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2021-0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心院校职业

龚 蕾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就业导向”能够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依旧存在将工作重心偏向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严重忽视了职业素养在学生适应岗位需求与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违背了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宗旨。因此,加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抓手。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核心素养主要指人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生产环境中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其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知识技能、职业信念及行为习惯三个要素。其中职业信念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心态等内容,涵盖合作、用心、乐观、正面、奉献、忠心、敬业、爱岗等要素,能够为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学生发展。高职学生的竞争力主要包括创造力、发展力及就业力三种,而拥有较高的职业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与经济发展要求,能够使学生的各项竞争力得以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相较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及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承受竞争压力,提高应对局势变化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获得核心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其次是职业教育层面。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整体力量与合作能力、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而加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能够契合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社会。此外,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能够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教育观,使素质教育深入到不同的教育环节和教育体系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的比例不协调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切实发挥职业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特别在高职百万扩招与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及专业教育等显性素养的培养,而对能够体现综合素质的隐性素养培养则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且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体系,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忽视学生思想特征和时代特征的问题,导致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无法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原因可归纳为人才定位较模糊,即难以明确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所有诉求,只能将知识和技能作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抓手,进而导致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培养出现明显的均衡性问题。

(二) 学生存在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

高职现有的教育定位与目标,使部分学生只关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于注重资格证书与大学文凭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忽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职业发展中的地位,缺失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学习动力。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不能充分地认识岗位需求,导致奉献意识和责任感缺失,难以切合现代企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原因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理念、思想及价值观出现偏差,难以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问题,容易影响到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影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作用发挥。

(三) 职业素质培养脱离企业的现实需求

高职院校构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人才,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调研、需求分析,难以满足企业、行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而出现轻人文、重技能、轻实践、重理论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而从社会反馈的层面来看,我国企业普遍关注学生的责任意识、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创业意识等隐性素养,不注重学生的素质水平。但由于高职院校忽视社会需求,导致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的体量过大、体系较多且实践性、契合性较低,难以真正地发挥职业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职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要求

(一) 突显职业特色

职业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使高职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适应岗位发展。因此,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中,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特色,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状态和专业特点,以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传授为抓手,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以此培养出能够服务、管理、建设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 突显企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由岗位需求与经济发展所决定的,时代发展会使企业的岗位需求与用人标准发生动态化变化,进而提出全新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如果说职业特色是宏观层面上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企业特色就是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效率的关键和抓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积极了解和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明确企业的用人现状,并以此形成相对完整、完善、科学的培养方案。使学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隐性素养,帮助学校和企业获得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三) 突显创新特色

在新经济形态下,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乏力的特殊时期,只有加速企业的结构优化与创新发展,使传统制造企业发展为创造企业,才能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则逐渐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目标。因此,在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学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策略

(一) 设计培养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应深化认识时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提高隐性素养培养的比例,关注学生素质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并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的设计思路:即“资格标准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素养与工作任务分析”“核心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其次,高职院校应明确需求,进行广泛的岗位群分析。深入而广泛地征求、调研意见,对学生的岗位资格进行多层次的分析、预测及研判,并结合工作任务与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核心素养要素的发展程度与具体结构,进而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融合课程、核心课程的比例关系,进而在考核评价体系的支持下,掌握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程度,对学生或教师进行及时地调整或干预。最后,结合企业需求,重新评价目标体系,确保目标体系能够突出企业特色、职业特色及创新特色。此外,还要确定培养目标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如核心素养培养“对应”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人才培养“对应”企业及学校等。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全面地了解和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所有要求。

(二) 强化内容建设

1.建构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建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将课程目标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相联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环境相融合,将评价标准与任务完成程度相契合,并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以“企业课程+校企课程+学校课程”为主体,以学习课程、职业素养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构建机制。而针对学生思想认识错误、轻素质重专业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建设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课程体系,借助思政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与品格,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与生活素质。

2.教学管理。一是理论教学管理。理论教学管理需要突出知识的态度、情感及学习的内涵,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教学内容应注重时代性、动态性、生成性及综合性,要覆盖创新与学习、生涯与生活、技术与信息等内容,还要包括职业修养与职业品格等价值观。而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模拟企业的岗位情景、社会经济的发展模态,突出能力培养在理论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而教学方法的创新则需要以学生本位为导向,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二是实践管理。实践管理应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在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同与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全力配合企业,通过校企连线、定期走访等,提高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影响及规范力度。

(三) 构建实践活动体系

首先,校园文化的建构与优化。为契合核心素养培养与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营造出具有企业特色、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与优化力度,将校园文化作为“实践活动‘助力’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抓手和关键。在具体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竞争”“质量”“效益”“信用”等理念与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及职业意识。其次,借助学术论坛、道德讲坛、文化节等实践活动,传播职业文化、宣称传统理念,让学生在文化与知识的交融中提升自我认同、职业认同及家国情怀,进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统筹协调、交流沟通及责任感、领导力等能力。最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生涯规划中,利用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制定双创计划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利用有关双创教育的理论研究活动,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及方向。如创新创业教育应致力于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道德讲坛、文化节等实践活动应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

(四)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首先,明确培养体系的评价主体。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创新评价主体,应将家长、社会、企业、行业、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评价的针对性与客观性。其次,改变评价观念。由于核心素养涵盖价值观、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内容,因此难以利用传统的量化数据,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手段与方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评价观念上,评价主体应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核心素养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再次,丰富评价的方法和路径。高职院校可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创新评价手段,使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在企业锻炼、社会活动、学校学习及家庭生活中的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最后,明确差异。要根据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基础、专业学科等层面的差异,协调好质量评价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上的关系,并利用差异评价的方式,获得切实有效的评价结果。

猜你喜欢

核心院校职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