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气副词“不必”与“未必”

2021-01-17曹丽双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观性二者语气

曹丽双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引 言

“不必”与“未必”虽然词形相近,词义却完全不同,两者不可以互换使用。《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样解释二者的区别的,“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1]93。“不必”与“未必”在词类系统中如何定位?张谊生①[2]59、杨荣祥[3]70都把“未必”归入表委婉的语气副词。但是对于“不必”是否已经从否定副词转化为语气副词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议。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只有吕叔湘等[1]93、齐沪扬[4]40明确把“不必”划分为语气副词。曹志国认为“不必”始终表示否定的词汇义,句子层面并没有承担词汇层面的否定义,因此它始终是否定副词,转化不成语气副词[5]123-128。虽然学者们对“不必”的词类归属问题存在一定争议,但我们认为“不必”一词目前的句法功能跟语气副词的整体功能是大体协调的,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认识和情感意志,故本文仍称其为语气副词。目前,学界对这两个副词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未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用法方面[6]477-488和历时语法化方面[7]78-83;对于“不必”,除词类归属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外,共时方面的描写也是研究重点[8]53-57,但对其历时来源及其主观化历程则关注较少。综上,对“不必”与“未必”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体研究相对充分,但缺乏二者的系统比较。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不必”与“未必”的词汇化进行考察,重点从委婉用法和主观推断两个方面分析这两个副词的主观性差异,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解释和说明,另外,简要分析了二者共同的演变机制。

一、“不必”与“未必”的主观性差异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9]268。作为语气副词,虽然“不必”与“未必”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表达一种必然或未必然的语气,但是二者的主观性程度并不相同。

(一)委婉用法

“未必”一词具有委婉用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未必”主要用于对某个命题的委婉否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6]485。其实,“未必”与否定词“不”连用的情况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即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委婉表示肯定,如例(1)②。

(1)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韩非子》)

这种用法也一直持续到了现代汉语中,如例(2)。

(2)你未必没有教员们讲的好,是吧?

在使用“未必”一词的语境中,一般都暗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7]83。也就是说,当说话者不支持或不赞成某种观点或某种情况时,他不进行直接地否定,而是选择采用一种委婉、商榷的语气去表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评价,而这种态度和评价一般是异于常人的。

(3)很多革新事业,未必把旧的完全去掉。

(4)虽然他有时有些讨厌,但也未必不可原谅。

在例(3)中,常人的想法是“在很多革新事业中,应该把旧的去掉”,但使用“未必”后委婉地表达说话者的想法是“在很多革新事业中,有些旧的也可以不用去掉”。例(4)也是同样的道理,常人认为“他很讨厌,不可原谅”,但使用“未必”后委婉表达了说话者异于常人的态度。“未必”的这种委婉用法遵循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交互主观性”。委婉用法是“未必”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用法。

但是,在“不必”的委婉用法方面,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议。太田辰夫认为现代汉语的“不必”表示委婉的禁止[10]280,但并没有详细解释和说明。而董秀芳明确表示“不必”往往用在对人的指示、要求或劝告中,没有委婉用法[6]485。但是通过大量现代汉语语料分析,我们发现“不必”除了用于表达对他人的指示、要求或劝告,同时可以表达说话者对某种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态度,如例(5)。

(5)他不必特别风雅,但是至少不要谈物价升降。

另外,我们发现“不必”在现代汉语语料中也有与否定性评价连用、表示委婉语气的用法,如例(6)、例(7)。

(6)我们大可不必不安和自卑。

(7)你也不必不高兴,他对每个人的态度都是如此。

“不必”与否定性评价的连用,与“未必”的委婉用法一样都是一种迂回的说法,采用分析、商榷的语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说话者对听话者可能带来的冲击。

除此之外,“不”可以作为主观减量标记使用[11]192,如例(8)。

(8)这个风筝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不”作为否定副词具有对客观量进行减量的表达功用,可减弱命题的强度,是说话者主观态度的自然流露,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这一语义特征与委婉用法相通,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不必”具备委婉语气。

可见,“未必”主要用于表达对某种观点的委婉否定,表达委婉义是其主要用法;而“不必”刚好相反,表达非委婉义是其主要用法,但是其委婉用法也确实存在,同样不可忽视。

(二)主观推断

徐丽丽、车飞认为,“不必”表否定时多带有客观性[12]109。但是,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不必”已经由表示“不需要、用不着”的客观描述转变为表示主观上的自我推断。

“不必”不仅可以像例(5)一样表达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态度,甚至还能用来表达说话者对某事物的主观推断。

