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路径探究*
2021-01-17庞世华
庞 世 华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 江苏 徐州 221000)
学生会是党领导下、共青团指导下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主要学生组织,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7年发布的《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中青联发〔2017〕4号),吹响了新时代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号角。2019年出台的《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青联发〔2019〕9号)(以下简称《意见》),巩固了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前期成果,为新时代深化学生会组织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
伴随着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这一系列文件的印发标志着学联学生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新时代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
自《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出台以来,全国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指导下,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依法依章深化改革”为基本原则,以“职能作用更加明确、代表性更加广泛、队伍作风更加严实、工作效能更加显著”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工作,使得学生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职能进一步突出,联系服务学生的宗旨进一步凸显,活力、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1]。总之,此轮改革收获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然而,对标党中央的期望,对应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期待,对照自身建设的期许,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仍需进一步加强,改革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改革的目标还有待实现。
2018年11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学联学生会组织队伍建设座谈会[2]。会议以推动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再出发”为目标,以解决学生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改进学生会工作队伍建设为重点,交流举措,分享心得。会议还就制定出台学生会组织干部队伍选拔评价激励的有关制度文件征求了意见[2]第1版。在此背景下,高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在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的同时,深刻分析了学生会组织“改革再出发”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严实有力的改革举措,确保了前期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后期实践超越的实现。
在学生会组织“改革再出发”的浪潮中,2019年12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了《意见》。《意见》的内容涉及学生会组织职能定位、运行机制改革、学生会机构和人员规模优化、成员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规范召开代表大会等[3]。《意见》是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此后,各高校对照《意见》要求,将改革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具体化,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地推进学生会改革工作。总之,《意见》对实现学生会组织改革强“三性”去“四化”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的现实困境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重要思想保障。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总体是向上向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会组织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意见》指明了学生会的职能定位,即“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要学生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3]。学生会组织显著的政治特性决定了它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政治引领为根本,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宗旨,团结带领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随着学生会组织改革的深入,在党的带领和共青团的指导下,学生会思想政治引领职能的发挥有所加强,但由于认识不透彻、本领不高强,其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1.高校学生会组织对理论武装的基础作用的认识不够透彻 当前,学生会组织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热议”“学习”活动,但普遍流于形式,未能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未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因此,学生会组织无法真正理解增强学生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大政治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学生会组织建设方向迷失的隐患。
2.学生会组织骨干的本领不高强,无法有效地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 广大学生甚至是学生会成员,对学生会的认知还停留在“文体活动的组织者”这一层面上,没有认识到学生会作为“思想的引领者”这一政治特性,这使得学生会在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泛娱乐化活动、自由化工作的倾向。同时,由于理论学习不足、政治敏感度不高、语言表述不活泼,学生会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存在“听不懂党话”“讲不清党话”“悟不透党话”等诸多问题。因此,学生会无法及时地向学生宣传党的声音和主张,无法有效引领学生的行为方向。
(二)高校学生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改革不够到位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0年8月18日通过)明确指出: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同学服务。”[4]学生会职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合理的组织机构、高效的工作模式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有的高校学生会组织在运行机制改革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1.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自《意见》印发以来,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按照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在对学生会组织机构的改革中,高校学生会按照扁平化方式改革职能部门设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部门设置臃肿、管理层次繁杂等问题。学生会的部门越来越多,层层设立职务和岗位,部门人数动辄上百,比如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会,仅主席助理就有7名。人数虽然多了,但办事效率却没有起色,甚至出现了“推工作”“三个和尚没水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健全 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是学生在校园深度体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是体现学生会组织权威性、合法性的重要保证。现实中,有的高校或存在学生对学代会了解不多的现象,或存在长期不召开或不定期召开学代会的现象,或存在代表选举不谨慎,监督体系不健全的现象,或存在代表名额没有达到在校生人数1%以上的要求,代表不具广泛性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高校管理模式滞后、民主与法制理念淡薄等。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群众性组织职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诉求的合理表达,而且与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和制度目的的实现相矛盾。
