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机制研究

2021-01-17汤文华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体人才农业

汤文华,邓 妍

(1.贺州学院 经管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31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的各类乡村建设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7。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同样需要各类乡村建设人才,通过乡村人才的创业创新和发展服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为了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一系列宏观部署,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机制、措施和办法等有待于学界深入研究。

一、乡村人才振兴的经济效应

在农业农村发展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其实质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投资与积累农村人力资本,本质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与技术技能水平,从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学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具有经济增长效应,若经济要取得发展进步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3]140-150。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是:首先,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其次,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与物质技术资本相结合,创造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在生产实践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其优势在于:一方面,这样的劳动者更容易与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相匹配,从而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文化与技能都得到提高的人力资本,在生产实践中能够主动融入生产过程,能够积极创新与改善边际要素配置,从而引致“新的生产函数”[4]72-105。人力资本的这一创新效率促进报酬递增与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也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与源泉,人力资本越多,越能推动经济加速发展[5]3-42。实践中,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其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贡献近三分之一,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样,在农业经济领域,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及开发对推进农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培育农村各类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聚焦的人才类型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任务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使乡村人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加快乡村人才振兴是为了培育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各类人才,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要。由此观之,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千千万万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各类人才,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显然,乡村人才培育就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予以实施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各类乡村建设人才。具体而言,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人才振兴应该重点培育培养以下乡村人才。

(一)乡村生产经营人才

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只有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才能符合“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要求。而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依赖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人才的支撑。从农业产业链的视角,农产品生产可以具体分为生产、加工和服务环节,因此,在乡村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领域,可以相应着力培养以下人才。

1.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持续扩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和壮大。然而,许多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强农带农作用偏弱[6]121-129。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经营能力不足。因此,为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培养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即需要大量培养包括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产业化联合体创办人等生产经营人才,从而更好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2.高素质新型农民和农业科技人才

传统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浓厚,经营技术简单传统,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21 世纪农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化经营、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并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数字技术、智能运用、绿色有机耕作等,已深刻推动农业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显然,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凭借其农业经营的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新型农民。目前可以大力培养乡村创业人才、乡村科技创新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创业人才通过农村创业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促成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乡村科技创新人才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特点,致力于创新开发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技术扩散与成果转化,助力科技兴农富农。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耕作种养的主力军,通过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种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3.农业生产性服务人才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农业生产性服务人才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举措。一是因应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势必要求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化,需要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而生产性服务人才凭借其专业性技能才能符合此要求。二是因应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深深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样貌,同时也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发展中,可以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深度嵌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培养乡村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服务人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三是因应高度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已融入全球化发展,高度发达的全球化市场要求农业发展须专业、高效和规范。这种状况势必要求有懂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服务人才,在专业、惯例、法律规范基础上提供高效的农业服务。基于此,当前需要大量培养农村经纪人、农村国贸专才、农村电商人才、农村法务人才等,以满足农村对服务性人才的需求。

(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2035 年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相应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近年来,尽管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发展的痛点和短板,历史欠账较多。而且,对于乡村公共服务而言,其人才短缺更是一个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应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

一是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培养强大的乡村教师队伍。着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大量引进高素质教师以充实乡村教师队伍。最重要的是,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和待遇,如在乡村从教8 年或预签8 年从教协议可以提供一套优惠产权房,以稳定壮大乡村教师队伍。二是加速培养充实乡村医卫康体人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一般包括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迁移性人力资本等[7]27-50,而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健康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意义。所以,在乡村人才培养和振兴中,首先要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对于我国的广大农村而言,高质量普惠性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相对稀缺,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民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和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农村医卫康体等急需紧缺人才。三是培养乡村建设“三师”人才。因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宜居宜业要求,应该适时抓紧培养乡村建设规划师、乡村设计师和乡村建筑师,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乡村治理人才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乡村治理薄弱,治理能力急需改善和提高。为了补足这一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就是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可见,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完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已刻不容缓。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可以着力培养下列几类乡村治理人才。

一是培养乡镇、村党政人才。以县域为单位,建立全县乡镇村党政人才库,在全县统筹配用。加大力度培养存量干部,同时培养选聘新干部充实现有干部人才库。注重从大学生中考录培养新干部,在干部任用中引进淘汰机制,注重从实践中培育培养干部。二是培养乡村社会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组织趋于松散,社区治理也趋于弱化。尽管近年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治理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区工作者严重匮乏。促进乡村社区和谐,乡村治理有效需要培养大量专职社区服务人才。因此可以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培养乡村社会工作者,同时培育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从而促进农村社会有效治理。

