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与培育分析*

2021-01-1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领军现代农业培育

翁 士 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投资兴业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农村地区的发展“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2]。《规划》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3]。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需要加快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又有敏锐的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善于经营管理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补齐农业产业化经营短板,从根本上解决“由谁搞农业、怎么搞农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一、乡村振兴对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4]38同样,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农业实现现代化主要取决于涉农教育机构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5]149-154。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带动与引领[6]2。当前,浙江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千千万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更需要千千万万“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和创新,又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能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带头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创业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在解决社会就业、培育农村市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打造“重要窗口”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的需要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只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夯实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产业链大幅延伸,已经不再局限于从原材料(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到终端产品(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而是不断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延伸;向上游已延伸到农产品需求预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安全监测等基础产业环节及育种、无土栽培、转基因等农业技术开发环节;向下游已延伸到经营资金筹集、市场拓展和品牌打造等经营管理环节。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就要从产业链入手,在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取得突破。而要实现这样的突破,就需要既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又熟悉金融、物流、营销、设备、信息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二)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提高农业科技能力,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含量的需要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兴农”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把质量、环保和效益放在首位。这就需要加大农业创新创业领域的基础研究,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如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智能化的农机装备、农业遥感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大量应用于生物育种、苗培、养殖、贮运及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农产品加工为例,从农产品采摘到储运、配送各个环节,都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智能化农机,农产品的加工效率大幅提升。正是因为农业科技能力的提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高,农业综合效益较高,经营风险较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科技持续创新的关键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7]33。加快培育以农业创新领军人才为龙头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

(三)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需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就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美国是现代农业科技水平非常高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有农业技术转移办公室,由它来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工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农业产业科技前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要依托电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拓宽现代农产品销售渠道。然而,这些目的的达成,都离不开擅长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提高农业系统管理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

不同于以手工劳动、自给自足、有限规模和经验管理等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农业科技,并已实现机械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导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组织和控制,还要做好农业风险防范和控制。这就要提高农业系统管理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突破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

二、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来源及现状分析

(一)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来源

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是多元化、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产业内外多方面人才的合作协同。浙江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就必须“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工作政策,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要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业从业人员的培养,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离岗创新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投身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以大中专院校学生为主体,主要由涉农学科和专业院校负责培养。

2.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主要是通过人才引进和各类人才平台锻炼成长起来的高端人才。

3.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 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力,主要是指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所、院)工作及通过科技特派方式下派到农村的科技工作人员,是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和补充。

4.新型农业从业人员 以农业科技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主要是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的企业家及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关专业技能,主要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收入的职业农民,是农业创新创业的主要操盘手。

(二)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十三五”以来,浙江按照“两个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原则,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仅夯实了现代农业基础,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还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意愿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健全了以农民大学、农民学院、农民学校和田间学校为主阵地的培训体系。2019年共培训农民56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次,高素质农民2.4万人次;全省各高职院校通过扩招的方式,共录取农民和高素质农民大学生3 625人;全省共有省级星创天地107家,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100家,参与创新创业的青年“农创客”5 073人[8]。

作为全国综合性农业示范区,浙江气候宜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多样。2020年,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2 169亿元,同比增长1.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1 930元,同比增长6.9%。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浙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并不高,离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和素质参差不齐等。

1.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参差不齐,涉农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 涉农专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康社会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重任。从人才总量上来看,虽然近年来浙江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农业创新创业活动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涉农专业院校虽然都设有创新创业学院,但不同院校对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程度也参差不齐。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少是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及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没有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也不熟悉企业运作,因此,学生对他们讲授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兴趣。近年来,虽然校企合作的口号喊得很响,但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却不多。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农业情怀,虽然学习农业专业,却不怎么热爱农业,也不准备从事农业领域的工作,更不愿意到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有些家长也同样认为农业产业层次低、工作辛苦、风险大、挣钱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创新创业活动。从招生情况来看,农业专业经常会遇冷,即使招满了,往往也是招生时采取了调剂手段。以这种方式招录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也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创新创业活动。

