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方法探究
2021-01-16张其娴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涵盖了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具备较强的联系。随着小学生经历生活事件和参与学习活动,其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知更加敏锐,且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小学生在该种情况形成的是前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帮助小学生完成科学概念构建,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文章先介绍前概念,然后阐述科学概念构建的必要性,最后阐述小学科学构建科学概念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前概念;科学概念
一、 引言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科学概念的构建是小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重点过程,也是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知识学习的重点内容。但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总是会出现将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混淆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小学生会将其描绘为前概念,但实际上,事物现象的本质与小学生所形成的前概念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为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考虑该怎样帮助小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下文将就科学概念的具体策略进行介绍。
二、 小学生的前概念
所有的科学概念形成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在将自身的思维转化为科学概念之前所形成的生活经验主要属于前概念。大部分的小学生在生活当中所形成的概念都属于前概念,其主要是因为并没有对生活事物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总结出的经验更偏向于简化理解,其不具备科学解释的逻辑。而在没有形成科学概念之前,其很有可能会产生对生活事物的错误认知,甚至因为长期接触前概念而对科学概念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轻易舍弃已经在思维当中固定的错误理念。小学生的该种思想如果长期无法得到纠正,那么会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将思维和认知都停留在表面,最终影响其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
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之前,需要先保持对学生前概念的重视,了解学生所形成的前概念状态,从而在讲解学科课程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前概念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在前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将前概念作为服务科学概念的基础概念。教师能够对前概念有效利用,才能够促使自身的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且提升科学概念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师讲解点亮小灯泡这个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小灯泡,并研究小灯泡的组成结构。然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学生A回答:“因为小灯泡安装了电池,而电池有正负极,如果电池中的电流从正极流到负极,那么小灯泡就会亮。”而学生B则回答:“电流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的时候,还会流到小灯泡里,所以小灯泡就亮了。”针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教师都不必急于评价,而是认真地听完学生的表达,然后准备好实验器材,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让学生自己操作,并重新构建关于小灯泡为什么会亮的知识概念。
三、 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教育阶段设置科学学科主要是期望通过科学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小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概念,构建科学理念,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并且端正其科学态度。前文分析中提到,科学概念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在科学课堂当中,教师为学生讲解的科学概念也要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所选择的科学概念构建策略需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此,科学概念的构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上,科学概念的构建方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科学实验,该种方式能够通过直接动手操作来展示科学现象,从而使小学生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更加丰富。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本身的认知情况,然后逐渐引导其对科学概念逐渐了解和加深认知,但不能强行改变小学生原本的认知。
小学科学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转变学生的前概念作为自身的工作重点。首先,教师先了解学生所形成的前概念水平,并且要加强自身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不要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判断,而通过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来清晰地感受学生的前概念。其次,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小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进度,帮助学生设置逐步构建科学个爱念的递进计划。尽管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较差,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并为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其能够逐渐理解科学概念,并将自身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最后,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不直接强迫学生转变思想,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以有针对性的生活经验来支撑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学感念和学习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
四、 小学科学构建科学概念的策略
(一)注重前概念转化
既然前概念是小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所形成的生活概念,那么其虽然可能对小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产生阻碍,但也能够成为其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经验。小学生进入小学校园以后,其将会接受更为正规的科学教育,但在这之前其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对生活中所经历的客观事物或者是现象形成观点。而这种前概念很顽固的存在于小学生的思维当中,这属于小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时,需要注重对前概念的转化,将其对科学概念构建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让小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更加轻松,也更容易接受科学概念。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先了解小学生所形成的前概念水平,如此才能够在讲解科学知识的时候将小学生的前概念利用起来,将前概念作为引出科学概念的课堂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学习想兴趣。事实上,教师对在了解小学生前概念以后能够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对小学生展开小型调查,以朋友的身份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对小学生提出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问题,了解小学生的答案,从而判断其前概念水平。
(二)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教学探究是大部分学科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重视科学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或者是实验引导等方式促使学生进入到科学探究阶段,依据自身的实践操作来探究事物的规律。小学科学课程当中,科学概念属于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科学探究則是科学知识学习的主要形式,其能够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概念提供渠道,促使小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第一,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针对小学生所掌握的前概念提出和科学概念知识有关的教学问题,督促和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勇敢表达自己对于教学问题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此时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所评价,并帮助学生解决对于问题的困惑,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二,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状态。教师准备好科学实验需要用的各种设备,并选择几名学生作为实验助手,参与实验现象的验证,促使学生感觉参与实验活动的乐趣,并愿意接受科学概念知识。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水溶解物质,很多学生但凭借科学概念无法理解怎样的物质才算是水溶解的物质。在该种情况下,教师准备实验刀具,邀请学生作为实验助手,要求学生帮助自己在水中加入食盐并且不停地搅拌。在此过程中,另外一名学生观察水中物质变化情况,发现食盐逐渐消失在水中。而教师让学生利用吸管来品尝水中的味道,发现水已经变成咸的。此刻,教师可以对学生证明食盐属于水溶解物质,且在水中分散成为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学生们亲身参与到实验当中,其能够感觉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且不会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在帮助小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期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依据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遵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自身处于引导和辅助的位置。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来满足小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需求。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状态,加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前概念,但不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不同,其前概念的掌握水平也存在差别,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有很大差距。为此,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沟通和交流的空间,促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聆听其他学生对于生活事物及现象的看法,帮助自身发散思维,形成更为全面的思维逻辑关系。例如,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为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依据事先掌握的学生前概念水平情况以及在科学学科方面的成绩情况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当中承担特定的角色并发挥出在小组当中的优势。学生将具备自由发表看法的空间,且小组将会经历10分钟的自由讨论。此时学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当中,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学生会发现自身知识认知与实际学习成果之间的冲突,从而纠正自身所形成的强概念的偏差,重新构建科学概念。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将前概念的转化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并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隐藏的科学概念。相信教师能够选择合适的构建科学概念策略来实现小学生前概念思想的转变,引导小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凭借自身的科学实践逐渐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巧兰.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实指定义的建构方法及問题策略[J].中华少年,2018(26).
[2]杨春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概念建构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19.
[3]李承德.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8):87.
[4]李玉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68+171.
[5]袁玉成.对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探究[C]∥2018年4月教育向导学术研讨会.
[6]何祖勇.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8(14):113.
[7]王晨光.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概念体系建构与教学价值[J].教育探索,2019,320(2):55-59.
作者简介:
张其娴,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