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刺绣企业经营与非遗保护互动关系探究

2021-01-16王宇歌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持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宝藏,同时又是非常脆弱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有着民族特性的非遗文化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非遗研究。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刺绣企业经营者为调研对象,探究了蒙绣企业的发展是否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正向作用、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有助于蒙绣企业的经营。通过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蒙古族刺绣企业经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蒙古族刺绣企业;经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截至2018年,鄂尔多斯下辖2个区和7个旗,市政府驻康巴什区。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数量较多的地级市,是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是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该地区的蒙古族文化最早形成于成吉思汗大军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时,此后蒙古族宫廷文化在鄂尔多斯得以保留和传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鄂尔多斯文化。这里草原文化浓厚,具有代表性的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漫瀚调、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古如歌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刺绣经营与保护发展现状

目前,鄂尔多斯民族刺绣服饰企业中小企业众多,基本都是由蒙古族人创办的,企业经营者包括不同等级的刺绣传承人和不同年龄段的蒙古族人。部分企业经营者在经营店铺的同时也开办蒙绣培训班,一方面传承蒙绣技艺,另一方面为店铺提供稳定的产品来源。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经营者都会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来宣傳、保护刺绣。目前,蒙绣企业的顾客群体差异较大,年轻的经营者更偏向于扩大市场,面向不同的顾客群体,有的店铺会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定制产品,他们的产品融合生活元素,更加日常化;而年龄较大一些的经营者则更传统,他们依靠多年积累的客源,主营产品还是传统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刺绣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耗费时间较长,定制蒙古族服装最少也要三个月才能见到成品,所以大部分蒙绣店铺的年利润并不高。

蒙古族刺绣在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古族刺绣产生于蒙古族牧民的生产劳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蒙古族刺绣包含了最常见的绣花、贴花以及独具特色的“套古其呼”(以大小相等且分布均匀的点缝合成不同的图案纹样)。蒙古族刺绣除了在软面料上绣花之外,还会使用牛筋、驼绒线等将图案绣在皮靴、羊毛毡等硬面料上,方便刺绣品用于生活中不同的场景。蒙古族刺绣艺术作品除了常用的夸张和对比方法外,还包括了概括表现方法和添加表现方法,制作者通过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人、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将高度概括的图案添加于各种面料之上,表现出艺术与自然、社会的融合。鄂尔多斯刺绣是蒙古族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蒙古族刺绣的共同特征,又因为地域跨度广,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丰富的题材内容完善的针线技法。在技艺上继承、保留传统的同时,鄂尔多斯的刺绣艺人也为鄂尔多斯刺绣的转型和创新作出了不懈努力。

蒙古族刺绣在保护和传承上有不同等级的非遗传承人认定,有自治区级和旗级两级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传承人不仅手艺精湛,还能培养新一代蒙古族刺绣艺人。蒙古族刺绣手工艺人大多是蒙古族妇女,刺绣曾经是蒙古族妇女的必备生活技能,很多老一辈的艺人手艺精湛,但不通汉语,所以传承人范围相当有限。蒙古族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从事工作的越来越多样,并且愿意尝试不同的生活,反而使蒙古族刺绣面临失传的危险。蒙古族刺绣发展到今天,对它的保护和传承逐渐被重视,一部分蒙绣经营者开办蒙绣培训班,培训班学员兼收蒙汉,这种新途径是传承蒙绣的重要手段。在多种以传承人牵头的非物质遗产中,鄂尔多斯刺绣不仅是众多蒙古族妇女的爱好,更成为她们的职业。优秀的传承人在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彰显蒙古族刺绣魅力上不可或缺。

近年来,有一部分经营者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让很多汉族人接触到改良版的日常蒙古族服饰,了解蒙古族刺绣的精美技艺,将蒙古族刺绣推广到蒙古族之外,不断提升知名度,进而获得长远发展。年轻蒙古族人到各地学习工作之余可将蒙古族服饰穿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独特刺绣将蒙古族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为本地的蒙古族刺绣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企业将刺绣运用于更多产品,打开新的市场。

