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策略探究
2021-01-16姜蕴琪
摘 要:我园身处农村,与城市幼儿园在地理、文化背景、硬件条件等方面具有很大差距,但农村幼儿园拥有广袤的田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其他城市幼儿园不能比拟的优势,如何运用这些优势,开发和利用好农村自然资源,助力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是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将聚焦这一问题,为幼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一、 走进自然,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大自然是一座神奇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科学知识,农村的孩子更是长在田野乡土之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拨开田野小路边的野花野草,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蒲公英还是芨芨草?泥土下的小虫子是西瓜虫还是小蚯蚓?它们的习性是怎样的?以我班科学主题活动《春天的秘密》为例,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乡野间,泥土上,一切都有所不同,孩子们也对春天里的万物充满了兴趣和好奇,我们教师敏锐地发现“春天里的万物”这一主题下富含的教育价值,经过师幼共同讨论,我们决定组织一次田野上的春游。在前期,我们讨论了这次春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所带物品的必要性,有的还动手做了一张“图画清单”,在田野发现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田野上冒出了许多绿色的小芽芽,旁边的小水沟里的水草上,缠着一团团透明的青绿色小卵卵,石头下面的小虫子是如何筑窝的?孩子们冒出了一个一个问题,“冒出的小芽是哪种植物?”“种子是如何破土的?”“水草上的透明小卵卵是青蛙下的小蝌蚪的吗?”“小虫子筑窝为什么要在石头底下,它们不闷吗?”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和孩子们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分小组绘制了“田野上的大发现”问题地图,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小小一块田野,也有这么多奥妙,这么多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事物。通过这次田野之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使得幼儿更加乐于留心观察身边的周围的事物。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以独特的眼光发现隐藏在自然现象、自然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二、 挖掘生活资源,生成科学活动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幼儿生活在乡下,周围富有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和现象,各类植物、作物、小动物应有尽有。幼儿教师应独具一双“慧眼”,善于挖掘生活中富有科学教育价值的资源或现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如我园和园所附近树木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我们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科学主题活动“秋天的树叶”,孩子们可以就地观察,近距离地接触各种树木的落叶,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花纹,感受它们的气味和质地;就地取材,收集各种树木的落叶,将它们带回班级分享和研究。有的孩子发现了果园区中马褂木的叶子,惊奇地发现它独特的形状恰似一件马褂,并开始思考原因;有的孩子发现一棵棵大树下面堆积着许多快要腐烂的树叶,他们开始了研究腐烂的树叶有什么用途:还有的孩子对不同树叶有不同的纹理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秋天的树叶,我们带着孩子盘点了幼儿园和幼儿园附近的树木资源,厘清了各种落叶的名称、特点、形状,为开展接下来的科学主题活动提供了支持。
三、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活动操作材料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重在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农村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数目繁多,幼儿身处农村,天生对各种农村自然资源比较熟悉,也能够比较轻易地接触和收集到这些资源。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科学活动操作材料,不仅经济,便捷,而且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适合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那么教师该如何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呢?
第一,引进适宜的农村自然资源,打造有效课堂。在一次开展科学领域集体活动《沉与浮》时,我们教师针对“提供哪些材料进行沉浮实验”进行了审议,在沉浮实验中,我们需要将操作材料依次投入水中,观察其沉或浮的结果。相比较教材蓝本上传统的实验操作材料,我们发出了疑问,是否可以引入幼儿熟悉又易于收集的农村自然资源材料,既贴近幼儿经验,又可以让幼儿在收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材料的认识,构建新的经验。于是,我们将传统实验操作材料改为孩子们亲手收集到的丝瓜筋、石头、木片等物,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幼儿本身对这些身边的农村自然资源材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用实际操作进行再验证,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第二,巧用农村自然资源,构建特色活动区。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常见也是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其中,区角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农村自然资源材料的特点,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活动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农村自然资源材料,投入科学区,便于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互动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在开展小班科学活动《认识种子》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区角中投放不同豆类或其他蔬菜作物的种子,做好标签,给予幼儿一个直观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和分辨不同种类蔬菜作物的种子,了解其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而针对中大班年龄段幼儿,教师则更要注意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拓展性,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蔬菜作物种子的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种子用于种植,同时提供肥料、农具等物,引导幼儿进行种植培育,同时对蔬菜作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比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投放农村自然资源材料进入科学区时,首先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教师和幼儿收集到的农村自然资源材料必须是安全的,无毒无味的,投放之前可以根据材料特性对材料进行整理和清洗,保证投放材料的干净整洁。
四、 开发农村自然资源,打造班本特色课程
我园身处农村,孩子们从小在田野乡土间长大,对各种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事有天然的熟悉感,我班班本课程聚焦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农村自然资源,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班本课程呢?
