幅度降低,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在2008年前尚为10 %左右,2009年迅速降为-42.9 %,在此后10年中更是有6年贡献率为负值。经济政治层面,美国频频挑起贸易争端,外部环境急剧恶化,逆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外市场的迅速收缩使得我国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于2015、2016年出现负值,2019年增速也仅为0.49 %。由于外循环出现梗阻,因此必须把目光投入国内循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GNI从1962年的70美元提升至2018年的10 410美元,达到148.7倍,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均显著提高。作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力,中产阶级的规模和占比直接决定了市场可挖掘程度的潜力。2015年瑞信研究所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研究显示:中国拥有1.09亿中产阶级人口,荣登全球榜首。虽数量排名第一,但占比仅为20.1 %,远低于同期美国的37.7 %和日本的59.5 %,远未达到理想的财富分配均匀的“橄榄型”社会。而由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放缓且长期低于人均GDP实际增长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同比下滑。另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稳步上升,但基数较低,恩格尔系数较高,消费能力薄弱。因此,从国内需求来看,制造业短期内实现国内循环为主流有一定难度。
(二) 房地产投资过重,制造业投资增速逐年下滑
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回落,我国果断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四万亿计划应运而生,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放宽房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全面带动制造业发展,很快把中国领出了危机的漩涡。凯恩斯主义带来的通货膨胀,加上各项高杠杆的购房优惠政策,使得市场上各路资金疯狂涌向房地产行业。根据wind出具的最新2020年A股市场上半年年报显示,净利润最高的前十公司无一例外都为金融行业,净利润高达7 500亿。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总利润为1.8万亿,剔除房地产行业,全部公司加起来的净利润都不足以超过这10家公司。大量资金都被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所吸收,我国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在2011年达到顶峰30 %之后,逐年出现巨大滑坡,至2015年之后,始终保持在10 %以下,甚至低于5 %。而2019年末统计局公布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 %,形成聚集效应的城市群基建也日趋完善,剩余投资空间大幅缩减,房地产已无力继续带动国内GDP增长。总而言之,存量杠杆较高、盈利能力下降制约了制造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内外需求乏力导致了制造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进一步抑制了投资需求。
(三) 经济供给侧改革尚未到位,产能过剩的同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一方面,由于前期大兴基建的盲目扩张与低水平建设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根据国务院、发改委及中联钢网等统计信息,我国电力、煤炭、土木工程、有色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均从2015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都定位于低利润率市场,在市场份额增长和单位价格下降找到平衡点。在市场发展初期,这一策略无疑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进入供应链。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中产阶级数量的增加,低端产品只能慢慢退出市场。国内产品的频频爆雷更是使得国产商品的信用逐渐丧失,如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导致进口奶粉占据90 %的国内市场。2018年底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曾发布《2018中国进口手册指南》,指出2018上半年进口商品品牌数量是2016年的2.5倍,增幅明显高于国产产品。因此,我国的内需和供应量的不匹配并不单存在于量上,更多地体现于结构性失衡。
(四) 品科技含量低,易陷入“卡脖子”困境
从工业体系完整程度来看,我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种类,525个小类,是全球独一无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完整主要指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经济循环的核心在于“循环”,迄今为止尚有很多如芯片、发动机、高端电子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日手中。一旦西方采取技术封锁,我国各产业很容易陷入“卡脖子”困境。2018年美国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及技术,中兴缴纳10亿美元罚金并改组董事会才得以恢复正常营运,而今天美国正故伎重演,再度施压华为。基础核心领域的短板使得我国制造业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命门”。
三、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一) 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消费潜能,向消费驱动转型
1.以信任消费为基础,建立品牌效应。消费信任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向高科技和绿色健康迈进,网上信息渠道的健全,居民会越来越趋向在各自的层次中寻找最优性价比。因此制造业需立足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打开市场,实现信任正循环。
2.实现消费分层,扩大内需市场。尽管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大众的消费升级,但城乡结构差异以及财富分配悬殊决定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差别。制造业若想消耗过剩产能,首要目标便是激活内需,理解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精准化销售。因此应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受教育程度、爱好以及地域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分层。制造商根据分层结果设计制造符合其需求的商品,最大程度挖掘市场需求。
3.顺应消费趋势,实现线上销售、线下体验模式。网上购物不仅可以有效降成本,更能直达消费者个人,提供更直接、高效、优质的服务。近年来网上购物替代传统购物成为消费主流的趋势愈加明显。企业需顺应趋势,选取优质网络营销渠道与优质产品相结合以扩大产品影响力,并增设线下体验店以解决网上体验不足,售后不便等问题。
(二) 政府引导与企业规范相结合,促进民营投资
1.多举并措,建立促进投资的长效机制。民营企业是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对未来的期许则决定了制造业投资的体量。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着手,建立促进投资的长效机制。首先,要通过法律制度规范资本市场,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走向法制化、市场化、公平化。其次,通过政治、金融、财政改革,有效减轻民营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最后,积极创造利好条件,引导海内外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入高科技、中小微及中西部地区企业。
2.完善健全自身财务内控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若想最大化吸收民间资本,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信誉。近年来各项财务造假事件频发,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如2019康美药业、2020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均直接导致其市值大幅缩水。因此,制造业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建立企业信誉以获得长期持续的海内外投资。
(三) 强化基础研究,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1.强化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科学水平。基础科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研究应用的高度。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才能具有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研技术的突飞猛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拨款,扩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规模,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把"科教兴国"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也应以华为为鉴,根植科研发展,打好基础研究的扎实功底,实现完整的创新链。
2.紧密衔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产学研无疑是一条有效的创新模式。由于我国产学研模式往往由高校先自行研发,然后再寻求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实现成果转化,研究成果往往无法为企业直接所用,这一点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 %可以看出,远低于美国50 %。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及高校的紧密联合,因此应转变模式,由政府牵头,企业和高校以建设平台或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实现长期合作,互惠互利。
3.资源整合,重点攻关核心技术。目前尚有很多如芯片、发动机、高端电子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尽快摆脱扼喉困境,我国制造业必须快速突破科技封锁,抢占科技创新制造点。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应尽快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海内外人才资源库,通过校校、校企、企企联合模式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科研团队,重点攻关各项高尖精技术领域,提高核心科研能力,构建全产业链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