二、企业经营与非遗保护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

本文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企业经营环境来分析,分为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微观经营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环境。

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指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一般使用的重要工具是PEST分析法,即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展开分析。本文主要考虑非遗保护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经济变化是否影响了非遗保护意识的发展,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否会创新非遗产品、增加企业经营品类以及给企业的产业带来竞争优势等。

企业经营微观环境又称企业的直接营销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竞争者、消费者、政府机构等。对这方面的考察,主要研究刺绣产品是否是本地供应商提供、是否存在行业间的非遗相关活动、游客是否对刺绣产品感兴趣等。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经营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包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在这方面主要考察企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保护意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认知等。

(二)非遗保护的影响因素

非遗企业对于非遗保护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为非遗保护提供了途径,同时也是载体。从非遗保护出发,考虑企业对于非遗的宣传是否到位、经营者的保护意识是否强烈。从保护的方式出发,本文主要考虑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口碑。

三、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蒙古族刺绣企业与非遗保护互动关系进行了简单探究,分析了企业经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企业经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蒙绣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如企业的经营绩效、经营者的满意度等。二是蒙绣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政府对非遗传承人有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刺绣传承人根据等级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同时积极支持刺绣传承人举办活动,部分地区将刺绣与脱贫挂钩,在政府的支持下免费进行蒙古族刺绣培训,这样的活动将很多原本在家的妇女培训为刺绣企业发展的新力量,不仅有蒙古族参加,很多汉族人也参与其中。蒙古族刺绣目前大部分都是手工刺绣,完工时间很慢,每家店铺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预订,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蒙绣,为蒙绣市场提供了新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营绩效的同时也将蒙绣推广到了蒙古族之外的群体。除了培训活动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是经营者们学习进步的契机,大家临习优秀作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举办活动时也多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进行宣传,使更多人对蒙绣有所了解,对蒙绣产品产生兴趣。

本地蒙绣企业的消费者群体除了蒙古族之外,也有很多对改良的蒙古族日常服装感兴趣的汉族人,同时外来游客对蒙绣的相关产品也很感兴趣。蒙古族刺绣主要体现在民族服饰上,传统蒙古族服饰大多是长袍样式,传统的蒙古族人为了每年的重要场合会定制一身特殊服饰,而现在的蒙古族服饰则更加日常,很多人平时就会穿,年轻人也愿意将这样的服饰对外推广;有些游客热衷于民族服饰,少数企业会接受外地游客的定制,生产手工刺绣的小包、挂饰等,丰富刺绣的运用形式。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经营渠道的拓展,蒙古族刺绣也会被更多人认识。经营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口碑,与外地客户形成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四、发展建议

(一)完善培训机制,提供相应的教育平台

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蒙古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好地将蒙古族刺绣与扶贫相结合,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为经营者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教育,并組织经营者的培训活动,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开展刺绣培训的经营者给予适当补贴。

(二)鼓励创新蒙古族刺绣相关产品,提升企业文化内涵装饰

创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要鼓励经营者从蒙古族文化内涵出发,对蒙古族的刺绣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品更加多样化。同时店铺装修风格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特色元素,做好产品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三)鼓励、引导企业建立民间组织,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合作

鄂尔多斯蒙古族刺绣企业较为分散,不同旗区间的企业联系较少。鼓励同行业形成一个整体组织,有利于激发蒙古族刺绣产品的灵感,拓宽企业发展的渠道,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合作发展。

(四)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高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觉性

在鄂尔多斯市范围内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育讲座,宣传蒙古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将一些优秀的企业设立为非遗保护示范单位,能够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

(五)政府应完善保护机制,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政府应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效果,设置民族服饰聚集区,将一个旗区的民族服饰店铺集中规划,有利于对外宣传,同时也更容易提升知名度。

作者简介

王宇歌,1996年12月生,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田乙弘.蒙古传统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9(8):13.

[2]包巧云.鄂尔多斯刺绣艺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3]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70-74.

[4]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途径[J].文化学刊,2012(5):117-122.

[5]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习月刊.2007(13):27-28.

[6]汤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法理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64-6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非遗保护理念与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