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助推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实施困境与创新路径
2021-01-17冯建民
刘 璐,冯建民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该文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开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支持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抓住何种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为地方经济服务应是当前主要工作之一。[1]地方高校通过将有形的人力资源和无形的知识资产转移到地方产业发展中,既助力高校形成办学特色,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产业及市场的最新近况,还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因此,推动产教融合大力发展,一方面能够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使员工掌握新的生产技能,助力产业发展,扩大市场范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助力形成地区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拉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责任担当:地方高校助推产业发展的职责所在
助推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主要责任之一。探究地方高校在助推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可从地方产业的三种表现形式入手,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在产业的发展升级表现中了解地方高校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效益影响。
(一)地方高校与农业发展
地方高校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农业院校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升级、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助推农业改造。首先,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教育体系,要坚持以科研力量为发展主体,在支持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科研力量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了解农业特点,明晰农民发展需求,增强农民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帮助农村改善传统农业面貌。[2]其次,助推特色农业高效高产,高校有责任助力地方特色农业开启现代化发展进程,通过发挥自身智库作用,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和升级,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充沛。再次,地方农业高校能以自身拥有的深厚历史积淀、优良办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拥有学农、爱农、事农的高尚情怀,自觉肩负改善乡风乡貌、爱农支农的沉重责任。最后,地方农业院校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汇聚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优质资源,以超强的研发团队力量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改造,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3]
(二)地方高校与工业发展
地方高校是助推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纵观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相关理论,可以清晰看出地方高校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具体表现在:第一,地方高校为工业发展提供需求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艺精湛的专家对工业生产效率提升至关重要,同时对提高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能够在学校招生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紧密结合当地工业发展实际,满足工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其提供智力基础和人才支持。[4]第二,地方高校可为工业改造升级建言献策。高校中的人才组成队伍不仅有技术精英、理论专家,还有众多决策者、组织者以及领导者。优秀的高校决策者可以帮助其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二者达成合作关系,实现双优发展。第三,以科研成果转化来提高生产率。高校产出科研成果是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的灵魂,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工业升级发展,加快地方经济水平提升。
(三)地方高校与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业务门路多,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可以有效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问题。如今随着服务业扩大业务发展范围,增加服务产品,为社会增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5]助力服务业地方高校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第一,由于服务业的经营特点,地方高校可为其提供不同专业类型的技术人才及劳动力,让服务业领域中的各行各业都能成为具备人才支撑、拥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域,可告别传统服务业市场发展模式,得到专业知识密集、具备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型人才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地方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持,对服务业涉及的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起到助推作用,使其升级为现代服务业。[6]
二、实施困境:地方高校助推产业发展的矛盾冲突
地方高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拉动了地方发展。但在实际帮助过程中,由于二者的发展目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冲突
地方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最先体现在理念冲突上,地方高校作为教育系统而存在,而产业则以产业系统为表征。[7]其一,产业系统具有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崇尚效率优先的行动准则,以创新为动力的改革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单元等特点;而教育系统则具有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以育人为目标的发展策略,以公平为主导的行动准则,以互动为指导的改革路径,以学校为主体的组织单元特点。[8]其二,教育系统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认为政府会解决一切教育发展问题;而产业注重市场引导,通过市场的发展状况引导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产业的生产目标。其三,教育系统是以知识发展为载体,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单元,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产业以效率优先为准则,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单元,期望通过企业的发展创造经济利益,实现效益最大化。[9]
(二)利益冲突
地方高校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冲突是利益冲突。地方高校倡导公平优先,以保障每位学生实现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等各方面公平,同时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办学及人才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场地、资金、捐教等资源,期望用知识的不同转化形式助力科研发展,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产业发展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和获得利益,如:经济利益、先进技术、人才资本等,以贡献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促进自身效率最大化以及可持续性发展。[10]可以说,当前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在利益对接中存在“错位”现象,这就不仅造成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使得产业升级转型遭受阻碍,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脱节。[11]
(三)治理冲突
从地方高校和地方产业二者的治理理念上看,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理念主要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理论的进步,汇聚不同专家学者的思想,壮大高校科研力量。而产业发展则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期待高校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期待高校通过派遣技术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未来产业发展做指导和规划,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作用,实现合作初衷。[12]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合作,共谋发展,而当前的实际情况表明,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忽视了产业利益的最大化,产业收益成效不足,企业合作动力缺乏,对合作效率、质量及保障缺失信心。[13]
三、创新路径:地方高校助推产业发展的破解良策
了解地方高校助产发展的实然困境,寻找共同合作创新路径是二者当前主要的责任义务。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
(一)明确产教融合界限
明确产教融合界限,是有效解决地方高校与产业发展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商品、服务等权益进行清晰界定,并予以政策乃至法律层面的保护,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保障产业发展的权益。不同系统间只有清楚各自的产权归属,才能让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得以提升。[14]
(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地方高校将育人作为发展战略,期待借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项目资源达成育人目的和开展科研活动。而企业则以扩大生产、提升收益和获得更大利润为发展目标,企业建立与学校的合作目的初衷是获得经济利润,在高校人才、专家的帮助下实现企业升级改造。[15]二者要应对风险,双方应建立风险承担机制,通过学会分析风险、善于评估风险、积极预防风险、规避和转嫁风险等措施实现担保机制的建立,保障发展目标的达成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形成互赢互益组织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有较灵活的市场运营模式,通过自己的现状决定未来发展模式。地方高校作为教育系统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发展,不仅承担育人义务,还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责。因此,建立具有成员多元、组织灵活、信息缓冲的互赢互益组织至关重要。以组织的协调功能实现地方高校与产业之间的良好合作,破解合作障碍,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四、结语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实现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探究地方高校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明确产教融合界限,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互赢互益组织,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的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