三、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机制

(一)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主体

乡村人才振兴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即在乡村人才振兴中,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民间社团智库等协调合作,共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担负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职责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设计与供给。以往乡村人才振兴效果差强人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制度政策缺失,致使乡村人才培养缺乏制度政策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条件,就是相应制度政策的有效供给,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使得乡村人才培育有法可依、有章必循。二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乡村人才培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支撑,单凭个别主体是无法胜任的,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立农村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农村人才培育相关项目可以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三是协调监督职能。在乡村人才培养中,政府还担负着协调督促多元主体共同合作,高效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政府可以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监督与协调,支持与督促多元主体沿着既定目标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8]16。

2.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

在乡村人才振兴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智力支持不可或缺。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农业技术和成果。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根据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发展特点研发农业科技产品和技术,满足乡村人才和农业生产经营的需求,支持人才培育成长和农业发展。二是提供人员智力支持。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农村派出大量科技特派员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为农业生产经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定期提供远程培训,为农民送去文化和技术教育服务。三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培养乡村人才。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开展相关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乡村干部等,从而有力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训基地与经验技术输出

乡村人才培育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的参与推动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项目、实训基地等提供经验技术支持,推进乡村人才培育。具体而言,新型经营主体可以依托实训基地、产业园区、合作项目等向培训人才提供现场各类技术培训和实景体验教学,帮助培训人才掌握相应技术和知识。在实景教学培训中,一是帮助培训人才掌握科学的种养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智能农业机械操作养护技术、互联网农业技术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通过实景体验培训,帮助培训人才掌握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土办法”。这类“土办法”一般是通过代际相传至今的,它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即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9]81-114,这种知识只有在实景参观体验培训中,学员通过自己深切体会才能领悟。这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对农业生产十分有用,值得培训学员掌握。

4.民间社团智库:相关资源及智力支持

在乡村人才培养中,民间相关社会组织、社会智库也是推动乡村人才培养的有益参与者。民间社团智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通过组织宣传、相关资源提供、举办乡村发展论坛等方式创建乡村学堂和智库,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人才振兴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民间社团智库等多元主体在要素资金、利益协调、激励约束、考核评价等方面协同互促,才能共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上述多元主体在合作中需构建形成要素资源协同机制、激励协同机制、利益协同机制、考核评价协同机制等,以协同推进乡村发展。

1.要素资源协同机制

在乡村人才振兴中,人才培养需要协同多元主体,集聚多种资源要素和资金。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民间社团智库等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各自的要素资源优势,各主体通过要素资源协同互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在资源要素协同中,政府在制度政策支持、监督协调、资金引导、基础设施、农业项目等方面具有优势;农业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管理经验、实践平台、信用担保等方面能够提供可靠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种田能手等能够提供独特的种养技术与耕作经验;农民合作社可以发挥纽带联结作用;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能够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教育培训服务和智力支持;民间社团智库通过教育资源、组织宣传服务、智力输出等方式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显然,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民间社团智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行动,可以充分集聚各家资源要素优势,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

2.激励协同机制

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高经济行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经济行为主体高效合作。乡村人才培养实践中,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保护多元主体的合法权利,维护其合法利益,保障多元主体长期稳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奖励制度,奖励在乡村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主体。比如,对于农业企业,政府可以重点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涉农项目予以支持;对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重点给予其财政补贴、信用担保、技术培训等;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直接给予科技人才现金奖励;对于民间社团智库等,可予以一定的资金或场地支持,等等。通过建立激励协同机制,可以有效支持鼓励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行动。

3.利益协同机制

在培养乡村人才的过程中,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民间社团智库等参与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政府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群众中具有声誉压力和诉求。在乡村人才培养中,政府引导、组织、协调并参与乡村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大量的农村各类人才,彰显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群众心中形成合法权威和良好口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中,同样有其正当的利益诉求需要得到满足。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育培养,可以提升它们的社会声誉和良好形象,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获取政府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它们获得技术人才智力支持以及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累积有益社会资本。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参与乡村人才培育培养,可以提高其社会信任度,这有利于它们获取办院办学所需政策、人才与资金支持。民间社团智库等参与乡村人才培育,有利于提升其社会形象和彰显其社会服务价值。显然,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参与主体自身正当的利益诉求应该得到合理适度的支持和满足。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协调各方利益,照顾彼此诉求,有效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4.考核评价协同机制

