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农村特困老人供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01-16侯姗姗方晓风曲桂玉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护理员敬老院乡镇

侯姗姗 ,侯 聪 ,宋 杰 ,方晓风 ,曲桂玉 *

(1.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2.滨州医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农村特困老人指原农村“五保”人员中的老年人群体。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优化健康、参与和保障的过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而农村特困老人的供养现状是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短板。农村特困老人是养老服务业中的弱势群体,特困老人的供养问题是制约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点。因此,了解农村特困老人供养现状,调查特困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完善供养体制,缓解农村养老压力,提高农村特困老人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 调查背景

AQ市位于山东中部,老年人口数19.11万,占总人口数的19.86%。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特困老人供养现状及供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本地区农村特困老人养老服务质量。

2 调查方法

通过深入访谈民政局负责特困老人供养工作的相关人员,收集数据,了解特困老人供养情况。实地走访乡镇敬老院及特困老人家中,与敬老院负责人、养老护理员及特困老人交流,了解供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特困老人需求。

3 调查结果

3.1 AQ市农村特困老人分布情况

AQ市农村特困老人共3 315人,其中分散供养2 974人,集中供养341人。集中供养特困老人分布在乡镇18家敬老院中,其中公办敬老院15家,民营敬老院3家。AQ市农村特困老人情况见表1~2。

3.2 AQ市农村特困老人供养现状

AQ市农村特困老人人数众多,特困老人的供养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集中供养(纳入供养范围,集中居住在福利机构)和分散供养(纳入供养范围,发放供养资金,散居在家或赡养人家)。其中绝大部分特困老人选择分散供养,集中供养率偏低。在与老人交流过程中得知,选择分散供养的主要原因与传统养老观念有关,这部分老人大多数生活可以自理。集中供养特困老人分布在福利机构,由机构统一安排住宿及饮食,外出受到限制。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所占比重超过50%,工作人员的护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表1 2 974名分散供养农村特困老人情况

表2 341名集中供养农村特困老人情况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率偏低

通过调研发现,AQ市的特困老人主要以分散供养为主。因集中供养大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老人的活动范围只能集中在敬老院内,而分散供养对象活动自由,可以开展养殖家畜、种菜等活动补贴家用。分散供养老人大部分独自居住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如出现突发情况,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4.2 部分农村敬老院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农村特困老人供养问题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政府加大对改善特困老人生活环境的资金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部分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敬老院的发展。一部分乡镇敬老院居住环境简陋,老人居住的房屋内无独立卫生间,老人夜间如厕困难,同时增加了跌倒等意外风险。敬老院内没有配置电热水器或太阳能等,老人洗澡困难,导致老人个人卫生不达标。娱乐设施较少,大部分敬老院没有活动室,室内也未配置电视、收音机等,老年人的活动仅是在院内散步、晒太阳,活动范围局限。

4.3 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

养老护理员是负责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人员,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解决家庭难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AQ市集中供养农村特困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其直接生活照料者为养老护理员。我国养老护理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明显的养老护理人力资源质量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匹配的问题[1]。调研的18家乡镇敬老院共有养老护理员20名,其余护理老人的工作人员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经过敬老院管理者简单口头培训后直接上岗,并未取得相应的护理资质,只能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顾,难以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乡镇敬老院工作任务重、社会认可度低、薪资待遇不高,致使工作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吸引有相应资质的养老护理员及老年专业护理毕业生。

4.4 医护人员匮乏,医疗服务问题突出

分散供养老人大部分独自居住,突发情况应急措施欠缺,如夜间突发疾病、坠床、跌倒等得不到及时照护与救治,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集中供养老人大部分居住在乡镇敬老院,只有一家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养结合中心。乡镇敬老院内无医务人员,无相应的紧急救助车辆可供使用,而且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众多,乡镇敬老院没有针对老人长期照护的制度,也几乎没有在设备和人员上具有收住功能障碍老人的条件[2],医疗服务问题突出。

4.5 农村特困老人精神生活空虚

大部分特困老人没有伴侣与子女,分散供养老人大部分独自居住。农村特困老人由于经济困难,很多没有手机、电视等,平时生活单一,缺乏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精神生活空虚。集中供养特困老人虽然集体居住,但敬老院为避免特困老人发生意外受伤,大部分采取封闭式管理,特困老人活动范围局限在敬老院内部。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乡镇敬老院没有相应的娱乐设施,特困老人几乎和社会隔绝,而胡宏伟等[3]基于积极老龄化框架研究指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对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预防失能。我国农村敬老院大多数只重视“养”的功能,而缺乏精神慰藉[4],敬老院内很少举办娱乐活动,老人之间交流较少。敬老院内没有心理医生,特困老人如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极易发展成为老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5]。

5 对策建议

5.1 推进乡镇敬老院标准化建设,推动乡镇敬老院医养结合模式发展,提高集中供养率

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开展乡镇敬老院标准化建设,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推进乡镇敬老院开展医养结合,通过政策引导整合医疗资源,推动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敬老院。同时,支持上一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参与乡镇敬老院医疗需求评估[6],在改善老人居住环境的同时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特困老人入住敬老院,提高集中供养率。

5.2 构建智慧养老体系

由于医疗环境限制,特困老人中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如突发紧急情况,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乡镇敬老院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隐患。政府可以开展“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将信息化养老服务品牌引入乡镇敬老院[7],在节省社会资源的同时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一方面可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方便特困老人及时就医;另一方面敬老院可以24小时监控院内情况,发现紧急事件及时处理,降低各种危险的发生率。

5.3 丰富特困老人的精神生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相应的娱乐设施,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增加特困老人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赞助,为特困老人配置电视机、收音机等,方便特困老人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完善特困老人社会支持网,鼓励老人的家人、朋友等多探望老人或使用电话增加与老人的联系,建立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政府应积极完善老人社会参与相关政策,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8]。加大传统敬老爱老宣传力度,举办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志愿者到敬老院或特困老人家中献爱心,或以“结对子”形式建立帮扶关系,增加特困老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给予其心灵上的慰藉。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到敬老院及特困老人家中开展义诊活动,及时发现有心理疾病前兆的老人,并给予引导与情绪调节。

5.4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多,养老服务人才紧缺,应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1)在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加强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校企协同老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2)放宽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社会剩余劳动力加入养老服务队伍,通过培训机构组织专业教师对其进行医学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持证上岗,提高照护水平。(3)建立养老服务志愿队伍,吸纳退休人员及高校青年团体加入,形成志愿服务机构,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普及老年保健养生、康复、护理、心理等老年医学知识,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及特困老人家中开展健康宣教、慰问活动。

猜你喜欢

护理员敬老院乡镇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敬老院的微笑
乡镇扶贫印象
爱心送到敬老院