3.“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工作格局不够成熟 《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有明确要求,高校应该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1]。虽然,实践中有部分高校团委和学生会初步明确了“校级学生会对院级学生会的指导职责”,也尝试了“从制度设计、活动开展、资源整合”各方面加强校级学生会对院级学生会的帮助和指导,但是,由于缺乏学校层面对这项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布局,“三级联动”的目标指向、实施举措、管理制度等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许多盲区。因此,事实上学生会组织“三级联动”机制的建构大多还还停留在口号和概念的表层阶段。
4.自身建设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学生干部选拔的模式比较陈旧,选拔的覆盖面不够广,选拔形式的吸引力不够强,以致学生会后备人才较匮乏;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标准不够完备、考核方式不够灵活;学生干部的退出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等。
(三)高校学生会组织的骨干培训不够扎实
2018年7月中山大学学生会组织换届任命“正副部长级”学生会干部事件,2018年10月四川理工学院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不当言论事件等,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上述典型事件与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思想背道而驰,充分暴露出学生会组织存在的“官僚化”“行政化”等庸俗倾向。
1.学生干部对自身身份的过度强调和自我符号化 学生干部对自身身份的过度强调和自我符号化导致了学生会“官僚化”的不良倾向[5]98-99。学生干部对身份的“自我符号化”,将原本天然平等的同窗关系异化为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会组织与同学的密切联系。
2.学生干部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意见》明确指出:学生会“以全心全意服务同学为宗旨”“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听取、收集同学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和现实困难”[3]。也就是说,学生干部应该是促进同学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服务者”。但在实践中,个别学生干部却将原本应有的“服务者”角色异化为“特权者”形象,忽视了其他同学的精神成长、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权益维护等现实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干部在同学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3.部分高校缺乏对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常态化培育 当前,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通过讲座、论坛、调研等形式提升学生骨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大多只是围绕工作本身来开展,缺少系统化、常态化的综合素养培育方案。因此,学生会干部队伍大多缺乏融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理论素养、出众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群众基础、独特的个人魅力为一体的模范带头人物,高校学生会组织的育人、树人、立人功能发挥不显著。
三、高校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视野创造新成绩。高校应大力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把学生会打造成为党领导下的,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根本、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先进学生组织,并使之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思维,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在实践中破解难题。
(一)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聚焦主责强定位
对学生会组织而言,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是其根本宗旨;对于广大学生干部来说,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是其基本职责。无论学生会的改革如何推进,学生会的立身之本乃始终是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1.聚焦服务使命 学生会不是高校职能部门的“下设机构”,不是高校团委的“跟班随从”,也不是学生社团的“上级管理组织”。学生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其服务学生的主要领域是“学业发展、身心健康、权益维护、社会融入”等各方面,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特殊群体,帮助解决的事宜是“共性”问题而非“个性”困惑[3]。高校学生会要聚焦服务使命,进一步厘清学生会与共青团的关系,构建党领导下、共青团指导下的团学组织体系,科学界定职能边界,加快向全心全意服务学生这一中心工作转移。(1)提高服务精准度,制定学生思想动态常态化调研方案,深入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诉求,使学生在关键时刻“想得起”。(2)探索建立“书院学生会”“楼宇学生会”,制定“学生骨干定点联系宿舍制度”和“学生骨干一对一帮扶制度”,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找得到”。(3)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收集并积极反馈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使学生在困难的时候“信得过”。学生会组织只有真正聚焦主责主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学生、服务学生、联系学生的作用。
2.拓宽服务视野 高校学生会要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为根本,及时向学生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要号召全体学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要承担起团结和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为夯实党在青年学生中的执政基础做出应有贡献。
3.创新服务形式 (1)高校学生会要积极探索并构建学校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向学生事先交流、事后通报机制,尝试学生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听取教学质量、就业服务、后勤服务、校园文体活动、奖勤助贷等涉及学生利益的相关议题,有序、合理地参与学校事务决策,以切实保障学生组织的民主权利,合理表达学生的利益诉求。(2)要推动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党委书记面对面”“学生听证会”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与学校主要领导面对面的交流机制,引导学生规范地参与学校治理。(3)要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提案大赛”“校领导午餐会”“教授午餐会”等活动,构建起学生骨干常态化调研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政策的认同感。(4)要创新工作手段,搭建起“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权益服务平台,以切实畅通学生与学校决策层的信息交流渠道,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同学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从严治会为遵循,狠抓落实强基础
只有通过对学生会组织的全面从严要求,才能达到“治会”的目的,才有深化学生会改革不竭的动力,同样,实现强“三性”去“四化”的学联学生会改革终极目标也才有坚强的保障。