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因而应建立规范的培养考核机制。一是根据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制定地方乡村人才培养规章,使各参与人才培养主体有“法”可依,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有效、规范进行。同时,制定详细的年度培养绩效考核标准,便于年度可以“对标对表”考核,形成考核硬约束。二是保障乡村人才培养所需资金、师资、人员配置等,把资源配置落实到位,防止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可以建立日常巡察制度,开展现场走访、人员询问、账台查看,落实日常培训培养活动,防止培育主体行为“偏轨”,甚至“脱轨”,提高日常培训培养效率。四是把考核结果与奖励相挂钩。对于年度考核评价结果优良的,给予有力奖励,对于考核结果不好的,应该予以适度惩戒或取消培训培养资格。

四、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对策

乡村人才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大力培养乡村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措施,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乡村人才培养。

(一)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扭转经济粗放型发展局面,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增长经济学认为,科学技术和人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经济持续进步的源泉[10]73-115。显然,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和人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就需要大力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造就各级各类的人才。对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的投身于乡村建设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乡村人才资源的开发投资,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当然,人才开发和培育是特别费钱费力的事,而且周期长,无法带来短期效应,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摈弃唯GDP 为目标的发展思路,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开发乡村人才资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可以说,“三农”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程度有限。列宁在论述文化教育对工农群众的影响时曾经指出,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农民[11]62-73。这表明,教育对于农民农村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当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教育,农村教育很难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突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势必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农业高校创设与规整涉农专业,以乡村振兴为人才培养导向,加快培养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可在师范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实施乡村教师和医卫康体人才定向订单培养。二是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投入,规划和建设一批全国示范农业职业院校,并实行免费人才教育培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尽快把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基本消灭农村辍学率。高考录取严格按地区人口比例实施,杜绝重点大学扩大办学属地招生。四是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育面向乡村振兴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2]5-12。

(三)强化教育对口支援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以从外部引进资金、技术与人才,通过人才技术积累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13]407-437。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发展条件不足导致技术人才匮乏,必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进资金技术与人才,以助力本地区经济发展。

二战以来,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确选择。二战之后欧洲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20 世纪60-70 年代“亚洲四小龙”成功利用外部发展条件促使经济腾飞,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案例有力证明通过外来引进可以帮助本地区实现快速发展。

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育领域也可以通过向外部“引进、消化、吸收”以推进本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可以更好地统筹协调全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邓小平同志在1985 年10 月23 日会见美国企业高级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4]149在1986 年3 月28 日会见新西兰总理时又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4]155显然,教育也可以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发展的事业之一。因此,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充分发挥全国教育对口支援作用,以推进乡村教育发展。

一是东部发达地区支援中西部落后地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制度、教育资源和做法有序有机地输入中西部地区,帮助中西部地区教育做大做强,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人才振兴。二是强化城市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城市相对农村而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地级市为统筹单位,对农村县乡镇教育进行帮扶结对,重点是在学校之间进行协同帮扶,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三是组建专门的对口支援办公室,有力地指挥协调城乡对口支援。

(四)构筑“人才共享”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资源共享逐渐扩大,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人才共享得以实现。一方面,人才共享打破了传统人才使用的界限,使得人才得以突破单位、企业或地域属性,真正实现全社会各行业流动配置;另一方面,人才共享能够充分挖掘人才自身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使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显然,人才共享可以为乡村发展和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如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法务人才、乡村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等,这些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人才共享”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需要构筑人才共享体制机制。

一是制定乡村“人才共享”专门立法,使得人才共享在乡村振兴中有法可依。二是中央财政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共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共享”。三是构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共享”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全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的配置、共享与使用。四是建立人才共享激励机制。对于人才共享输出地区或企事业单位,国家给予相应财政税收优惠。对于人才个人而言,如果愿意参与乡村人才共享的,单位可以在收入、评优评先、职称评审、住房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通过构筑人才共享体制机制,畅通城乡人才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五)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待遇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培养乡村人才,一个有效举措就是提高乡村人才待遇,用好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乡村人才十分匮乏,另一方面却是乡村现有人才不断流失,吸引返乡入乡人才更加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人才待遇不高,乡村发展条件差,农民大量流出农村涌向城市,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更不愿意在农村工作。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城市待遇好,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对人才吸引力大。二是城市公共服务发达。城市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发达的教育和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等,城市公共服务远比农村公共服务好,这一对比明显阻滞了农村人才回归乡土。三是城市生活丰富多样,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在城市生活。

因此,要培育乡村人才,就应该改善和提高乡村人才待遇。一是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农村人才与城市居民享受统一的社会保障。二是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医生和乡村干部的收入,创造条件使其收入比城市相应人员的收入略高,以稳定乡村教师、医生和乡村干部人才队伍。三是推进全民教育均等化,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作为过渡,可以允许农村人才子女就读当地最好的学校。四是加快农村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猜你喜欢

主体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论碳审计主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