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2021-01-17朱佩佩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念环境

朱佩佩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246000)

一、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更多是基于“天人感应理论”而衍生的“天人合一”,通俗地说,即通过择居或调整环境格局的形式来贴近自然气运,以期引发天人感应,获得安宁或庇佑[1]。几千年来,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在中国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涉及范畴广阔,主要体现在生态元素采集、环境规划布局、自然条件整合等方面,随着古今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其核心价值被发掘出更丰富的多面性。

1.提出人与自然应为和谐共生关系

这里的“和谐共生”既指向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保护,也指向美学层面的相互融合渗透。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构成主体之一,由物质至精神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强调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人类应主动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本质,这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契合。此外,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审美体系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山川自然”风格相近,因此倾向于强调人工开发中保留自然风貌的原始感,即追求人文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与融合。

2.提出以“中和”求“平衡”

所谓“中和”,即在事物发展中寻找居中平衡点,是以中庸之道破解矛盾、极端问题的具体路径。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认为,“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走向极端的一大警示,因此有着“因其中则不偏私”的发展宗旨,这为现代环境发展中如何掌握开发与调控带来了指导。现代化建设中,常以牺牲、破坏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作为代价,这种开发一旦超过了度,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通过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中和观”指导,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开发认识,把握时机与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发展的平衡点。

3.点明地域文脉精神

地域文脉是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地方文化精神的研究与解读,可以揭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气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这一联系来达到激活地域内在发展动力、塑造精神力量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影响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目前,环境艺术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已基本铺就,其创作理念与发展目标均朝向人与环境良性循环角度,“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概念广泛推行,行业后续发展前景可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追求已由传统的“满足生存需求”逐渐转移至“同步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及发展需求”,这意味着在设计+方向上需要做出重大变革,如何在迎合当下设计现状的前提下满足多维需求便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所共同探究的重要问题[2]。

1.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发展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强调生态平衡,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具有高度相融性,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体系中已形成一套独立的生态化设计理论[3]。例如,基于生态化发展需求,现代环境设计大多将场地中各要素视为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整合来达成提供使用条件的目的,同时通过强调设计规划的战略性来规避建筑过程中的破坏问题,致力于将建筑资源使用量控制在最小化状态。受传统观念影响,气象、地质、水文、风向等环境因素也被纳入设计要素选取范围当中,使环境艺术设计被注入更多历史与人文因子,体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融合。

2.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时代化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受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影响,这种变化更多呈现出中国文化发展趋势中的独特性,是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例如,通过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对地域文脉价值的解读,开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化道路,即通过挖掘地域文脉结构中的自然资源要素,结合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从而打破固有审美观念束缚,形成全新文化思潮。

3.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助力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革新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与科学技术存在一定共性,如对环境结构的设计与改造均有其独特方式。当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与科学技术相融后,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状态,为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革新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通过对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建筑材料选取、构筑形式转变的研究,提取可挖掘、可改进的要素,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加以优化,同时通过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对自然生态协调性进行指导,尝试开发现代化可循环资源体系。

二、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通过营造生态景观满足人们趋利避凶的心理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有着“吉凶者,失得之象也”的说法,在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人们对“吉”与“凶”的判断大多来源于对生态环境的心理追求,这也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4]。基于趋利避凶心理,一般在营造现代生态景观时,多从以下角度进行调整:其一,选择人类生存、生活有利的地形环境;其二,主动规避、剔除可能损害人类健康或生存条件的环境要素;其三,通过增减元素或转变位置的形式对现有格局条件做出调整,以达到转不利为有利的目的[5]。

以典型的“背山面水”格局为例,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水”这一要素象征着财富与生命,因而当建筑面向开阔水流时便有着“广开财源”之义;“山”这一要素象征着难以挪动、转移的庞大事物,宜置于建筑后方,表“靠山”之义,如置于门前则易形成遮运之势。自然环境中,类似元素多不胜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系也主动延续了这类“趋利避凶”的传统,理水、堆山等处理方法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改善建筑格局及居住条件的必要手段。古城衡阳的建设及修整历程便是以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为参照,基于依山傍水的原始风貌,以“回归自然”为主旨,完成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保留自然生态的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的“吉凶观”相迎合,融合价值源远流长[6]。

(二)通过有效节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的统一

自古以来,环境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便密不可分,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维护自然环境完整性的必然要求,这也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强调的“人与环境的共生性”相通。随着现代建造技术的发展和来源于自然整体的节能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势必朝着“绿色”方向前行,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共生、艺术与自然的统一也将成为主要方向。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视人与环境为同一整体,倡导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完成居住区域的建造,与当下环境设计需求不谋而合。

借由这一启示,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遵循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的原则,规避过度开采资源、破坏自然等行为,在设计方法上以“节能减排”为主旨[7];其二,依照实际气候特征,选用适宜材料、技术,使环境建造与自然生态呈相辅相成之势,在有限能源基础上发挥其最大效用;其三,在设计方案中突出地形构造关键处,按照可改造、不宜改造等要素做好标识,在后续建筑施工中注意规避要害;其四,对可持续循环的资源及空间进行开发与利用,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基础上简化建设步骤,在达到节能目的的同时进一步衔接自然。[8]

