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危于无形: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思考

2021-01-17覃康聪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国家大学生

覃康聪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普及率的快速增长,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最现实、最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103“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阵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2]117由此可见,网络意识形态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乎政权的存亡,关乎政党的稳定。脱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谈国家安全,无疑是闭门造车的守旧之想。可以说,没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国家政治制度安全,更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作为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生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也理应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积极应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全面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强化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对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审视:基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峻形势之思考

中国互联网虽然只有短短20 多年的发展史,但“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2020 年12 月提升1.2 个百分点”[3]23。在众多网民中,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接收信息、学习交流,网络已深刻影响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他们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战场,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还存在狭隘、片面等认识,从而影响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因此,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共护国家安全,高校责无旁贷。

(一)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十分严峻,随着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力持续加深,对网络空间权力的争夺俨然成了国家战略制高点和焦点。甚至有学者这样预言:21 世纪掌握网权与19 世纪控制制海权、20 世纪掌握制空权一样具有决定意义。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时代的主动权,谁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谁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主动权。

随着中国年轻网民的增多,青年人处于网络空间最前沿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把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到中国年轻网民的头脑中。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西方的企图已经昭然天下,就是把中国青年学生作为分化、裂变和策反的重点对象。此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有人企图把自媒体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以及中国的主要舆论场,进而试图影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4]45。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加快了错误思潮传播的力度和广度,增加了管控的难度。加上大学生刚好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足、经验缺乏,在裹挟着各种思想的网络遨游时,一旦接触到这些具有迷惑性、煽动性、欺骗性的信息时,就会进一步削弱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无硝烟的战争,作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责任主体,高校应“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有责任有义务防范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只有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才能更有力地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挑战,为大学生筑起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狭隘认知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需要

人首先对事物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才能在认知中逐渐内化为行动。恩格斯曾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5]258。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只有在科学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才能正确发挥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付诸行动。

恩格斯也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284。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使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关于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4月15 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6]200。实践证明,国家安全观涵盖的领域已经十分宽广,集12 个重点领域安全于一体,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然而,关于网络安全的认知,不少大学生仍处于碎片化、片面化和浅层化的状态。如此一来,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观的理解还停留在旧的认知层面,主要体现在一提到“国家安全”,就联想到国家主权、国家秘密以及间谍等活动,认为国家安全只是一个离自己比较遥远且抽象的名词而已。殊不知,身在网络当中,我们每一个在网络遨游的个人已经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网络安全不仅需要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同样需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两者是构成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大学生还局限于狭隘的认知状态,这无疑是典型的故步自封心态。如何落实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改变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观狭隘、片面的认识状况,是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依据。

(三)国家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契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网络安全意识形态问题。自2012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大意义、根本原则和方法路径,为新形势下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一体化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国家安全体系重大战略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向,也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保障。此后,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一系列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文件也相继发布,如2016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纲要》以及2016 年12 月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十三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等,这些文件都为网络的健康发展及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提供了指引。十九大报告里多次出现“互联网”一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入思考。2018 年3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小组”改为“委员会”名称变了,责任更重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的能力也更强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网络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7]274。由此可见,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清醒认识网络这个大舆论场的复杂性、长期性,才能顺势而为、顺势而动,切实做到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二、价值取向: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旨归

“国家安全价值是国家、组织和个人在面对或处理各种安全矛盾、冲突、关系时应该坚持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评价事物、增强认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以决定、支配主体的行动选择,无论国家安全知识的选择,还是国家安全能力的提升,无不以国家安全价值作为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8]10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现阶段中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重要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同样需要以国家安全价值作为行动指南,遵循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基于此,就要坚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人民,培养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安全守护者,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上述内涵构成了新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旨归。

(一)价值归宿:坚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人民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在互联网时代的应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切实彰显了人民情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以上理念,它鲜明回答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谁保安全,谁来保安全”的根本问题,揭示了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归宿。

