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推进“四史”教育研究*
2021-01-17常素芳
常 素 芳
(开封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河南 开封 475004)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指出:“高校思政课必修课要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1]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强化“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容易形成富有成效的独特教学模式。
一、“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强化“四史”教育的针对性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越精准、越立体、越有特色,其针对性就越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是指:“深度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功能,探索并形成课堂叙事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和网络延展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2]118其独特性对于强化“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叙事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探寻从偶然到必然转换的理论逻辑,平台情景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全情投入的参与展演中体验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认识飞跃,基地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从真实可感的实景实境中把握理想向现实行进的真切足迹,网络延展式教学则有助于学生在多元立体的时空转换中感受历史对现实映照的夺目光芒。
(一)有利于解决“四史”教育难以精准融入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教育部要求思政课要加强“四史”教育,并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重点,如“本专科阶段的思政课要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1]高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与认识水平,即“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还要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体现教学体系的学理性和逻辑性,要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理论关切,通过严密的逻辑引导学生感受真理的科学力量,从而引发学生的理论认同,并进一步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课堂叙事式教学是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既能讲好历史故事,呈现丰富的历史事实,展现生动的历史细节,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能注重史论结合,聚焦特定的历史背景,探寻内在的历史规律,提高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百年党史中丰厚的红色资源是课堂叙事式教学的资源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12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既有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春潮涌动的改革发展故事,还有感人至深的先进文化故事和红色革命故事,这些都是思政课弥足珍贵的鲜活教材。思政课教师应该通过挖掘和整理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教育主题,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将道理、哲理寓于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将理想、信念融于真实可感的史实分析中,把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明白、讲彻底,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认识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4]16,从而有效解决“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难以精准融入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二)有利于解决“四史”教育难以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困惑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愈有特色、愈接地气,就愈有实效。“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中四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展现独特的魅力。如平台情景式教学:“不少高校在整合校史馆、荣誉馆、科技馆等校内原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已经或正在建设集开发、移植、整合、展览、演出、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平台。”[2]119有了这些平台支撑,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思政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人物、故事、事件的资料收集、问题调研、采访报道和讲解编剧等活动,以此将学生的“学”和“思”转换为探究与践行的实际行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又如基地体验式教学,更鲜明地体现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独特性,让“四史”教育活了起来。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成就卓著且辉煌的历史,也是一部党带领全国人民英勇前行的不懈奋斗史与艰辛探索史。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华大地的每一个地方都曾涌现许多杰出人物,凝铸了自身独特的精神财富与红色资源。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例,百年党史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教育资源或素材极其丰富,如: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大”纪念馆、湖北武汉的八七会议纪念馆、福建古田的古田会议纪念馆、江西永新的三湾改编纪念馆、陕西延安的杨家岭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另外,独具地方特色又极具教育意义的政治生活馆更是不胜枚举。每个地方的高校只要用好地方上的优势红色教育资源,就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把红色传统发扬光大,在课程学习中明理崇德,汲取开拓创新、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有利于解决“四史”教育难以立体融入思政课的实施困境
党史是思政课教学珍贵的源头活水和知识宝藏,二者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融合上有着较高的契合性。但这种融合不是随意、随性、随便的融入,不是生硬嵌入,而是有机自然的立体融入。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和吸收学生的合理需求,关注学生对教学的期待,摒弃强制性、抽象化的教学方式,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来授业解惑。只有采用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鲜亮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与形式,才能让“四史”教育更加走心。“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则充分体现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立体性。无论是采用活动式、研学式、模拟式、讲解式、赏鉴式、表演式等多种手段的平台情景式教学,还是立足革命精神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存主题场馆与纪念馆、企事业单位、文明社区或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校外教育资源形成的基地体验式教学,抑或是借助思政课微信公众号、院部官网红色版块、“学习强国”APP、思政教育APP、网上精品课程、学校官方微信和微博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形成的网络延展式教学,都可以有效实现“四史”教育立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二、“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强化“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目标是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使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经过实践探索和效果检验,课堂叙事式、平台情景式、基地体验式与网络延展式教学有机统一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被证明在推进“四史”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自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一)立足课堂的叙事式教学,重在增信明理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键在党”这一命题为例,作为一个体系,“关键在党”这一命题既包含党的自身建设,也包含其他一系列子命题,内容丰富,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等多个领域,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坚持中国道路,关键在党”等等。