(三)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有效改善局部环境

环境可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视角分别看待,实际环境中能够符合完美标准的格局居于少数,大部分情况下需要通过对局部要素的调整来达到整体和谐统一的目的。例如,当环境中有来龙、护砂而缺界水时,便可根据缺失要素进行添加调整,从而达到转不利为利好的目的。以著名建筑故宫为例,其格局的开拓便是通过堆土成山、开湖蓄水等局部改造得以实现的,山与水各象征实、虚两气,在界水聚气状态下可形成完美生态格局,故宫的设计与建设也因而在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成为广为流传的正面案例。[9]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局部环境的改善可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加以修缮,如针对来龙低平的地势,可通过挑土垫高的形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节地势高度的目的;其二,开源引水,如针对水源匮乏的区域,可通过开挖池塘、沟渠、河流的方法达到引水效果,或通过水流改道来规避“撞城反背”格局;其三,规划建筑设计,如针对部分来龙形势逆折区域,可采取修建塔座的方法扭转原有格局;其四,植树造林,如在平原区域,可利用种植树木的方法达成挡风聚气效果,同时弥补生态景观方面的不足,使整体环境趋于绿色、和谐。

三、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索

(一)理论层面的系统梳理

1.对水土质地的合理利用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认为,水土质地的优劣程度可对人的体质构成相应影响,这一理论在后期现代科学当中得以论证。一是在光合作用下,土壤当中的微量元素可直接放射于空气当中,并作用于人体;二是当地质土壤湿度过高时,易生成细菌,进而引发关节炎、风湿疾病等,这意味着建宅选址应避开这类土质,以湿度适中区域为宜;三是土壤中的巨石可聚集地球磁场,当磁场过于强烈时可直接引发人体神经衰弱等症状,建筑选址也应注意避开[10]。土质直接决定着水质,不同土壤状态下,水体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各不相同,环境设计中可着重根据水体来龙去脉、流量大小、水质优劣判断宜居程度,并通过调度、引流等合理手段使其更符合居住者需求。

2.辩方正位

基于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强调的“背山、面水、向阳”等方位理论,可奠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格局。根据一年四季风向变换,面水方位能够有效开源引流,利用风向营造冬暖夏凉的居住条件;背山方位有利于将水土条件保持在适宜范围,同时避免淹涝灾害等;向阳方位带来的良好日照条件有利人体健康及农作物生长。以辩方正位作为环境设计指导,有助于推动良性生态循环的形成。

3.居中与适中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讲究协调性,即倡导遵循适中原则,无论在朝向、设计还是布置方面均应保持恰到好处的居中状态,同时围绕同一中轴线,使整体呈对称、和谐之势。如九朝古都洛阳正是得益于其居天下之中的方位,长期以来被作为控天下之和的重要地点。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居中点的把握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如商场、银行等公共建筑大多在区域中心,以此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二)实践层面的多维运用

1.在现代环境规划中的运用

首先,由宏观层面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中心性,将万物视为不同的子系统,在规划与分布中使其呈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状态。例如在现代城镇规划中,需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及整体生态系统出发,使植被、水体、结构等要素呈互补状态,从而达到疏通脉络、优化关系的目的。其次,由微观层面的局部环节出发,将不同环境要素串联为结构合理的体系,使其能够相互维系、相互循环,找出缺失部分或不利要素,在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加以整改,并将所有要素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中,动态观察其平衡性。最后,由本质层面的精神性出发,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文化积淀,结合城市结构肌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始人文风貌,通过延续、传承来赋予其独特的内涵价值,巩固整体环境的“文化之根”。

2.在现代园林环境中的运用

首先,针对环境地形的开拓与整改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实际自然地形,合理利用有利条件改造纹理错乱、生态不良、地势陡峭等区域,发挥地理优势防止设计工作陷入千篇一律的僵局。其次,针对环境水体的选择与处理结合“水随山而行”的生态和谐理念,营造“金城环抱”意象,使得山水要素有序环绕中心点,呈相得益彰之势,同时迎合“水体血脉作用”观。如故宫背山面水,水即金水河,山即万岁山,在万岁山与金水河的环抱之中,故宫实现了古人居址“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想,为皇权的正当性构筑了稳定的心理空间。

3.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运用

首先,在平面设计方面,需根据建筑需求的不同做好功能分区,如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者的生活习惯、空间需求,其中浴室、厨房等区域一般位于北向,卧室一般位于南向,同时根据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的器物摆放要点做好归置,防止格局混乱等现象出现。其次,在剖面设计方面,需在平面设计基础上充分考虑建筑视线方向的中景、远景等要素,如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中重要的“生态和谐过白”方法,当人站在建筑群落当中时,视线朝外,能够在“框景”内看到局部完整画面,同时留出一线“白”处——即天空。“过白”体现了古人传统建筑空间组合的审美,是空旷的视野和艺术张力的显现。最后,在空间设计方面,还应考虑建筑热环境与自然通风等条件,传统民居中讲究阴阳互补与对称协调,现代环境设计也异曲同工,可通过人工绿化、过渡空间处理等技术改善建筑内部温度与通风条件,同时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

结 语

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人文内核,是衔接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重要枢纽,与现代环境生态理论有着不少契合点。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可赋予其人性化、人文化的灵感支撑,在强调居住环境与生态规律效益统一的基础上构建新型人工生态系统,由此开创全新的中国特色环境艺术审美道路。随着大环境下意识形态的转变与革新,中国传统生态和谐理念也需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原则,顺应时代变化势态,与现代科学接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完成精神延续,实现内在价值的重塑与回归。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理念环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星.云.海》
《花月夜》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