但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理解的误区,最突出的问题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仅是国家战略的问题,是政府机关单位的事情。即便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人民”的事,这当中的人民也是抽象的“人民”,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大学生作为人民中重要的一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既是全体人民安全保障的维护者,也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为此,发挥大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夯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至关重要,只有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信念,才能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

基于此,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落实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上来,才能真正回归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本质,进而筑起网络安全防线。

(二)价值目标:培养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网络安全守护者

《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9]2350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安全是国家头等大事。纵观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产方式,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个人可以在“无国界”的网络畅游,这是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由此可见,互联网跟我们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个体都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好、维护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每个参与其中的公民需要担起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无小事,营造“人人有责,重在担责”的网络安全环境,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除了人人有责,还要人人可为。成为可为之人,需要大学生在网络的利诱面前,有坚决抵制的定力;在关涉意识形态方面,要有头脑清醒的判断;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行为,要有坚决斗争的勇气。

实践证明,大学生要争做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网络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四有好网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可为之人,形成“人人可为,时时可为”的环境,进而筑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钢铁长城。

(三)价值情感: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10]7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古代有天下一体之说,现有家国情怀之言,国家是人民幸福的坚强后盾,国家是家庭平安的庇护所,只有国家的安全才能守护家庭的和谐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上充斥着个人自由、精致利己主义,鼓吹个人利益至上,这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也与我们的家国情怀格格不入。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彰显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彰显个人与国家是不可割裂的命运共同体。它强调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既要让三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但又有所侧重。这个侧重体现在: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一定要服从国家利益,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大局观的家国情怀,符合家国情怀的本质。因此,面对网络上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相悖的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要坚决抵制。高校要时刻注意以上几种错误倾向和言行,坚决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以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才能抵制网络错误思想的侵蚀和物质的诱惑,才能提高驾驭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

三、四重理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国家安全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既要遵循国家安全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需要顺应网络新时代要求以及“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的特点,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度、力度、饱满度和长度入手,切实构筑国家安全的网络屏障。

(一)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度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道:“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11]837语言是思想交流、传达的载体和工具,丰富的、贴切的语言才能准确、深刻地表达思想,听者才能更好接收传送者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贴切的艺术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同时,教师应精准把握大学生“网络的原住民”特点,经常使用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络流行语,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如讲到新阶段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时,可用2019 年网络流行语“我太难了”;当谈到部分香港学生被错误思想蛊惑,可用“蓝瘦,香菇”来表达痛心。以上这些都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学生较熟悉,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语言的有声,不是枯燥的声音,而是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趣味性、流行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是苍白无力的,而是有力度的,从而达到声入人心的效果。有声有色、声色并行,这里的“色”可以是教学素材上的“背景色”,更多指的是教学的“画面感”。

教师要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加接地气,有画面感、有色调,这就需要借助网络新技术,不断挖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资源,占领国家安全教育制高点,拓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平台。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贴吧、QQ、表情包、微电影甚至现在流行的快手和抖音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载体。例如,当表达大学生爱国之情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配2019 年国庆期间比较流行的国旗图案以及“我是护旗手”等文字,还可以用2019 年国庆时大家在朋友圈刷屏的“求国庆专属头像: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作为教学素材。这种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非常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和汲取知识的习惯且呈现画面感,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技术使教育逐步实现智慧化、智能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在线课程等都是网络信息化催生的教育产物,能够为大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供方便、灵活以及个性化、智能化、共享性、开放性的学习平台。这些有声有色的教育形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更能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生动活泼、鲜活有趣,避免曲高和寡、自娱自乐。