(9)女人不必说,她们常常自己另造一张脸。

(10)自从祖父死后,大家的态度都冷淡起来,朋友不必说,连亲戚也一个个溜了开去。

例(9)、例(10)中,“不必”都与动词“说”共现,构成一个临时的句法结构“不必说”,它具有主观性,隐含着说话者对某人、某事或某个话语内容的主观推断。

通过分析“不必”的主观性可以发现,“不必”在表示“不需要、用不着”的客观描述转变为表示主观上的自我推断的过程中,其主观性也在逐渐增强。

“未必”表否定时常位于主谓之间,有时也用于句首,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建立在说话者主观推断的基础上,如例(11)、例(12)。

(11)遗传固然未必都是父母的责任,但也不会是其他人的。

(12)未必企业提高了薪资待遇,他们就肯任劳任怨吧?

另外,“未必”还具有反预期的功能。

(13)你见多识广,可是你未必知道陈先生的父亲。

例(13)中人们通常的预期是“你应该知道陈先生的父亲”,而“未必”则是对通常预期的否认,即“你不一定知道陈先生的父亲”。

以上“未必”的几种用法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是根据说话者主观认定的“事实”所作出的一种未必然的推断,而这种“事实”不一定是客观的,很有可能是说话者主观假设出来的。

另外,从与其他副词的共现顺序来看,“未必”也多位于其他副词之前,基本上处于句子的最外围,以副词“就”为例:

(14)幽默当然可以用笑来表达,但是笑未必就代表着幽默。

(15)这层障碍,看得破的人未必就打得破。

例(14)、例(15)中“未必”都凸显“自我”成分,表达一种强烈的主观态度,在共现顺序上均位于“就”之前,同时也都位于句子的外围。与此相比,“不必”与副词“就”连用时,常常出现在“就”后面,如例(16)。

(16)战争若不幸失败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虽然“不必”的语义已经由客观描述转变为主观推断,主观性程度逐渐增强。但是无论是从说话者的视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况还是语符序列位置来看,“未必”的主观性程度都强于“不必”。

二、“不必”与“未必”主观性差异的语法化和语义动因

不必”虽然具有委婉用法,但比起“未必”的委婉用法来说要弱一些,“未必”的主观性程度也高于“不必”。下面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历时角度:“不必”与“未必”的跨层语法化

“不必”和“未必”都是由跨层结构演变而来的,但是二者的成词时间和具体演变历程并不完全相同。

关于“未必”的历史来源,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语气副词“未必”的具体成词时间为战国时期[7]78,其具体演变历程主要借鉴董秀芳的观点[6]481-482。“未”与“必”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凝固为一个双音节词,表示“某件事的发生不是必然”,如例(17)。

(17)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吕氏春秋》)

“未必”跨层语法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主观化。当“未必”开始用来表达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某一命题进行否定时,“未必”就发生了主观化,如例(18)。

(18)文由外而兴,未必实才学文相副也。(《论衡》)

“未必”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是用在否定性成分前,即通过双重否定来委婉地表达肯定,如例(19)。

(19)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

在“未必”的历时演变的过程中,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可以说,“未必”的跨层语法化过程,就是其主观化过程。

再看“不必”的演变历程,“不”与“必”在线性序列上相连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如例(20)、例(21)。

(20)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左传》)

(21)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庄子》)

目前我们发现其最早用例见于周朝的《今文尚书》中。

这一时期的“不必”一般后接动词性成分。副词“不”和“必”虽然在位置上是相连出现的,但是并不在同一句法层面上。副词“不”的语义指向并非指向“必”,而是指向整个谓语部分。

进入北宋时期,“不必”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除了后接动词性成分以外,“不必”开始大量出现于形容词前,如例(22)、例(23)。

(22)君为官,不必清俭,恣意求取。(《太平广记》)

(23)大哥不必过虑,阿瞒自是相师。(《太平广记》)

这时,“不必”的结构和语义都开始凝结,能够表示“不需要、用不着”这样一个完整的否定意义。到元明清时期,“不必”进一步发展,使用频率增加,经常在句中作状语,如例(24)。

(24)将军不必追赶。(《三国演义》)

在此,我们可以推断:“不必”的初步成词时间在宋代,元明清时期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副词。它在成词之后,语义进一步发生了主观化,所在句子从表示“不需要、用不着”的客观叙述转变为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未必”的成词时间远远早于“不必”,二者的词汇化过程均伴有主观化,因此“未必”发生主观化的时间也明显早于“不必”,从主观性程度来看,“未必”也强于“不必”。