1.狠抓学生会机构设置改革 学生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学生,因此,学生会的部门机构应该围绕服务学生这条主线来设置。(1)聚焦服务学生,保留学生会组织正常运行、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的部门,精简覆盖少数学生、以娱乐化为导向、与主责主业相背离的社团部门,彻底解决管理层次繁杂、部门设置臃肿等问题。(2)探索实行轮值主席制度,以学期为周期,主席团成员轮流担任学生会执行主席,各展所长、各显神通,重大事项由学生会主席团集体商议和决定。(3)优化人员设置,除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和工作部门成员以外,其他任何职务均不设置,彻底去除臃肿的人员规模和组织层级。(4)学生会主办的一些重大活动,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规模、活动场地等实际需要,秉持“因事用人、事完人散”的原则,以项目化方式招募志愿者,以避免人员庞杂、人浮于事;同时,也可以调动更多学生的力量和热情,使得更多有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担当精神的学生参与到学生会工作中。
2.狠抓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落实 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拓宽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重要渠道。学代会的决定和要求可以通过各班级的代表上传下达。学代会的工作在正常运转的同时,应该接受学生对于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监督、评议和质询;同时,学代会拥有监督、协调学生会工作及对全体学生干部进行考评的职能。完善学代会制度,有利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应该建立健全学生会日常工作和重大事项的公开制度,构建普通同学对学生会工作的监督、评议机制,加大学代会常务委员会对学生会的监督、考核,广泛听取和收集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敞开门来”办学生会。
3.狠抓“校、院、班”三级联动工作格局构建 学生会要想发挥好服务同学的宗旨,就必须走近学生。提高服务的有效覆盖面是提升学生会服务深度、广度与满意度的前提条件。有效覆盖面的提升不仅要发挥校级学生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需要学院学生会组织和各班级的联动与支持。(1)要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明确校学生会对院学生会、院学生会对班委会的指导职责,以真正实现学生会工作的重心下沉、力量下移。(2)要制定校、院两级学生会主席团联席会议制度和考核评议制度。校学生会主席团要定期听取和审议校、院两级学生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从校内资源共享、校外平台开放、特色活动支持、宣传展示同步等方面,给予院级学生会大力支持,并将学院学生会联系沟通情况、联动融入情况、联合贡献情况作为各学院学生会年度考核及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3)在校级学生会品牌活动中,可以尝试专业对口的学院学生会承办项目的方法,以调动和激发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打破学生会组织的工作壁垒,促进校院两级学生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校学生会成员来自学院学生会学生骨干的比例,坚持校学生会主席团候选人由学院团组织推荐、部门成员由班级团支部推荐的思路,着力构建“校会主导、院会主行、班级主动”的学生会组织三级联动格局。
(三)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统筹规划强骨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学生会是党领导下的主要学生组织,是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学生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把学生会工作纳入党的建设,统筹规划,这对于学生会组织更好地承担引领学生的责任、发挥服务同学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凝心聚力,构建党团学一体化工作格局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学生会肩负特殊的政治使命,要善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行动,把党的意图转化为服务学生的举措,组织学生、引领学生,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2)高校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把学生会的改革发展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布局,将其作为为党育人的重要载体。(3)要探索实施高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学生会组织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让它来负责把握学生会改革的政策解读、制度构建、方案制定等,研究决定学生会建设与改革的重大事项,定期听取学生会负责人和学生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汇报,牢牢把稳学生会改革发展的方向。(4)要探索构建在学生会组织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党委学工部牵头负责,团委具体指导,宣传、教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统筹党建、团建、人才、阵地等各项资源,打造共享共用的学习阵地、活动阵地、宣传阵地,以凝聚学生会改革发展的合力。
2.党管青年,构建全方位选培模式 培养好新时代的中国学生,根本靠党。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管青年原则”[6]。这一重要原则,既表明了党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基本立场,又是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1)在学生干部遴选中引领好青年。学生干部的选拔条件是学生们的努力的方向。学生干部的选拔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原则、无私奉献原则和人职匹配原则,把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作为遴选的首要条件。要革新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要在自主报名的基础上增加班级内部举荐,要从专业成绩、道德品质、群众基础、志愿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要建立岗位与学生干部匹配度数据库,要把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工作有热情、人职匹配度高的学生吸收到学生会组织中,以确保把可靠的学生骨干选出来。(2)在学生干部培养中发展好青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要把理想信念作为培养的重点内容。要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制度,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为学生骨干设立专项名额,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要加强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提升他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他们把周围的同学广泛地发动起来,共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并向周围的学生有效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他们想听、愿听、爱听,使他们形成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
总之,保持和增强学生会组织的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使之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矢志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智慧力量,这是党对新时代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殷切希望。高校学生会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学生会改革的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要求,从强定位、强基础、强骨干的视角积极探索深化学生会改革的有效路径,坚定不移地将学生会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以思想引领为根本、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先进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