2.农业创新领军人才总量和团队数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 领军人才是稀缺资源,虽然人数不多,却可以在农业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浙江通过省151人才计划、省万人计划、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成长平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也引进了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水平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但由于农业产业链长,环节多,比如土壤培植、种苗筛选、农业智能化设施设备、农药喷洒、农业无人机技术、农产品采摘收割、市场拓展、品牌包装等虽然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高水平的农业创新领军人才数量和团队总量仍然不足。另外,人才成长的集聚效应,也会导致现有领军人才和团队的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问题。农业创新领军型人才数量和团队总量的不足,势必影响农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开展。

3.自主创新能力弱,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人才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尽管浙江农业科技水平蒸蒸日上,但农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推广阻力较大,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及人才流失等,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属于种植、养殖领域,农产品经营流通方面的人才较少,懂市场营销的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更少。

4.教育培训有待完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及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紧缺。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开展了多批次的科技型农业企业认定,也加强了农业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和研修工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家并不多。自浙江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来,虽然已经从农业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等从业人员中累计培养了20多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但是对职业农民的培养基本上仍然只注重农业技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旧被忽视,这不利于农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推进。

三、浙江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路径

浙江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应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构成,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特色展开,以全面提高农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能力为核心,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全面落实人才工作政策,引导涉农相关人才投身农业领域创新创业,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化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事关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也事关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要求“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2]。涉农专业院校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要求,脚踏实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1.实施“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专业院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及产业链构成变化,群众对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深入实施“校企联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要通过打造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科技园、星创天地(农创园)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为一体的“政产学研”创新创业联盟等方式,加快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开展“五位一体”全程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 在农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按照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创新创业所需能力的相关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训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导入“五位一体”全程体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9]38-44。这种教学模式基于DIY理念,由“引导、动手做、分享、点评、感悟”五大教学环节协同推进,深受学生欢迎。

3.培养具有创新意愿和创业精神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有意愿投身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同时,搭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成长铺设“快车道”。

(二)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培养农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2]。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制定综合性主体政策外,还需要配套各种辅助措施[10]60。要构筑更多的高端人才巢,做好筑“巢”引“凤”工作;要不断完善领军人才成长环境,以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为载体,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农业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1.积极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构筑有利于农业创新领军人才成长的人才“巢”,吸纳两院院士、国千计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同时,通过省151人才计划、省万人计划、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成长平台,继续加大力度培育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2.提供创新创业支持 根据创新创业工作需要,支持领军人才和团队主动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为离岗创业的各类领军人才和团队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教授和成功企业家给予指导。同时,要鼓励各类领军人才担任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员。

3.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 整合各类科研平台,尤其是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为各类领军人才和团队提供合适的科研平台。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中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规划》要求:“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2]因此,要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才为基础,结合各地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农业科技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抓好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建设,打造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

1.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建设 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加强镇街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从涉农专业中选聘对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团队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利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采取集中轮训、挂职学习、下派锻炼、参加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团队人员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的工作能力。

2.深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机构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评价与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技创新与推广团队及个人予以表彰和激励。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选派科技特派员,支持特派员参与农业创新创业或离岗创新创业。

(四)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和职业农民,从新型农业从业人员中培养农业创新创业人才

《规划》要求:“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同时,《规划》还指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

1.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 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做好农业科技企业家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带动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负责人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乡创客”。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政策,通过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培育新型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借助农业企业重点研究院、涉农企业家联盟和行业协会等平台,积极培育科技型农业企业家队伍。

2.培育职业农民 积极整合企业、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培养新型创业农民,打造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学历+技能+创业”为导向,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大学、农艺师学院等多元载体作用,加快培养职业农民,促进职业农民全面发展。构建“课程超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三结合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培育新型创业型职业农民。建立涉及农民创新创业相关的首席专家库和校内外师资库,以派遣形式一对一跟踪解决生产技术、企业提升、品牌建设等难题;为学员提供展销、策划、宣传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鼓励返乡人员参与农业创新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综上,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了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主要来源及存在问题,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人员和新型农业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路径,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领军现代农业培育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