第一,捕捉幼儿关于农村自然资源的关键经验。以我班种植地班本课程《有趣的蒜宝宝》——源起为一次午饭时,卢章昊从小菜里吃出了一个东西,“呜,这个不是肉。”他马上把那块东西吐在了手心里,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蒜啊。”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的话吸引了旁边小朋友的注意,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我也吃过大蒜。大蒜一瓣一瓣的,还很臭。”“我家旁边的菜地上种了几排大蒜呢,我奶奶带我拔过。”“我妈说大蒜是杀菌的,我喜欢吃大蒜。”孩子们对大蒜很感兴趣,都说了自己与大蒜的故事,就这样,我们决定这学期开始种植大蒜,亲自种大蒜,掰大蒜,尝尝自己种的蒜,和大蒜有关的班本课程开始了。从孩子们关于大蒜的三言两语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大蒜的关键经验是丰富的,他们提到了大蒜的形状、味道、功用、种植大蒜的经历,我们教师要珍视幼儿宝贵的关键经验,将其利用到班本课程的建设中去。第二,做好农村自然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为建设班本课程打好物质基础。我们身处农村,周边的农村自然资源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整理,还要将周边的社区资源,本园的园所资源一并利用起来,我班班本课程《有趣的蒜宝宝》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我班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带领着小朋友们,为班级收集到了许多大蒜的种子幼苗,施肥用的肥料、营养土,甚至还有稻秆,还有的爷爷奶奶还带来了锄头、浇水壶;在园内,我们种植地的西北角落找到了一块十分适合种植的土地,离水源也很近;当幼儿对“如何进行播种”产生疑问的时候,我们带领着幼儿到园外的田地间近距离观察了种植了大蒜的菜地,请教了具有丰富农活经验的农民爷爷。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极大地助力了我班种植地班本课程的建设,使得幼儿的一系列活动顺利展开。第三,改造农村自然资源,提升农村自然资源可塑性。教师不仅要收集农村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资源材料的特点、幼儿身心特点和活动需要,对收集到的农村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幼儿,服务于活动。在《有趣的蒜宝宝》开展过程中,我们每天都需要给蒜宝宝浇水,但是班级和种植地小屋里的水壶只有几个,这大大增加了浇水的工作量。孩子们开始思考,如何“造”出更多的水壶,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了班级门口的自然资源箱中,有的小朋友發现了箱内有很多之前收集来的葫芦,佩佩小朋友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葫芦利用起来,像乡下我奶奶用的那种瓢一样呢?”说干就干,小朋友们很快将资源箱内所有的葫芦全都收集起来,每人拎着两个葫芦,请园内负责修理的徐爷爷,用锯子一分为二。很快,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拿着新出炉的“水壶”来到了种植地,经过这次资源改造,我们很快就将今天浇水的工作完成了。回到教室后,我们又请徐爷爷在葫芦上打了洞,用美工区的绳子将葫芦穿了起来,挂在了工具区,孩子们都十分满意这次的资源大改造。
通过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我们真正利用好了大自然这座“活宝藏”,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科学活动内容,提供了幼儿科学活动操作材料,使得幼儿真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经验,感受到了科学的奥妙与有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9).
[3]任吉敏.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4(3):11.
[4]刘艳.论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16.
作者简介:
姜蕴琪,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