(二)共时角度:“不必”与“未必”的语义分析

“未X”式副词的主观化程度相应地高于“不X”式副词,这种差别植根于“未”与“不”的不同[6]486。其中,“不必”与“未必”也不例外。

“未”是一个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的副词[13]174。也就是说,“未”的否定义是有界的,与时间相关,是对以往进行否定,表示过去并没有发生某件事,或没有出现某种变化,但是并没有对将来的状况进行否定,甚至在表达时留有余地,蕴含着对将来发生变化的推测或期待,适合发展出委婉用法。

(25)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现代资本运营形式。

例(25)表示目前为止“现代资本运营形式没有被完全建立起来”,将来可能会“完全建立起来”,或者希望将来“完全建立起来”。否定词“未”的这种有界否定特征,使其在单用时就有了较强的主观性,也衍生出了“+推测性”、“+期待性”这类语义特征。而“必”作为语气副词,本身就是用来表示说话者主观推断出一个自以为真的结论,二者共同拥有“+推测性”这一语义特征,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未必”的主观性程度。

“不”是表单纯否定的代表性副词。虽然前面提到“不”可以作为主观减量标记使用,并且这一语义特征与“不必”的委婉用法相通。但是“未”语义中蕴含的[+推测性]、[+期待性]特征是“不”所不具备的。

二者的主观化程度还受到语体色彩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未”只保留在书面语中独立使用,在口语中几乎用不到。因此,与“不”相比,“未”显得典雅。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使用委婉用法是典雅度高的表现,这一点也使得“未必”比“不必”更适合表达委婉语气。

总之,“不必”和“未必”的主观性差异源于历史上它们各自所出现的语法化现象,而二者的语法化进度和主观化程度又与各自的语体色彩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语体色彩的影响,即“未必”的书面色彩强于“不必”,其委婉语气也相应地高于“不必”。另外,二者的主观性差异还受制于语义因素,即“不”与“未”的语义差异,“不”单纯表示否定,而“未”的否定义是有界的。

三、“不必”与“未必”的共同演变机制

“不必”与“未必”跨层语法化的共同演变机制除了前面提到的主观化,还有词汇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和语用层面的高频使用。

重新分析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是指表层表达形式并未发生改变,但是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结构关系的分析发生了变化。最初,无论是“不”与“必”还是“未”与“必”,都是跨层结构的两个词,它们之间具有较为清晰的理据性,但在重新分析的过程中,这种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最终两个独立的词彻底固化为一个整体。重新分析的完成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促进的。首先,韵律是关于语言中所有超音段特征的一个总体概念,是言语的组织形式[14]1,韵律结构的改变为重新分析提供了语言表层结构;其次,组块机制在心理认知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重新分析的发展;最后,还有句法、语义等方面的促动。除此之外,辖域越大,主观性越强[15]45。经过重新分析,“不必”与“未必”的辖域显然扩大了,所以其主观性也必然随之增强。总之,重新分析可以对“不必”与“未必”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高频使用是“不必”与“未必”跨层语法化的语用机制。汉语的语法化一般都涉及成分的融合,促使这种融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频共现,对于“不必”与“未必”来说也不例外。无论是“不”与“必”还是“未”与“必”,最初都只是临时共现,但是伴随着两者共现频率的提高,融合速度也随之加快。高育花对《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淮南子》5 部上古时期的作品进行了考察,分别统计了“未”单独使用和“未”与“必”共现的次数,发现“未”与“必”共现的频率很高[7]82。这种高频使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未”与“必”的融合,使得“未”与“必”融合得很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发展为一个语气副词了。“不必”虽然成词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其融合发展过程也与此类似,离不开高频使用的影响。

结 语

语气副词“不必”与“未必”均由跨层结构演化而来,并在词汇化过程中伴随着主观化。由于二者的语义与用法差异较大,凭语感即可加以区别,因此文章并未从句法、语用方面对语气副词“不必”与“未必”进行对比,而是从主观性差异方面进行二者的系统比较。文章第一部分从委婉用法和主观推断两个方面对“不必”与“未必”的主观性差异作了详细描写,重点说明“不必”具有一定的委婉用法,但无论是从说话者的视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况还是语符序列位置来看,“未必”的主观性程度都强于“不必”。第二部分从历时角度的跨层语法化和共时角度的语义分析两个层面讨论了造成二者主观性差异的因素,即语法化的进度、语体色彩、“不”与“未”的语义差异。第三部分集中在“不必”与“未必”的共同演变机制的讨论上,文章将其归结为重新分析和高频使用。

注释:

①张谊生称为“婉转”。

②本文的现代汉语例句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检索系统。

猜你喜欢

主观性二者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花非“花”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