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1-17康守军谢佳芸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办规格课程体系

晏 波,康守军,谢佳芸

(1.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昆明 651700; 2.云南工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昆明 650000)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引导下,根据培养规格与目标,以评估方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形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总和。然而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需要严谨、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需要将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抓手。其中培养目标涵盖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与指标标准,培养举措涵盖人才培养的评价、手段及课程等要素,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切实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及教育现状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民办高职院校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同,都拥有现代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都严格遵循我国的教育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及相关的教育法规。然而在教育体系上,民办高职院校却与传统高职院校存在明显的区别,拥有独特的特征和特点。首先,民办高职的领导机制是校长负责制,由董事会作为高职院校战略决策及教育发展的决策机构,关涉到院校发展、学生教育的不同层面。而校长所有的行政行为都需要对民办高职董事会负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或者说董事会成员在学校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要比领导层大。其次,拥有特殊的资金运作与渠道机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难以获得国家财政部门的拨款支持,办学资金来源通常以自筹融资的方式。而在资金募集渠道上,不同的民办高职院校拥有不同的资金获取机制,譬如投资者自投、社会捐赠及学费积累等。最后,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兼容。虽然民办高职拥有较高的公益性,然而由于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的涌入,导致盈利诉求与公益诉求不断融合,进而形成公益性与盈利性双向发展的发展格局。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拥有公益性与盈利性双重属性,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趋势,这种趋势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而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67 %的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学机制,45 %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过度关注学生就业与经济收益。而在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层面,民办高职院校现有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是过度关注就业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为均衡自身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在课程设置中,都以就业为导向,并将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院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质量,然而却忽视了专业和学科的创新性、科学性、完整性及系统性。譬如某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过于关注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却没有制定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其次是忽视素质培养,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注重自身的盈利性与功利性,导致其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对相关素质能力的评价,尤其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只关注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品德与素质教育,进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师德、师风的要求。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及教育理念,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就业、轻学科等问题,而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上述问题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则更为明显。譬如重就业轻学科的倾向,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而重知识轻就业又使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缺乏严谨性和完善性。至于民办职业院校的特点,则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在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与功能得到了有效地深化和延伸,社会各界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师德、师风水平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然而由于民办高职院校重就业、轻学科的思想倾向较为明显,导致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明显,加之缺乏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缺乏准确性与标准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还不够高,个性不够突出,难以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院校服务经济、服务市场的抓手。

(二)培养规格不具体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指依托“约束条件”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规划和调整的过程,而实际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民办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难以得到有效的匹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规格模糊、杂乱,无法落实等现象。譬如部分院校的培养规格中有“艺体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描述,然而却没有紧密衔接培养目标,导致培养规格的操作性与层次性不够鲜明,难以凸显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此外,由于人才培养规格要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即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及办学条件等内容。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格的确定与选择上,只关注区域经济与办学条件两大内容,忽视了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和抓手,需要高职院校将课程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将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然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的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过度注重“学生就业”,而忽视课程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导致必修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整合,致使学生理论素养难以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部分院校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必修课较多,而有关幼儿教育的选修课比例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基本诉求。除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实践课程的主体,应将社会调查、实习见习、学年论文、技能训练等内容,纳入到实践课程中,而非聚焦特定区域或单位对人才培育的岗位要求。

(四)培养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唯有将素质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方能切实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教育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掌握保教意识与能力,切实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双向发展。然而现阶段,民办高职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譬如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难以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教材体系与现代培养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联系,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有待改进,并且质量检测与控制价值还不够健全。其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实效性不明显,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各项专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需要转变传统“重就业、轻学科”“重理论,轻素质”的教育理念,明确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使公益性真正成为民办高职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媒介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民办高职应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等层面出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学设定培养目标民办高职院校应明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学生的素质、技能及知识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要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发挥指引与统领的功能和作用。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盈利性”与“公益性”特征,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应是面向区域经济与教育行业的需求,着力培养拥有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化视野、尊重并热爱幼教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根据目标定位,民办高职院校应强调个性化教育,凸显专业优势,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其次,应关注专业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拥有较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适应学前科研机构、早教机构、幼儿园、培训机构及教育咨询机构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应确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与阶段性,要以社会需求、经济活动、办学条件为抓手,确定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目标,使阶段性的培养目标,更切合整体目标的要求,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合理细化培养规格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应包括身心素质、业务能力及思想品德等内容,应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应在践行与贯彻的过程中,满足学生发展、时代建设及社会建设的整体要求。对此,民办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师风师德、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使民办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与利用优势,切实地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中,使学生获得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等层面的发展。在培养规格细化上,民办高职院校应将培养规格细化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大内容,并明确各结构的具体内容。譬如知识结构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核心知识等内容;能力结构应包括核心能力、相关能力及外围能力等内容。素质结构应包括核心素质、个体素质及基本素质等内容。并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继续细分培养规格。譬如素质结构中的基本素质应包括诚实、敬业、创新、独立等职业素质和开拓、进取、人文等专业素质。

(三)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应包括工具类、社科类、科学类、语言类、思政类课程,教师通过建构通识课程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奠定基础。而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幼儿教育观、儿童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应用学前教育理论、规律及方法,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科研联系教学的能力。最后是实践课程,民办高职的实践课程应包括社会实践与教育实践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包括毕业汇演、毕业论文、艺术创作、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军训等。教育实践包括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切实解决课程设置重复设置、缺乏整合的问题,能够有效均衡学前教育专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

(四)重构人才培养机制民办高职院校应通过科学化认证、规范化管理及标准化运作的方式,重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首先,强化思政教育。民办高职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中,应帮助学生将“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融入到生活中、学习中。其次,应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心理社团、心理宣传月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将现代优秀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中,通过教法创新的形式,提高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质量。最后,构建实践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及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公益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此外,还应重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基本指标,切实诊断并督促学生开展各项专业学习活动。

四、结语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特征,导致其在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就业、轻学科的倾向,进而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质量受到影响。对此,应结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等内容,创新并探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民办规格课程体系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