由此可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特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和走向,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配方”去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成有声有色的教育情境,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摆脱不是“灰”就是“白”的境况,从而实现声色并行、色味兼有、回味无穷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度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9-10有理有据,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有事实有依据,不是凭空想象、捏造,也不是言过其实。目前一些错误思想在网络上混淆是非,试图通过互联网左右我们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面对此种情形,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举实例等方式与它们交锋,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做到有理有据,充满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填鸭式灌输,也不是说教,而是一种有根有据、立足于事实、经得起考验、令人信服的教育。比如:华为芯片事件,需要教师把华为芯片事件的本质、过程、原因、影响等基本情况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自主研发技术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及信心。2019 年香港修例风波,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已经冲击到香港的稳定和安全,以黄之锋等为代表的乱港分子利用网络蛊惑人心、罔顾事实、歪曲真相,让社会经验不足及不明真相的年轻人相信网络所言即事实,这些赤裸裸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实,教师要摆在台面上,跟大学生讲明白讲清楚,这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更好,说服力更强。

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数据化,大数据化的优势在于能够运用技术收集和分析海量化的数据信息,它不仅直观地反映现象和问题,还能发现数据背后蕴含的事实本质。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大量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数据,用数据说话(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除外);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数据调研,通过调研收集数据,用精确的数据代替模糊、直观的判断,能够“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从而进一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说服力。

(三)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温度

有人说,网络时代是“机”的时代,“机”是没有情感、没有办法与人有心灵上的交流的。所谓的人机互动,也不过是人对着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而已。用“机”去做教育,哪有什么有血有肉之说。这些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经不起考验。火遍全网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漫作品可以反驳以上观点。《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着眼于青少年家国情怀和国家安全意识缺失的现状,抓住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的特点,期望用新颖的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来俘获青少年的心而制作的国防安全教育题材,是利用网络做国家安全教育的最好典范。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把主人公设计成憨厚呆萌的胖兔子,戴着一顶配有红五星的军帽,走起路来超级拉风,一个可爱的、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马上呈现出来,一出场就招人喜欢,一下子就吸引了千万青少年的追捧,感人肺腑的形象与催人泪下的历史情节,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和守土之心。有媒体评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主旋律内核与商业化外壳的有机结合。主旋律和外壳的有机结合不是硬邦邦地捆绑在一起,也不是空洞无味、生拉硬扯的干瘪说教,而是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幽默诙谐的立体形象、新颖风趣的形式表达出来。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需要刻画直击心灵的形象,在形式上也要有生动活泼的表现力,才能把催人泪下的情感传达出去,引起受众的共鸣。《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成功之处在于能用幽默风趣的形式催人泪下,以情动人,直抵人心。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3]117如果我们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能有效找到情感触发点,那么教师和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台生硬冰冷的机器,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交流互动载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过着一种积极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温度和饱满度,不再像毛泽东所说的:“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11]837

(四)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长度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仅涉及个体的认知、行动,还必须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全部过程。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需要有好的开始,也需要有美的结局,不仅要从一而终,而且要始终如一,做到有始有终。当然,这个好的开始需要从培养意识入手,然后到引导实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于个体整个生涯的全部过程。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意识”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是固本培元的基础性工作,相当于建造一座房子的设计图,有了设计图才有可能开始行动建造房子。当然,网络安全意识不是一瞬间就形成的,也不是“过了这个村”有网络安全意识,“到了那个庙”就丢弃了。只要我们身在互联网当中,网络安全意识就需要从始至终,需要一以贯之地践行。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行动不是大学生固有的,而是每一个接触互联网的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安全素养,它贯穿于一个人从接触网络开始的全部网络行为过程,尤其贯穿于网络安全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的全部教育过程,而且还要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学习、生活同向同行。在未来智能化、网络化更加发达的时代,面对更多错误思潮的侵扰和敌对势力的利诱,更需要当代大学生一如既往秉持“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理念以及时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决心、信心、行动,做到有始有终,始终如一。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时,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长远规划,一以贯之,有始有终,延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长度。

总之,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任务,是网络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空间安全形势纷繁复杂的应然选择。高校应顺应网络时代新形势,着眼于国内外网络安全发生的新变化,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现路向,做到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始有终,进而达到入耳、入眼,直至入脑、入心、入行。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国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安全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