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概念构建的意义及开展策略
2021-01-16邓忠华
摘 要: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较多,且具有连续性、周期长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采取精心选择探究主题、周密设计活动方案、争取家长支持、跟踪探究过程、及时评价反馈等措施,保障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
关键词:课外探究;概念构建;促进;策略
一、 引言
科学概念是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通过以上科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小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通过长期学习、不断探究逐渐形成,课外探究是小学科学最重要的探究方式之一,对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概念构建的意义
学校、教室、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场所,但是在科学课课堂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简单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由此可见,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影响深远。
(一)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促进科学概念构建
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相比,在探究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探究主题及内容的多样性、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养殖、种植、观察的探究内容,比如三年级的“养蚕”活动、四年级的“观察油菜花的生长”活动等;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部分观测、探究活动必须在校外特定场所才能完成的,比如六年级“月相的变化”和“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等活动。这类持续时间长,或者对活动开展场所有要求的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教师应该引导、带领在课堂之外继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自主观察、详细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构建。
(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巩固科学概念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更是如此。学生结合生活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既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学不会用的尴尬局面,又逐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科学概念。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营养要均衡》一课,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均衡膳食宝塔”知道了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在学生脑海中初步构建了营养均衡的科学概念。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在家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记录一天的食物,并利用所学“膳食均衡宝塔”的知识分析自己家中一天的食物营养搭配是否均衡,有什么方面需要改进。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案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因此,教师应该开阔思路、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科学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
三、 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策略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之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跟传统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相比缺少了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主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构建进,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选择探究主题及内容,确保探究活动开展
哪些科学探究活动适合学生在课外开展?什么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构建?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要能持续有效开展下去,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
1. 以教材为本,扎实开展教材中的课外探究活动
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科学学习的内容。教科书还是开展科学活动的依据,是师生课堂上开展对话和互动的平台。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中进行,为了更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教师首先应该以教材为本,扎实开展教材中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基础科学概念的形成。
2. 勇于创新,开发教材之外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作為科学教师要用好科学教材,但同时也不能被教材束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扎实开展教材中探究活动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趣、有特色、更有挑战性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巩固科学概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二)周密设计活动方案,确保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可实施性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是在校外其他场所开展的探究活动,如果探究活动所需器材、场所等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探究活动将无法进行。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外探究活动的可行性,探究活动器材一定要是学生在家中能够很容易获取的物品、观测对象也一定要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一课的课外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用针筒制作空气压缩枪,但是由于针筒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由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无法开展。于是老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矿泉水瓶子替代针筒,让学生用湿纸巾把矿泉中瓶口堵住,然后用双手用力挤压塑料瓶身,纸巾就能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起到了和针筒一样的实验效果。又如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的课外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家中通过实验继续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家庭中最常见的能溶解的物质让学生研究,这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让更多孩子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而不能死板的要求学生一定要研究教材例子中的几种物质。由此可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考虑课外探究活动的各方面条件才能保障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争取获得家长支持,亲子共研实现家校共育
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家庭则是孩子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小学科学课更是如此。小学科学课许多课外探究活动需要在家庭、社会中完成,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是否能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直接关系到活动是否能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家长意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概念构建和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科学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微信群、校讯通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每次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及时告知家长探究活动的主题、要准备哪些材料、学生要怎么记录、家长要如何参与等,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比如在制作生态瓶活动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准备小鱼、小虾、水草等材料,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养蚕活动中,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蚕卵、桑叶,还可以提醒孩子按时观察,做好记录。家长的参与,既保障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增加了亲子感情,一举两得。
(四)跟踪探究过程,保障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持续推进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要完全依靠自觉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探究是很难实现的,部分学生可能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终止探究;也有些同学仅仅是三分钟热度,探究活动开展两天后不了了之。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一位青年教师抱怨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原来这位老师在开展六年级下册“观察记录一个月月相”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布置学生回家每天定时观察月相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开始两天全班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按时观察、认真记录,但是在一个星期后进行阶段交流的时候,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因为各种原因停止了观察活动,到一个月总结汇报的时候,全班46个学生只有2个人对月相进行了持续一个月的观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教师一定要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持续跟踪,同时进行横向评比,每个星期至少要对持续性时间长的探究活动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反馈,可以利用班级加分、发表扬信等各种形式鼓励孩子们坚持探究。总之,老师只有不断跟踪了解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激励学生保持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才能确保活动的持续推进。
(五)及时反馈评价,促进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不断修正
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由于缺乏老师有效指导,探究活动很有可能走入歧途,使探究无法继续进行或得出错误的探究结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活动有效跟踪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可以鼓励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学生错误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正确的方法。教师只有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做到勤跟踪、多反馈、善评价,才能让科学课外探究活動事半功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外探究过程中学生亲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可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拓展课外探究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明芹.小学科学教学应立足于“生活”[J].甘肃教育,2008(8).
[2]杨春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概念建构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19.
[3]张冠锋.基于生活应用视角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组织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
作者简介:
邓忠华,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南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