这些子命题分布在思政课的不同课程、不同章节中。如何科学、准确、恰当、有效地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使其“形散神不散”,使得“关键在党”命题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挖掘呢?以课堂叙事式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史论结合讲好中国故事,是破解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做到:(1)小故事大主题。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坚持真理、刀刃向内、修正错误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和平时期,不忘初心使命、居安思危、勇于自我革命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自律除弊、励精图治的故事。又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讲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精彩、最宏阔的创新故事,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美好、最激扬的奋斗故事,讲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中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奋斗故事。再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独特、最精彩的故事,讲好防汛救灾、团结抗疫、时代楷模与平民英雄等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2)有遵循有原则。对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会议与重要人物的讲解,不主观臆断,不随意生发,要以党的权威文件为根本遵循,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如党史上的三份历史决议,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就是教师以史论结合,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遵循。
(二)着力平台的情景式教学,重在培根铸魂
平台情景式教学是因地制宜挖掘本校本地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与教育优势的有效途径。如河南开封,与很多城市一样,既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又有蓬勃的发展活力,更是一座红色的英雄之城和革命之城。因此,开封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积极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整合校地党史教育平台,让学生走近和走入其中,进行聆听、触摸、感悟和调研;另一方面,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的要求[1],开展将地方特色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开设了《开封红色记忆》素质选修课。该课程以发生在开封或与开封关系密切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为教学素材,由13位教师根据自身研究专长,分别开发了13个专题,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巾帼女杰刘青霞、铁血英魂杨靖宇等。该选修课讲述了一个个学生身边鲜活生动的故事,介绍了一个个可感可触的革命者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刻地感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5]。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讲授后,指导学生组建团队,以原创微视频、朗诵、合唱、红色电影配音、幕布剧、革命展馆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成绩考核和成果展示。在参与情景式教学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访谈调研,并通过方案制定、脚本撰写、表演排练等环节,进一步深化了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不仅收获了友谊,增进了合作,也培铸了崇德望远的境界与爱党爱国的情怀。
(三)深化基地的体验式教学,重在学思悟践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日益突出,思政课教师不能再简单地告诉学生可以想什么、应该想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丰富多样和真实可感的场景与环境中,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感悟课堂讲授的知识,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真心认同,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政治认同。基地体验式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式。“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地、各省市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各革命纪念地以及其他各种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和精神载体,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空间。”[6]14近年来,各地各校组织的“探访红色足迹”“红色追寻”“行走的课堂”等主题活动,都是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革命展馆、博物馆、红色遗存、政治生活馆等开展的体验式教学。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镌刻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历史的烟云激荡,折射出时代的重大变迁,闪耀着理想与信念的光芒。开展基地体验式教学可以使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更加入耳入心、有血有肉,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瞬间、历史印迹,直观感悟红色文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和汲取前行的动力。但是,如何将基地体验式教学中现场的震撼、瞬间的感动化为长久的、深刻的信念与自觉的行动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固化和升华基地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撰文深思或拍摄剪辑,推出主题栏目,制作微视频,进一步深化在参观探寻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知,升华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坚定信念信仰,增强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四)创新网络的延展式教学,重在顺势应时
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回应好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诉求。与新冠疫情相伴而生的高校线上教学,目前尚有许多困境,如何开展有效的线上教学,如何创新网络延展式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与应对的重大问题。网络延展式教学是新媒体时代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其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共享性、手段的多样性、过程的互动性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课教师要顺势创新,
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根基,以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与热点为切口,开发读经典、研思想、评时事、议热点、看会议等教学板块,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微电影、教学音频、共享性资源库、直播课堂等丰富多元的新媒体手段,灵活开展线上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的联学联讲联研活动,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收看“周末大讲堂”系列讲座直播等。又如:推进师生红色影视剪辑作品进网络活动,开展师生线上读党史接力活动,推出“图”说党史、“画”说党史活动,开展“英雄事迹大家讲、红色歌曲大家唱、经典诗歌大家颂”微信公众号系列活动等。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数字导学看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线上答题等你来”“重大成就怎么看、历史经验怎么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你我讲”等思政课微信公众号互动栏目,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重大会议精神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新媒体网络延展式教学的速度和效度。
综上,由河南师范大学率先提出的“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特色明显,内蕴整体性、全面性、独特性和时代性特点,在推动“四史”教育方面成效十分显著。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的不断深入,党史学习教育将进入新阶段,“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在推进“四史”教育的改革中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在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