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和路径

2021-01-17雷晓兵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董 凤,雷晓兵

(1.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思政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2.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团委,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提出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社会角度看,不劳而获和“向钱看”的思想有所蔓延,“重消费、轻劳动”的不良思潮普遍存在。从学校角度看,劳动教育观念仍相对淡薄,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系统地管理,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和形式缺乏创新,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达标,考评机制不科学,劳动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从家庭角度来看,有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关注能否考名牌大学,认为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有的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不仅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还大小事全包揽。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职业目标不明确、集体荣誉感匮乏、不尊重劳动者、就业后频繁跳槽等。因此,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二、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

1.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承载着青年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使命。劳动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只有在劳动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其他的素养培育才能做到。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积极锻炼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进行劳动体验,能培养自己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深刻体会如何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曲直和真假善恶美丑,从而思想和灵魂得到锻炼和洗涤,丰富个人的道德修养,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学生熟悉并掌握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有助增强劳动能力和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提升审美情趣,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劳动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责任意识的提高,为学生未来发展及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高校应把劳动教育融入教育实践环节,坚持劳育与德育结合,大力弘扬劳动创新精神和实干苦干精神,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能够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苦,深刻体会劳动成果得来的不易,体会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得来的艰辛,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本质,明确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形成崇尚和热爱劳动、不怕艰辛、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目标,实现以劳树德。坚持劳育与智育结合,通过劳动实践深化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行统一。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进而发展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坚持劳育与体育结合,让学生手脚动起来,身心得到锻炼和舒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耐力、协调力和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进而润养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坚持劳育与美育相融合,实现以劳塑美。劳动创造美,蕴含着勤劳、任劳任怨、诚实等传统美德和精神特质,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滋润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在劳动中创造美,从而体会劳动的喜悦,既掌握劳动技能,又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劳动教育是满足我国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中国强起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新的历史征程上伟大目标,越来越依赖人才的支持,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为谁培养人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要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既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又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要求和质量,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法,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劳动教育,要不断强化劳动观念培育,广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劳动创造价值,形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进而为社会辛勤和诚实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争取早日实现强国目标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弘扬劳模精神和实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成为学生的向往和追求,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1.转变观念,形成正确劳动观

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学生自觉参加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内在需要,从而更加重视和尊重劳动,放下身段踏实劳动,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同时,“在劳动教育中大学生深刻认识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每个劳动者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每件劳动成果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2]理应认同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劳动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完美人格,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勇于面对挫折的坚韧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劳动实践能力,自身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获得提升,劳动教育才取得良好效果。

2.组建师资,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首先,更新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制定科学的课程实施标准和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引导大学生从能劳动、会劳动到想劳动。其次,提高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劳动教育具有与德智体美融合的特殊性,在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德智体美与劳的相互促进作用,又要保证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发展,因而就要重视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确保经费、工具、场所和劳动设备的落实。同时,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相互分工协作,在课程建设上共同发力,从而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再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精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又要具有劳动实践能力。同时,从行业专业人士中选聘劳动实践指导教师,从专业课教师中选聘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兼任,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通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3.完善制度,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

劳动教育既能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又能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而劳动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持久性,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完善管理体制,使劳动教育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对象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效避免劳动教育的盲目性;劳动教育管理部门要与宣传部门协同合作,完善宣传制度,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掌握劳动教育宣传的主动权,引导广大师生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劳动教育、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浓厚校园氛围,使劳动教育更具导向性、广泛性。高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寓劳动教育理念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建立晨读晨练制度、布置宿舍教室卫生清洁劳动任务、鼓励参与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设文明监督岗、禁止乱扔果皮纸屑、杜绝浪费等,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常态化。

4.精心组织,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形式

精心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方法。首先,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环节,以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和公益劳动为主,以培养劳动习惯的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知识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为主,促进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为核心;以顶岗实习、专业实训、科研训练为主,强化专业的实践应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及学生兴趣特长相结合,组织开展种养殖、电子维修、设计制作、就业创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逐步完成从学生向劳动者的转变。其次,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劳动教育活动。利用雷锋纪念日、校庆日、校园劳动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节日,开展一些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系列主题活动。同时,让学生到农村、社区、孤儿院、敬老院等场所,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服务活动,促使劳动教育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再次,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际操作,真正体会劳动艰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